对这部片子的评价很纠结,一方面觉得它没有深入去探究梅艳芳的内心世界,只是浮于表面的描写,另一方面又被梅艳芳的真实经历所打动,观影时有时感动有时疑惑。王丹妮的表演是及格的,很多造型和模样形状都很像梅姐,尤其是最后穿婚纱的部分,演唱部分也不错。但是她身高实在是和阿梅差别太大了,又总是穿高跟,日本酒店的大门都快装不下了......并且多是因为演员本身比较年轻,没有演出梅姐稍年长时的状态,稍年长时的表情和语气和刚出道时基本没有差别,让人有些出戏。
好像什么都讲了,但又好像什么都没讲…隔太近的人物传记好难拍…
槽多无口 这个时代和社会不配 梅姐泉下有知应该也会被这出不知想讨好谁的苟且闹剧再气死 从选角到剧本到剪接 没有什么是不差的 影片能呈现的梅姐连冰山一角都算不上 大量根本不敢说的事、不敢拍的人 还要基本上没有人物出现真名 excuse me?!梅姐的徒弟们在片尾credit就真的被统称为徒弟 尊重呢?混合真实影像不知是勇气可嘉还是别有用心 活生生的梅姐(和哥哥)只显得这部电影和部分演员更加差劲 最搞笑的是 看似最用心的最后一场演唱会婚纱戏 我的天 梅姐的行头和真实片段里的完全不同 电影里的婚纱和珠宝相比之下便宜原形毕露 既然都放了真实片段为何就不克不及照着做一下呢 都拍了两亿了不差这点钱吧 然后杨佑宁本来就没好去哪 还被坑来这里 我都想替他哭 说不完了 两星给中岛步白只fish分吧 中岛步真的帅
因为淋过雨,所以想为别人也撑把伞,梅艳芳小时候吃过太多苦,所以更懂如何为善。目下当今太多明星拿慈善公益做人设,反倒丢失了一颗真心。突然想到一直在建小学的古天乐,目下当今的他,有几分当年梅艳芳的影子。
一边吐槽流水账一边哭的稀里哗啦,我不太可以或许分清到底是电影的缘故原由还是梅艳芳的缘故原由……
对事件的高度尊重与还原,资料影像和现场拍摄竟然高度重合,路演场,梅艳芳扮演者王丹妮为此接受了一小我私家的训练营,没想到里边有几首也是王丹妮自己唱的。张国荣出场的一瞬间全场唏嘘,两小我私家互相不想让对方担心结果都在最漂亮的时候走掉。色调看出来有特意致敬上世纪的香港,霓虹的色调。
还不如重映梅艳芳的告别演唱会。
超出预期的一次完成。立项时深知有些东西不可能(还)有机会拍,有些东西暂时不克不及拍;于是“曲线救片”,转而聚焦她生命中几个最重要的时刻- -对舞台的钟情、最重要的电影还有决意奉献与给予;虽有遗憾,但也算讨巧。猎奇的传说风闻、秘辛、分歧先抛低一边,却将所有心力放在“香港的女儿”与“演艺界大姐大”之上;那一幕幕由各种大牌撑起的cameo,还有数个台词里面闪现的名字;大家挂住她不单单因为她,也因为那暗地里美好而又黄金的年代,和超出作品之外的人性光彩。王丹妮证明是惊喜,因为在外形完全吃亏下,却下苦功抓了神韵,态度难得;廖子妤和刘俊谦的诠释,和千FA的“华星人演华星人”一样让人津津有味。【看的时候觉得差一首《梦伴》,全场大合唱竟然了了心愿;眼泪夺眶而出,圆满】
为何不是关锦鹏来拍……这个导演拍得太新太商业了,而且哥哥的演员是什么鬼!为何会那么猥琐!一点都没有哥哥的忧郁和温润如玉的气质,不说他是张国荣我真看不出来。。但是女主挺好的,抓到了梅姐的倔强和落寞。就是中年后很拉垮,不如后半段让袁泉来演。虽然我这不满那不满,但梅姐真的很值得爱值得记住。
相信自己,你的所有情绪或感动都来自阿梅本人。
传记片很难拍,电影切入的角度看出了创作者的善意,没有刻意强化其他角色负面的标签,强行制造太多冲突,可能有人觉得平淡,但我反而觉得看到了很多美好。梅艳芳的仗义、对朋友的宽大旷达、对社会的无私,都源于她的小我私家成长经历,从小她跟着姐姐在歌厅驻唱,比同龄孩子早熟,也更坚强能吃苦。她从成名后,一直有人在帮助她,支持她,她知道感恩、知道回报,就像她对刘培基说的:“我四岁出来赚钱,长得没有足够美,如果没有你们支持我,我也不会这么成功。” 变幻动荡中的香港正需要这份有香港印记,永不过时的信念与善念,一起度过难关。
