艹,这不就是资金和制作水准高的逐梦演艺界么?但是毕导用了一个半小时讲了十几小我私家物线,D导的编剧水平真心不如人毕导。整个片子的剧情是解构了雨中曲,塞了无数影迷彩蛋,借此给电影哭个丧,可是电影还没死啊,哭个什么丧啊。玛戈演疯婆子演过多了,已经到严重损害演员的境地了,再看她演疯婆子只剩下烦了。最后导演麻烦你,自我致敬少点,很多配乐太接近lalaland了,甚至后面还用了city of stars的钢琴曲…您还没到那个腕儿,先别这么急,好嘛?显得好像没下部似的。
只要电影还在把血浆、暴力、粗口、福寿膏、裸体、乳头、生殖器、排泄物、做那事,以及视觉强奸一样平常的剪辑和塞满信息量的“长镜头”,当成一种奇观去膜拜和剥削,电影就不可能真正拥有一具身体,也不会引发真实的冲动,也就不会有真实的观看。电影只是证实了自己是“奇观”的附庸,这里面没有需要被观看所呼应的场面调度,也没有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的剪辑(这里所有的“剪辑”都只是为了更进一步的剥削),它只需要被读取,就像神经末梢生理性地读取一种纯粹的性快感刺激一样。电影当然是娼妓,它源自不纯的物质系统并提供着一样平常生活的例外,但这不意味着毫无所惧地凌辱它是一件正当的事情。
属于那种你知道它想表达什么但就是无法孕育发生共鸣
开篇大象即荒诞。中间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结尾宛如彷佛“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般苍凉。理解导演想要表达什么,但故事讲得还是太满了,一直在放,很少在收。(全篇最喜欢的是fay拔刀斩响尾蛇,nellie跳舞消失在夜色中。
怎么说呢,野心很大,完成度很低,最后实在剪不下去了,就随便致敬一下吧。
三星半,一封名为《好莱坞进行时》的恐吓信兼情书,由现任好莱坞工业之子书写,呼唤回归影院在表层,呼唤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在里层。电影可能真的快死了,但它结果早就死过八百回了,所以就静待其下一次的重生吧。另外,1、收尾部分的电影史混剪堪称一次真诚地抖机灵,动人归动人,却也完全不是Chazelle的过往水准,实现效果有待商榷。2、李丽君与玛格特·罗比贡献了年度级别的GL时刻。
魔怔了出门右转精神科不好么 不要折磨观众
疯是真疯,但也只剩疯了。
一方面不太喜欢整部戏被塞得太挤太满,前半段屎尿屁元素太over让人生理不适,戏院那段混剪出现得有点生硬表达的情感也太过赤裸。但另一方面,我很喜欢角色在被时代抛弃后,测验考试无果后的那份对命运的坦然接受和优雅告别(Nellie拒绝被拯救,黑夜中翩然离去的背影;Jack在感叹“不妨事,我已经当过世界上最幸运的混蛋了”后做出了人生选择)。以及当技术更迭时代变迁人生悲剧已成定局时,回头发现最初那些酒池肉林群丑跳梁荒诞又癫狂的时刻,竟有一种原始又磅礴的生命力,如梦似幻,那也是属于他们最后的闹热热烈繁华和最美好的时光。
电影死了很多多少次了不缺一个freak show和缝合怪当墓碑。
可以看成20到30年代的好莱坞浮世绘,也能够看成导演对一个震荡电影时代的观察迟疑。白、黑、亚和南美,四个族裔在那个荒诞、纵欲、疯狂又无法形容的时代,跟随电影工业从无声到有声的变迁,各自走向不同的结局,令人无尽唏嘘。电影最后看似混乱的蒙太奇,恰巧贴合着那个时代好莱坞的混乱,但这也正是电影借助光影,穿梭时代,表达着对电影这项艺术、或是工业的一种期待。看着男主角面对时代变迁后的影院泪如泉涌时,真心希望电影不死,我们可以永远面对大银幕,永远可以百感交集。
淋漓尽职地展现导演的自大和无知的一部佳作。导演还很年轻,获点奖就觉得可以浪费观众的三个小时,这可能得要归功好莱坞最近的鼓吹风气。电影有出色之处,比如对于前期默片时期的塑造,但是电影如果只有这五分钟能看,那可真是可笑。一个完全没有必要做成三个小时的电影,在三分之二之处完全烂尾,后面几乎是看了一个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半期作业,没什么可吹的。选角上面,男主很符合这个剧,但是剧太烂,没办法有深度。当你看了这个剧,你会想从他手中抢走Lalaland的奖
大家都说“致电影的情书”已经俗了,但是去他妈的,我们难道不需要这些俗套吗!我真的希望电影就像1926年的那场派对一样,狂欢,永不停歇的狂欢!查泽雷是天才,他妈的天才!胶片颗粒美爆了!他妈的!不克不及在大银幕上看真他妈遗憾,这部电影就是献给银幕的!
爱这部电影的人,不免是有一些抖M倾向在身上的。他/她们需要一个强悍的、技艺超群的、令人甘拜下风又独属于他/她一人的抖S。
《爆裂鼓手》和《爱乐之城》的优点混在一个片子里,显得有点割裂,不管这算什么,反正没有史诗感。故事可以当成《雨中曲》的前传猎奇版,人物塑造都很失败,让最后的蒙太奇大手笔的观感显得很莫明其妙。这个配乐单听OST专辑的话,旋律很棒,像是梦回拉拉蓝,放在正片里竟然会显得单调,几段旋律不够丰富,很难去辅助叙事和角色塑造。最大的优点,可能就是制作上花了很多钱,以及导演想要改变电影史的野心吧,但是达米恩·查泽雷的空间调度和剪辑在大场面面前,水平真的是何足道哉。
去年美国的“好莱坞回忆潮”中又一部三个小时的“巨制”,它讲的是比《猫王》《梦露》还早二三十年的好莱坞初创时期的荒诞与无奈,从照相奇技带起的娱乐玩具之热潮,从默片到有声的进展,好莱坞在艰难、坎坷中迈向它即将到来的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辉煌。四个虚构的人物代表了各种献身者们的不同贡献与遭遇,也算寓历史于娱乐之中了。导演拍过《爆裂鼓手》,看来对歌舞音乐片别有所长。它获得了今年奥斯卡的最佳原创配乐、最佳艺术指导和最佳服装设计三项提名,但颗粒无收,也算公正。
比起阿凡达2,这部才是我觉得更值得评论辩论的电影,也是更属于当下的电影,虽然它讲的是20年代末的好莱坞。来看screening的影评人和记者都被开篇那场酒池肉林大戏震住了,主演们也都把看家技能花样亮出来了(Margot Robbie和Brad Pitt继《好莱坞往事》之后再度联手),真是目眩魂摇,能去电影院看一定要去电影院看,回头细说~
结尾拼接属实不必……
自娱自乐自我感动 虽然有很多次皱眉的时刻 但最后的混剪的粗糙绝对是最让人不解的 是学生作品吗请问 @AMC
感觉是封写给电影的爱恨交织的情书。巴比伦这个名字取得真是妙,那个孕育了繁华古都创造了无数文明的古国最终沦于一片荒芜,正如同故事里好莱坞的黄金时代也终成一曲回忆。但不同的是,这些回忆被胶片记录了下来。于是那些逝去的欢愉或是不甘或是悲歌,被保留下来。这或许才是电影最大的意义。它无法拯救或者怜悯那些参与者,因为它是属于未来的。
Copyright © 2025 大米影院【www.dami77.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