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帜,英雄,都是根据需要制造出来的,真正的故事不精彩,但不该被埋没。老牛仔出口,得细品。
英雄巡回募款,受到政要接见。参议员问绰号酋长的大兵,“我听说你用印第安战斧砍日本人。是真的吗?”“不,师长教师。”“跟他们说是。故事更精彩!”……可见“撕鬼子大法”切实其实是作为一种反讽手法出现。但差别在:父亲旗帜中,我们感触感染到讽,因有“正”的对照。而中影将其上升到气势派头,几乎与胡拍无异。
关于硫磺岛战役的又一个故事。We create heroes, because we need heroes。战争场景施展阐发手法跟兄弟连和太平洋战争差不多,这好像都成了美国战争大片的固定模式,但是很有用。可惜再没战场给男儿扬名立万,也庆幸目前没有战场让男儿伤亡枕藉。
老爷子再次给了我感动和力量,不是因为他拍的有多血腥多英雄,而是因为他拍出了人性的真实。画面黑暗,场面弘大,战争画面相当真实,尤其是后半段的那段吉他小调背景配乐,特别很是令人动容。PS:只要有必要,英雄是可以虚构的,比如在某地。8
首先要知道這部片子來頭可是不小啊,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還有斯皮尔伯格的監製,其實剛開始還以為是一部戰爭片呢,看完之后覺得影片不是説戰爭了,而是所謂的英雄,以及英雄的後來的遭遇,戰爭雖然也是龐大的,殘忍的,或許以前看過太多的戰爭場面,這片子幷沒有給我留下戰爭場面的印象,倒是戰爭場面時候用的淡淡的彩色(差不可能是曲直短长了)確實有種戰爭的真實感覺在裏面.覺得影片中間的講述三個"英雄"的城市巡迴演說著墨太多,沒有讓人看下去的欲望,到時后麵英雄們後面的遭遇比較讓人感覺傷感,或者是國家需要英雄的時候妳才是,不需要的時候
除了跳剪用的太多以至于打乱了全片的节奏,这片子还是不错的,也完全不是赤裸的主旋律:小光圈,低对比度调色,用极端的残酷来反衬一种普通人的平常,中间还穿插着讽刺与反思,东木头水准之作。
前:反动《大兵瑞恩》;后:碾压《比利林恩》综合(剧透):《硫磺岛的来信》套拍电影,共享部分场景和镜头,两片可拼接为一个完整文本。模仿《大兵瑞恩》开场推镜头转场,但时间线顺序相反。借《瑞恩》主题“我们不会抛下任何一个兄弟”来做反讽,展现真实战争的残酷性和荒诞性。大量交叉剪辑/闪回,多以台词和场景做相似性转场。作为本片核心事件的“插国旗照片”以及它所“制造”出的战争英雄本身就是荒诞的,记错插旗人又增添了一层荒诞,而这一切荒诞的来源则是精明的媒体资本家政客以及渴望得到英雄的狂热民众。被自己人打死的士兵,被媒体捧上神坛又被拉下神坛的英雄,在战争中,荒诞比残酷更真实。李安认为战争英雄被当做小丑是可悲的,东木则更进一步:根本就不存在所谓战争英雄。相比东木,李安对战争的认识还是嫩了些。可惜本片旁白太多。
查了一下,自己是12年看的《硫磺岛家书》,时隔八年多,终于是把带子的A面听完了。东木请来老斯当监制,战争场面基本因循了《拯救大兵》的气势派头,但《父辈的旗帜》倒很可以视作《拯救大兵》的B面,老斯是正写的英雄主义颂歌,东木是反写的英雄主义自省。其实翻看东木的创作生活生计,他并非一个很擅长多人物、多线索以及复合表达的导演,他真正拍得好的片子,往往就是专注讲好一两件事、拍好一两小我私家。到了《父辈的旗帜》,人物、故事线还有主题表达一多,他的掌控力一下就显得左支右绌,最终呈现的效果就是有些杂乱,反观《硫磺岛家书》,多是因为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对手,表达欲没那么溢出,各方面都要凝练不少。不论是当初评论届的反响还是目下当今的观感,硫磺岛一战的B面确实是比A面更好一些。另外看完这个更加觉得李安拍比利林恩真是没啥大意思。
