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十星也不够给,数次看到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淌,心中却被喜悦攫紧。我们有多长期暗自渴望着这样的电影,渴望在一个黑匣子里因为吸纳了全球而感到安静冷静僻静,渴望在巨大的做梦机器中发觉另一个生灵的呼吸绘声绘色。我们知道存在的单调,知道和他人心意相通是徒劳,所以在阿彼察邦这里,当你意想到自己长途跋涉,最终站在宇宙中心,和一切连接的时候,你因为终于离开了自我的果壳而颤抖。你第一次可以长久地凝视着草叶,化石和一个熟睡的人,一个要求时间在此停止的人,你不止是在看着它们,而是在要求回到它们之中,回到身外之物中,回到你曾经浸泡在其中的丰腴中。是与它们分隔隔离分散的事实,而不是事物本身,让他者变成了怪物,因此直面创伤其实不带来痛苦,遗忘了创伤来自何处才会:唤醒“记忆”是走向痊愈的第一步,也是最后一步。
百万级音效和一贯的固定机位长镜头编织出一个湿淋淋的迷梦,打通前世/今生-历史/现实-真实/虚幻的联结,阿彼察邦让记忆掷地有声。“听到即看到”,他让静止的影像有了通感的魔力,也再一次的让人能用全新的视角去拥抱这个世界。
# 74 Cannes# 没看懂,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是半梦半醒的状态,然后出来一交流发现大家都没看懂,就放心了
想给零分。影评里没有一小我私家能讲清这部片子的内容,全都在聊导演的经历,重述个别场景的样貌,几乎等于放屁。
《记忆》原来是一场大型声学实验,阿彼察邦试图用声音的材质去解释记忆的材质——一方面,记忆是可以被描述、塑造的,可以或许在调音台上经由过程不断调整而还原出来;另一方面,记忆又是不可见的,画面隐退到面目面貌暗地里,只有斑驳陆离的音响提醒着人们这个国家的历史——它跬步不离,却难以捉摸。但他也并无放弃悬疑叙事的要素:沉闷的巨响,不存在的赫尔南,一切都在引领观众走向最后的顿悟。定机位长镜头固然带有某种作者性,而这一次,也是为了指引观众去听,去和演员达成同在以感触感染到震颤。最后丛林间飞船升空的几秒钟真是举重若轻,胜过多少科幻片里的奇观轰炸,恍惚想到贾樟柯的《三峡大好人》,那幢直冲云霄的烂尾楼。
原来电影可以这么拍。
说出“目下当今,请入睡”的咒语之后,我便真的入睡了,睡去是一次小小的死去(petite mort),苍蝇竟然也将肉体辨作尸身。一声巨大的回响只留下一圈光晕,如同暧昧的记忆消散在叆叇的云雾中,天光黯淡,在雨里、在轰隆隆的鸣响里,仍有细小破碎的记忆。更值得一提的是,蒂尔达·斯文顿的星光并无“毁掉”电影,她宇宙间独此一份的超然时间的气质,反而让飞船拥有了更大的能量,整个地球都承载着她的乡愁。
9.0/10 [NYFF2021] 声音从悄然默默中竦然炸裂,标识着创伤性记忆的不断回返;在那声谜样的巨响面前,静默无人中独自演奏的汽车交响乐、城市中神秘失踪的音乐家与乡间偶遇的渔人之间相同的姓名、在电脑屏幕上不断形变的声波图像都显得不那么uncanny。当因记忆幽灵不散而失眠之人(Hernán: “I don’t sleep”)与失梦之人(Jessica: “I never dream”)相遇,双手相握时的二人恰似天线接入硬盘,记忆的数据流穿透Jessica的身体,而振动的痕迹则是记忆读取的明证。记忆的旌旗灯号在未来宇宙飞船引擎发动的巨响中,在云层间传输的广播讯号中,在历史的暴力与灼痛中,而抵抗健忘症的代价是失眠症,睁着双眼进入每一次睡眠,任由蝇虫爬过眼睑。