若以張曼玉在《阮玲玉》裡的神級演出為標準,王丹妮其實並不差,有兩幕我甚至覺得演員已經超越單純「似唔似被扮演者」的階段:第一是舞廳首次和哥哥一同登台獻唱;第二是梅姐最後一場演唱會裡的那段獨白。王丹妮在那兩場戲裡是沒有「消失」的:前者是王丹妮作為新人出道的心境,如果是她,面對和梅姐同樣的情況會怎麼做?而後者則是作為扮演者的王丹妮從未遇過的狀況,那時候,出現在她臉上的是一場「戰爭」,一場故意要被識穿的虛假表演,沒怎麼改變的容顏所帶出的間離效果正正告訴我們,梅艷芳是不可能被原樣複製的,王丹妮必須重新掌握這副身軀的主動權,對抗依附於身上的亡魂。導演既不相信電影,又不相信演員,所以只能不斷以穿插歷史影像和流水賬的体式格局來製造催淚時刻,觀眾會被感動完全是因為那是看似轉瞬即逝,實則深深銘刻於腦海的回憶片段。
编年体传记片,经典场面一一复刻,也插入了必要的纪录片段,不违和。演员神似,虽然比较大只,但更凸显女主角职位地方,也不是不可。张国荣的演员,一入手下手觉得不像,但越往后看越觉得动态像,很不错啦。从2003年张国荣去世那里入手下手哭哭哭。我觉得这个票房好的话,一定会接着拍Leslie的。看的粤语版,超让我意外惊喜的是还有狄龙一个镜头。女人如花花似梦,夕阳之歌,永远的Anita,芳华绝代!!
最多科普片,梅姐的粉絲不會滿意
原来快歌是唱反叛,慢歌是唱唏嘘
过程当中真是各种泪目,结束更是一个爆哭。当然,倒也不是影片有多好,只不过由之想起了曾经的梅艳芳,以及那个满是回忆的童年。影片本身真的太普通了,如此的浮皮蹭痒,毫无重心,好像一个大型人物流水账,你哪怕就拍那场谢幕的演唱会,应该也会更精彩一些吧。目下当今的感觉基本就是什么都想拍一点,却又什么都不克不及拍太深。连众多角色的名字也只能用英文名代替。除了去世的张国荣可以用全名,也是太刻意了一些。以及,我也觉得这片稍微有点消费张国荣了,为何会在梅艳芳的电影里,拿那么多时间讲张国荣的去世和葬礼,也有些太明显了。感人的部分,其实都是属于梅艳芳的部分,终究,是部有些可惜的电影。
这种比较近的传记电影是免不了有些流水账,结果有些人和事不克不及全拍出来,可以理解。电影没有胡乱夸大编排,给了梅姐充分的尊重,但是情节不够细腻生命力不足略显平淡。主演能抓住几分梅艳芳的神韵和性格特质,施展阐发挺不错的,就是后面年龄感和阅历没有体现。很喜欢早期舞厅的那场戏,有原型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感觉。张的选角则不太像,可能因为是配角。电影的高光在穿插的梅艳芳真人影像,尤其是末尾的婚纱舞台特别很是感人,敢拼敢闯不屈服于命运的梅艳芳,香港的女儿。电影可能不太能让梅姐的忠实粉满意,但是能让不太熟悉梅艳芳的年轻观众看到她的一生,进而去了解她真实的生平,这是它的意义。总体上是一部合格的电影。
看完后走出影院,面前目今还一帧一帧掠过银幕上的画面。作为一个之前对梅艳芳毫无了解的人,看了这部电影,已然爱上她。
拍得很是平庸,Leslie随便找小我私家乱演一下,又拿最惨痛一幕暴击我们。但梅艳芳已经蛮惨了,又不忍心看她比电影里更惨的人生。八了那个日本男友,我去,原来是baidu词条“渣男”举例代表,电影也太美化了,梅艳芳死前还去见面也是真的。掌掴事件这种出几条人命的事,啥都不敢写,导致分手戏也毫无道理。无良梅妈也没出过场。这种传记片,还是等所有人都去世了再拍吧
不打分是对梅艳芳三个字最大的尊重了
10/31 上海环球AMG/// 7分,我哭了,很多人都哭了,别和我讲电影技法,我喜欢就行。
各方面都特别很是不自然。张国荣这个演员是大败笔
失语,这个电影难看得仿佛不需要导演
好看的,好遗憾没有办法见证80年代的香港风光。事业与亲情、友情、爱情、前辈后辈的bonding,编剧糅合真实事件的能力真的很强,特别喜欢和真实影像的穿插,很有力,不会突兀,因为这就是扮演、就是会像或不像。我唯一觉得不够好之处,不是王丹妮的扮相,而是她在整个电影里面没有看出年龄的变化,也没看出来特别大的成长。
仿佛做了一场大梦,在梦里,梅艳芳还在。梦醒时刻,坐在影院,泪流不止,久久不愿离场。
哭到头晕。也不只是为了梅艳芳,实际上,那一整个蓬勃的时代,江湖儿女,都离开了。
慢歌唱的是唏嘘,快歌唱的是反叛。
为何不直接拍纪录片呢?