角度选得极好,人物过多,结构有些乱,导演想表达的东西似乎有些太多了,反而每一点都匆匆仓促忙的,走马观花。演员施展阐发一样平常,最为亮眼的当然是那个原著民。7.5 out of 10
伊斯特伍德就是个神!本片还包办了配乐。主人公按照原型样貌接近挑选的。闪回,三小我私家分别是理智、热情和感性。还有印第安民族的种族问题。美国政界和军方的虚伪。人们的麻木。真正的英雄。战争场面激烈,血腥,真实。没有更多刻画仇恨,说的只是战争本身,客观角度对人性的爱,战友亲人。舆论的投机性的讽刺。反战的主题。点面俱到,紧凑好看,内涵深刻。2006年的最佳影片之一。片尾是历史真实相片回顾,很珍贵。
他们被当作英雄送返回国,却在狭小的列车过道痛哭失声,宁愿死在兄弟们的身边。" They may have fought for their country, but they died for their friends. "
硫磺岛战役的一体两面,东木的《硫磺岛来信》显得多少有些不服水土、意识冲突,但在《父辈的旗帜》里显然找到了更适合他本土性的切入点。一张照片牵扯出战争本身的荒谬、对掌权者的讽刺、对美式价值观的怀疑。那些宏大的意义被个体生命的尊贵消解了,东木为的是一个个鲜活的、英勇的生命正言,历史虽会过去,但生命的意义长存。
和《胡佛》一样,时空错乱,媒体时代的英雄都是按需而造。
冷静的审视和反思的情怀值五颗星,时刻把回忆片段拎出来放在同一时空交错的叙事法却让观影体验其实不顺畅。老木头是个名副其实的文艺片儿导演,纠结、细碎又冷酷,这样的战争故事米国观众不买账是天经地义的。
There is no such things as heroes, heroes are something we create, something we need.
电影的切入点,加分!别忘看字幕后。
又重新仔细看了一遍,才发现好像没第一次粗看时候那么烂,其实老头导得挺好的,问题出在故事上,这个剧好像没什么像样的冲突,哈吉斯一直在渲染的矛盾核心其实看上去并非一个特别很是令人纠结的点。不过金牌编剧所架构的渲染性桥段还是挺给力的。
伊斯特伍德这个老渣皮,越老越出神入化,本片和《硫磺岛来信》堪称双壁!
看完后只记得音乐比较好听
很有趣老爷子在06年献上了一对极其出彩,两部分别用日美两军角度呈现的色调超赞剧本交相呼应的二战伦理片。《家书》也许更符合普通观众对“另类”剧本的挑剔但这也不克不及说明《旗帜》就略逊一筹。《家书》叙事剪辑不如《旗帜》那么独特所以就给我了个“冗长乏味”的印象= =|||我哪天重看
那么多飞机战船不知道是否是都真的,导演真牛逼,两部电影一起拍,看过当年奥斯卡颁奖典礼,这两部影片的镜头被放了许多次。
【A】切入点实在是太好太好,最后半小时自作掩饰,又一次被东木这种现实而残酷的调性给无情击穿。反英雄、反宣传、反主旋律,用极重繁重的战争创伤去戳破众生相的虚伪,然后又将这一切交给时间,在无尽的阴霾中缓缓步入荒诞而静寂的结局。东木自始自终地把质问抛向**,用愤怒发难高层,把最珍贵的温情留给镜头下那些被聚焦的个体。
当秀场比战场更加煎熬,当烟火比战火更加心悸,当山呼海啸的呐喊比刺刀见红的嘶叫更加恐怖,他终于意想到原来英雄也是一种诅咒。可人们就是如对待英雄般把他围在中间,有的握他的手,有的给予他拥抱,他也找点话说给每一个人,谢谢他们,谢谢他们捐钱捐物支持战争。在他心里,他想要离开。他想回到战场,回到军舰上听着曼妙女声的广播,回到营地里和兄弟们打牌胡闹,他知道这不可能,但这是他唯一的期盼,祈愿时间倒流。不用太远,只是回到那天竖起旗帜后被当成英雄前,和所有同伴在海边尽情戏水玩耍,像个孩子一样。
所以说后来Ang Lee搞4K、120fps这些劳什子去拍比利林恩有什么意义……