经由过程声音系统构建了独立于影像之外的另一个维度,并在这个维度中去叙述、挖掘和表达,而影像则延续了在现实情景中营造黑甜乡、鬼魅般的超现实氛围(斯文顿如同外星人般的存在、黑甜乡回忆和现实交错)当这两层维度交织重叠在一起,一切也都随之交融,界限再也不,便诞生了全然沉浸且超脱的电影体验。
调音那场和渔夫家院门前那场棒极了。有些烂尾
记得波米曾在一期播客中提到,电影其实已经被大师们拍完了,今天的艺术电影领域仍有探索余地的课题便是如何在电影中重塑时间性。无疑,阿彼察邦做到了。
外星人的声音语言魅力
以黑甜乡为潜入通道,他们在黑甜乡和死亡的接缝共享记忆,时间被折叠、弯曲或跨越物种隔阂,由物质、空气、意念构成的信息在万物间流淌。幽灵视角中的身影移向“现实”,外部喧嚣逐渐同步,肉身成为读取记忆的硬盘容器,声量的大小和频率发生着微妙改变——这是人类徒劳地向历史和记忆索取的体式格局,这种体式格局微渺到发生在脑海,也恢宏到同步着宇宙跌荡放诞震颤的振幅。声音携带着的空间包罗天地万象,屋内“读取”信息段落高能,逃逸于画框的声音构成另种叙事,它调动观众的无穷想象,也重建记忆秩序,万物化为齑粉,此身不是我身,肉与灵双双超脱,黄粱大梦的残影寄存在蜉蝣片段,历史的骸骨和现时的暴力同时破声,洞里是幽深万古长夜。群体记忆堆叠如被尘土掩饰笼罩的骨头,大白于天下需要载体或硬盘输出口,现代版贞德或神圣的祭司,带领我们行走在伤痕大地。
头骨埋在隧道里不腐,花卉放在冷柜中永存,牙医在口述里消失,调音师在记忆里活着。经由过程隐身和仪式可以和外部间断中止交往,经由过程查询拜访和研究可以和丛林孕育发生联系。药片和酒是重要的发明,电视和电影是无用的工具。你是天线我是硬盘,你读取我的记忆听到巨响,你是时间我是飞船,你穿过不同时空感知我的苦难。
一个泰国导演,从一堆杂七杂八的国家拉来投资,配合一个英国监制和女主,在南美哥伦比亚,造就了一个原本无根之人链接南美大陆近代殖民历史的半梦半实的故事。化用一下马尔克斯名句:多年以后,(蒂尔达斯文顿饰演的)杰西卡站在柳绿桃红的南美大陆原住民面前,准会回想起当年她的先辈们带着她在血与火的征服和掠夺中砍下那个头盖骨的遥远的下战书。
邦——邦——邦 #Cannes2021
细数阿彼察邦:1.戛纳生动诠释“人们一进去就睡觉,结尾就疯狂鼓掌”2.哪部让你最看不懂,但睡得最神性完满,哪部就该是金棕榈 3.天然白噪音、雨林asmr,让前面的大爷睡得口水流满了半个口罩,醒来直喊bravo!4. 外星飞船一起飞,我和朋友大受震撼,互掐大腿疯狂憋笑
他的画面语言下总让我感觉南北纬10°12'35″左右是人与神最接近的地带。在炙热的阳光与绿植的阴翳下,隔开了东西南北,宗教分离,黑色白色,语言樊篱,宗族隔阂,民族国家,地月银河~尘归尘,土归土,一切的一切都是大音希声的巨响和萧瑟
如同进入《综合症与一百年》结尾之管道,虹吸般的声音不断引我们向空间之纵深,时间之纵深。是打桩,枪击还是破颅之音,所有具身的痛苦被证实为远古洪钟的回响,因而得到净化。抛弃了幽默,也没有了种兰花的闲暇,《记忆》有巨大的迫切。当巨响再也不,人们在云下怅然,漠然的雨降下,再也不有甜蜜的祝福。
哥伦比亚宇宙探索编辑部,音效完全取决于隔壁放映厅正在演啥