和《波西米亚狂想曲》千篇一律,优点都是来自戏外原型,比如人物传奇,音乐好听,槽点都来自戏内主创,比如表演稚嫩,故事平庸。在传奇巨星的星光借力下,没有拍出新意,那么还不如不拍,纪录片它不香吗?
没想到BIFF闭幕片比开幕片还烂,看完也确实蛮感动,但所有的感动都来自于梅艳芳本人,和这个烂片毫无关系,越是被梅艳芳本人打动,越对这个烂片子感到无语
加一星给情怀、Mui姐和Leslie。粉丝向电影,身边不少落泪。传记片很容易拍成流水账或者MV,所以这部也存在一些这样的问题。演唱会部分剪辑有些乱,不如波西米亚那样的长镜头来得好。看哭了两次,一次是哥哥离世,一次是最后的夕阳之歌。
国内拍传记电影注定是吃力不讨好的事,从还原梅姐一生的事业和情感的角度来说,本片的完成度值得肯定,王丹妮的表演气场也OK,略遗憾的就是张国荣的选角。最后,穿插的歌曲和画面真的不断让人泪目!
请不要一边怀念梅姑,再用这样精雕细刻的传记片消费梅姑,这部片子拖了这么久才上果然是有问题。刘俊谦演张国荣他也真敢接,长得不像,演技平平,不怕被骂死吗?
为何不边看baidu百科,边听梅姐的歌呢?
因为人而哭,不因戏而哭
导演只拍下了温情的部分,现实而残忍的半句不提。这是对梅艳芳最大的尊重,很有心。梅是侠骨,导演是柔情,没有太多刻意,这部电影对得起观众的眼泪。
不知是不是导演访问梅姐亲友搜集资料过多,整小我私家小心翼翼不敢取舍的样子,大牌演员也要给足露脸机会。随机穿插真人影像更是严重决议计划错误,在演员功力不够的情况下只会让人不停出戏好吗?不如直接剪纪录片。还好不花钱(
大概是最愚蠢的一种剧本做法,简陋到梅艳芳年表式流水账,后半段拍得也很敷衍。吃相最难看的,大概就是纪录影像和电影素材的混剪,不断提醒着观众——王丹妮和导演只不过是一部本应更真实更卖座纪录片可怜的赝品。可悲的是,我明知这一切是在消费记忆,消费那逝去时代和那些故人,但不免仍会动情,仍会唏嘘怅惘。仍会更愿意活在这电影里,而非当下。
让我们感动的不是《梅艳芳》,而是梅艳芳。
入手下手敬佩梁乐民了。他好像在用接头暗号告诉你一样,呢个就是我地钟意嘅香港精神。想到了很多人和历史事件。最近在读陈寅恪晚年的文章,所以看了电影真的很悲痛。胡人和汉人不管谁统治中原的时候文化都从来不是割裂的,谁又不是胡化的汉人和汉化的胡人呢。若何怎样这些有责任感的作者只能用自己弯曲勉强的体式格局传递爱、民族信念和家国情怀,还要背负世人的不解。萎靡不振的时代落幕了,作为一个精神符号,香港人需要梅艳芳,我们所有人都需要梅艳芳。
Copyright © 2025 大米影院【www.dami77.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