频繁的跳跃和剪辑固然更好地施展阐发了残酷与荒谬,但还是叙述和节奏有点乱以至于重新看开头才了然一些起因。国家层面的宣传机器和个体的意志相悖时,普通人就更难以决定自己的命运。艾拉酗酒致死固然有战争的摧毁,又何尝没有宣传的违心与压抑呢。hank的母亲后来才意想到儿子实际上是无名地死去;iggy从地洞被敌人抓走遭受折磨;两小我私家死于友军的炮火下;还有那个一开场就落水的官兵。最有意思的是,电影以及翻拍的原著,影片里的叙述者,医生的儿子,17年才知道,自己的父亲原来当年也可能不在照片上,而是第一批插旗的人。张扬如富兰克林也在家乡没什么朋友,除了高屋建瓴的肉食者,没有人是真实的赢家。20.4.20-21
比利·林恩的先驱,除掉120帧这种技术,其实父辈的旗帜在任何层面都绝不逊色
如此看来,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两部2006年导演作品《硫磺岛的来信》和《父辈的旗帜》还挺适合搭配在一起前后观影的。—— 时势造英雄,媒体造名人。有些英雄无关紧要,没了他可能会出现另一个他?没了他们时间照样走、地球照样转,只不过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命运可能因此有所不同,可能变坏也有可能更好?不管过去还是目下当今,有些人讲述英雄名人事迹,时常直言那些正面,却忽略了平常面乃至反面的存在。人无完人,一小我私家的知识思想境界终究有限,一小我私家的为人处世做事难免出错,再怎么言过其实的鼓吹正面,其平常面和反面还是不会消失不见。……哎,说这些有的没的,等到人类灭绝乃至地球、太阳、宇宙都毁灭了,就没人Care了。
3.7分。伊斯特伍德用一个战争的图腾,串联起整部电影,让三位“幸存者”经历着看似荣幸,实则愧疚的国民性赞誉。在此期间,他们不断闪回到那一幕幕悲壮场景里,战友的牺牲,敌人的反扑,生与死的转瞬变化,命运的无常驱使,都催逼着他们展示出一模一样的性格光谱。荣誉究竟是什么?或者说,宏大谱图里的某个拼图真的很重要吗?伊斯特伍德用那些荒诞、纸迷金醉的筹募大会,试图解答这一问题。影片中最让人难以忘怀的一幕,是印第安士兵悍然不顾,徒步前行,将真相告知战友的家人。也只有看到这一幕时,我们才能理解荣誉真实的极重繁重和意义。它不该是宏大理念的砖块,而应该是渺小个体的冠冕。
关于战争的反思我们已经看了很多,但是这部影片依旧算是精彩,由于过于的尊重事实,已经把重点放在三个士兵对英雄的认识上,这部战争片其实不精彩激烈,但是内在的分析却弥足精彩,《硫磺岛的来信》因为虚构,所以好看而人性,但是战争并没有人性。
不同於後來《敦克爾克》同一時空的多線敘事,《硫磺島的英雄們》現代訪談、公債巡迴募款及硫磺島戰場三線敘事加上犬死橋段很打斷觀影情緒,但抽離戰爭片的情感堆砌或許就是導演想要的效果——一種自下而上的敘事,沒有臧否、不是反英雄,而是平民英雄的整個人生(尤其是Ryan Phillippe演的醫護兵),包含他們解甲歸田的生活。又,Barry Pepper這位加拿大老兄在《搶救雷恩大兵》與這部演美軍都很搶戲。
重温补标。老东木的两部“硫磺岛”电影,切入点都选得太好,毋庸置疑的经典。特别喜欢最后一段旁白:“也许这世上并无英雄,只有我父亲这样的普通人,我终于理解为何英雄的称号会让他们这么不自在,英雄都是我们塑造出来的,我们需要英雄,因为不这么做我们就理解不了为何有人可以为我们流血牺牲。我们父辈赴汤蹈火,流血牺牲,都是为了他们并肩作战的战友,他们也许曾为祖国而战,但他们是为战友而死,如果我们真要缅怀这些人,就应该记住他们真正的一面,正如我父亲记住的那一面。” // 2024.5.5 三刷
不太强调主旋律,只是描述战争的伤害,无辜的生命,和姐妹篇 硫磺岛家书一起看比较好
Heroes are something we create, something we need...The risks they took, the wounds they suffered, they did that for their buddies.