不好评价,只能说声效玩得很高级,最后的视觉特效也很牛,但其他的就有点不明就里了。
2.5。妖气尽失的一部。感觉问题出在演员和语言。一走出母语区,那种藏在演员形体和语态暗地里的邪灵就消失了。导演不知怎么把握演员面具下面的异动,演员也只能施展阐发具象的内容,二者互相不克不及进行超越语言的沟通,导致每一个场景都被钉死在具体框架里,没有了画外空间。一个不服水土的文化隔阂问题。
女主乱入了别人的记忆,为别人的苦难史受着罪,有一种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感,这是阿彼察邦作为外来者,切入南美历史的角度。错领别人的记忆,意味着自己记忆的被遮蔽,自我的失落,这是女主得知那声巨响不属于自己时泣涕的缘故原由。这种奇妙很难感同身受,结果是强设定,是不给感觉经验留入口的硬魔幻。静止长镜头好用,让你对着一片静默发呆,看久了,就恍兮惚兮了,入定了,什么都信了。
8.0 或许现代世界的文明、科技、进步才是一场幻觉,人们试图用音效去切近亲近声响,用考古去挖掘历史,用药片去驱除症候,然而在这神秘的、古老的、根源的混沌面前,一切都只能触碰到表皮,反而是那些水声、虫声、雨声、雷声更接近核心,后半段近乎沦陷,130分钟的电影体感上只有90分钟,台词说什么也看不进去,悄然默默地走神放空。
脱离了南传佛教哲学母体,想象拉美的听觉神秘主义美学,说得难堪一些不过是“你觉得是什么就是什么”、脑补一切的跳大神形而上学。小我私家觉得这是阿邦哥迄今最空洞的一部影院作品。 2.5
有一年我的耳朵被好大一坨耳屎堵住了,一直活得迷迷糊糊能听到体内巨大的噪音,直到去医院医生用一个好大的吸尘器帮我吸出来了,滋啦一声整个世界都清晰了安静冷静僻静了。 大概就是这个片。
观影期间摸过10次以上手机的就别给这片打4星5星了… 现实意义模糊不清的片子,选角用Tilda Swinton太奢侈了…
我看不懂,我也不受震撼。信息密度低的惊人,能看出点什么全靠自己脑补,论脑洞被今敏秒杀,论环境氛围和画面摄影被努里·比格·锡兰秒杀,论幻想与哲思被丹尼斯·维伦纽瓦秒杀。
1.一场细碎而宏丽的灵性体验,融贯了个体与宇宙、洪荒与未来。片头两场即妙到毫巅,暗夜里似梦似真的巨响,揭开声响与音源分离的多形式呈现的序幕:幽魂激发的汽车警报的此起彼伏与渐次消隐(缓慢前推长镜),录音室里用现代技术分解—重组切近亲近并复制声音,及至以身体作为容器/天线接收并还原回忆的声音之流。2.阿彼察邦继续探讨黑甜乡、睡眠(如无梦无气息的睁眼沉睡)与疾病,但首次大幅聚焦都市空间及其中的异托邦(博物馆、藏书楼、考古所等),后半段则重回自然丛林里的乌托邦异质空间,哥伦比亚至终成了泰国的同分异构体。3.开放通透的空间(窗户-绿叶)与通灵感应的音流真正契合了物我合一之境,UFO与收尾空镜启示出既隐又显的存在之澄明。4.细微的光影变移&隧道里的挖掘图景。5.暧昧记忆与神秘现实:既死又活的牙医与变身的埃尔南。(9.0/10)
Tilda不是唐志军但Hernán基本是王一通
有人相信世界上存在另一个自己,有人对经历的事情存在既视感,有人的记忆则存在没有发生的事情,这些陌生又熟悉的感觉就如同阿彼察邦的电影一样,在影片里他找到了与泰国相似的哥伦比亚,却又让外国女人如游子一样漫步异国,直到谜一样平常的声音出现,这种陌生又熟悉的感觉便从人类层面上升到了宇宙层面,于是乎一个新的问题浮现出来:那些感觉游离世界之外的人,是不是来自星星的游子呢?