前一半几乎看不懂,太乱太跳跃;后一半安稳下来好好说战士们的内心冲突和人情冷暖才终于有了一点感觉,但也只是对症下药。虽然是说父亲如何,但剧中“父辈”一点都不突出,叫这个名字真牵强。里面说很多时候战士们不是为了国家而战,而是为了战友而战,这句话很有人味,也真实。愿世界和平。
零散式的叙述不断推进,直到最后拼图的碎片终于拼凑出一幅完整而且壮观无比的画面。战争的残酷、英雄的意义、奋战的理由、死亡的分量、真相的压抑等等,还有镜头、剪辑、画面、配乐、人物塑造,共同铸就了这部电影的精彩和伟大。
Eastwood的片子总是需要细细的琢磨,才能嚼出味道来。
最後30min才知道第一人稱是Doc的兒子0 0意料之外地居然不是戰爭片,也沒有徹底地政治反諷,後面略感人,但整體就還好Neal McDonough老演軍人
焦点聚集在事件的真相和普通战士的战后生活。英雄的塑造过程和战争中的真相两条线索交错发生,时间不是线性的,空间不是固定的,不同人回忆的交叉,不同场景的反转展转阐述。我们终究要面对历史的真相,终究要面对内心真实的自我。英雄,只是人们用口水和鲜花捧出的虚幻,只是用水泥和钢筋塑造的假象。
父辈的照片儿、暗地里的故事!战争的噩梦有一半在它结束之后才会展现。采访手记+回忆录,对于习惯被电影伺候的人来说,这种剪辑和叙事会很让人恼火。若对战史不甚了解,那就剩不下多少沟通的空间了。。。描述日军的姊妹篇大概会更受肯定些。三星半
很惊喜的是没想到东木拍战争片场面调度也能这样好,宏大紧张,登陆第一战视角切换也有些意思。影片整体比较弱,支线交错乱,可惜了这个让人唏嘘的战争与人性的故事。何谓战争英雄,人们从他们身上获取希望,政客获取利益,但他们内心的痛苦和需求却置之不理。
原来不是所有的二战大片都好看。又是一部想讲的东西太多但最后只把观众搞混乱的片子。另,Ryan你长得真好看~就是没啥演技= =
出神入化的电影影响力。Clint Wastwood一贯的冷峻硬气。
有深度有反思 但小我私家感觉相对来说还是《硫黄岛的家书》比较好看 更加通畅 这部剪辑的初衷是好的 但最后的效果是让人看着看着就觉得平淡了 这个故事很深 其实理应拍出更加精彩的一部戏
与硫磺岛的来信为姐妹片。Yeah, Heros are those we made. They can fight for the country, but at that moment, they just fight for the guys beside them.
剧本的核心冲突不够戏剧化,更多的在于反思,东木则用巧妙的结构与精湛的剪辑掩饰了缺陷同时让影片能准确传达想要传达的信息,虽然如此呈现影响了叙事的流畅性。太棒的切入点和视角。ps:东木还是本片配乐?真全才……
真正的战争只在战场上。斯皮尔伯格参与制作,可以看到一些影子,尤其那场抢滩登陆戏让人不可避免的想到瑞恩。一张照片的切入角度,以及由这么普通的事放大出的反思力量很棒。但除了印第安人,包括主角在内的照片上其他5小我私家物的塑造于我小我私家来说都太扁平。结尾略拖沓。主题配乐简单却有力动人。
"Heroes are something we create, something we need."
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们永远无法知道战争的残酷,当他们的容貌被岁月所侵蚀,但我相信他们仍然会梦见兄弟们的伤亡枕藉,依旧可以听见炮火贯穿耳膜,子弹在耳边划过,硝烟弥漫的上空,受伤的士兵在一声声呼叫招呼着看护兵。战争中没有英雄只有幸存者,折钵山的旗帜不属于受战争之创的士兵,它只属于媒体与资本运作的产物。看完有难以言喻的悲情在心中囤积,佩服导演的功力。
入手下手时间轴太乱了一头雾水/"maybe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heroes.heroes are something we create something we need"
很多人不喜欢,但我喜欢
Heroes are something we create,something we need.
蓝光重刷。看睡着了。战斗场面比《硫磺岛的家书》多了一点,虽然战役经过依然混沌,但多了些记忆点,比如在小峡谷用一杆机枪孤独阻击美军的那个日本战士。把国旗插到硫磺岛上著名照片里的三个士兵,返回国内巡回募捐,三小我私家或多或少对自己的使命孕育发生质疑,但两小时的片长,都没讲清他们到底在质疑什么,无论是照片上被认错的士兵,还是印第安战士遭受的歧视,或者主角日后惨淡的人生,似乎在表达战时状态的混乱与非理性,然而这些问题有多少是值得解决的或是源自主角们小我私家的问题?看上去不免难免装腔作势隐恶扬善。而不断闪回的战场画面跟他们巡演状态都无呼应,看着像乱剪的,尤其他们重演插旗时竟然密集加入了四次无关闪回,这操作简直神经病。几个主角的部队是负责攻克折钵山,这作为战役重头戏和剧情重要支撑,电影里居然没什么展示,特别很是失败
挺有意思的,和《硫磺岛的来信》是一场战役分两个视角,几个地方和另一个电影能对上号的感觉挺神奇。里面还分了三个时间,战场上,归国当吉祥物时,和很久以后。没想到站在台上当英雄,满目烟花宛如炮火的情景,先于比利林恩十年就有了。一张不经意间拍摄的照片包括里面的人都成了国家号召人民买债券的宣传。感觉最惨的是那个印第安人ira,在硫磺岛是战争英雄,回国连酒吧都不让进✤看的想吐,恨你们这些自大的美国人。好看确实是没有硫磺岛的来信好看,但战争类的只要不太离谱我还是看不腻的。从山上看海面上密密层层的舰船有点酷。
老婆,回来的那天看的,不过直到今天才看完呼呼,嗯,老婆,抱抱吧!老婆,这部电影我给了五星,就是感觉战争无论如何都是残酷的,都是不好的,不管以什么目的什么口号,嗯,包括志愿军入朝,呼呼,老婆,那张象征国家胜利的照片真的很好看,不过有时历史有点讽刺,算不算摆拍,呼呼,嗯,老婆,想你了
Heroes are something we creat, something we need. It's a way for us to understand what is almost incomprehensible how people could sacrifice so much for us.But if we wish to truly honor these man, we should remember them the way they really were.
东木头在施展阐发极重繁重话题时,能展现出他最擅长的不紧不慢的气势派头,徐徐展开的人物剖析以及故事叙述,正能把题材的力量发挥出来,并且直击观者的心灵。唯一的缺憾是,后面有些散,让影片显得稍微长了点。
和硫磺岛结合起来看,老东木一个事件可以拆分成两部作品,两方军人,那一边思家,这一边得了ptsd,整体的思路跟李安的中场战事一样,但是战争戏太陈旧见解了,日军的一些镜头跟硫磺岛里面的一样,目下当今与过去的转场不是特别满意。
比起其姊妹片,硫磺岛家书还是差一些,结尾游泳那点还不错
There is no hero in the world, but man need it, if not, they wouldn't understand why they fight for them.
三分的电影(我不爱战争电影),老爷子这个故事讲的有点乱。但配乐相当优秀啊,特加1分
Copyright © 2025 大米影院【www.dami77.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