装置艺术,概念艺术。经由过程触碰物体和人听到声音获取不存在于此处的记忆,那么每一个人每一个物品都紧密相连了
Unbearable elaborated nonsense
#NYFF59# 一场疯狂的实验,阿彼察邦用影像和音效各拍了一部电影,影像是电光石火的短片,音效是无穷无尽的长片。知道大Joe哥有爱玩五毛小特效的习惯,但是真出来的时候还是笑出了声:这飞碟也太科长了吧?再一看片尾字幕赫然写着"Associate Producer: Jia Zhangke" :)
#8400. 2021戛纳评审团奖。2021戛纳看到第19部,反正这部目前是最佳两部之一吧,而且论视听语言的开拓和创造力这片基本是十年最佳级别。大银幕看不到的话一定要戴耳机看,最后揭底那两场戏,直接看到颅内高潮了,妥妥是个ASMR电影!完全没想到声音上面能做到这个层级,另一个面向上的“记忆的物质性”,实话说这两场戏,完全达到了当年看老塔的《乡愁》《镜子》《飞向太空》时候给我的洗脑一样平常的震撼。其实连着《希林公主》的幕后纪录片看实在是个巧合,这片妥妥是个元电影啊!拖到今年才看,那干脆直接发个我自己的2022最佳吧!
正如德罗寞曾经就《幻梦墓园》而写道的那样,我们如乐器一样被电影演奏了,但对于阿彼察邦的这部作品,被演奏的应该不仅是观众,首先是影厅自身:银幕,音响,墙壁,座位,和放映机的光所穿过的,它中央的空间。随着斯文顿脑中的巨响逐渐现形出它原始的波长,它同样首先引发了影厅的振动。埃尔南在混音台上对声音的轻抚,突然间让我们以为,自己正在看向银幕后方的对岸,宛如彷佛镜头前的调音师正在亲自对我们的影厅进行校准。一部杰作让我们对这个匿名的场地孕育发生了身体的回响反映:不只是我们的回响反映,我们了解并感触感染到了电影院的回响反映,这个沉睡在麻木影像的场所从昏迷中醒来了。
A / 很难想象阿彼的作品里出现哭泣的主人公,也极少在其中捕捉到人物短促锐利的动作。但《记忆》里斯文顿的身体却如朽坏的机械一样平常:被设定程序(诅咒)后闪避,循着秘密的源头弯折,检视实验般低垂、探测,当然还有故障时的震颤、皱缩与修复。这些芒刺般的微观动作储蓄积累将她变为声波的载体,最终在关于爱、恐惧与破坏的通灵中爆破。此刻的眼泪真正成为断裂的引线,把这个埋得最深的两段对照故事肢解开来,也将异国的梦魇折叠到类似死亡的“纯粹”睡眠中——多是最悲戚的阿彼作品,竟是记忆-幻觉-症候/疾病的不可治愈。
和滨口龙介交错了:声音、跨语言文化、历史-记忆的回返、甚至第一个床上起来的镜头。作为媒介和天线的身体,成为沟通历史(原始人骨)未来(外星飞船)和不同文化(英语-西语 城市-乡村)的途径。两个Hernan都是声音的魔法师,一个经由过程现代技术在录音棚里调制声音,一个经由过程身体传导梦?的声音,而女主则像是世界万物的记忆集合(柏格森?)以幻听的形式-即机器故障的旌旗灯号声暴露出其自身的技术质地。女主到底是什么?无论当她在藏书楼翻看生病的植物菌斑研究时的自我救治 还是到乡村医院医生给的去除感官、斩断与世界的媒介联系的药 媒介需要修理 去大农村的自然里回归到天然的旌旗灯号体系中 在乌云设立建设旌旗灯号通路 带来连接天地的雷鸣与大雨。只可惜,这片子生活的质感和幽默全无,取而代之的是一部几乎完全从当代潮流媒介理论里出来的电影。旅行者不属于世界而是外星人
特别喜欢Jessica让Hernan(中年版)睡给她看的那段。我看第一遍的时候没字幕,完全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看到Hernan双腿(腿上还爬着小虫)的特写时,我以为他死了。后来加上字幕再看了一遍,发现Hernan醒后,Jessica问他“死的感觉怎样”。原来阿彼察邦在那个镜头里确实是要拍出“死亡”的感觉(没有梦的睡眠等于死亡!)。只能说表达得太精准了,抛却语言的辅助也完全能清楚感触感染到。结尾20分钟看睡着了,恍恍惚惚梦到了宇宙飞船。醒来后重看结局,发现电影里真的有飞船!啊,梦与记忆。我尚未死。
Copyright © 2025 大米影院【www.dami77.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