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30年,在音乐领域,张亚东在古典与现代、大众和小众之间不断跨越。今天,张亚东画卯上班,在纪律中寻找新的自由;也曾去北极旅行,和乐器们一起漂在海上,游走于感性与理性之间。为什么还在一直寻找?“在这个价值观多元复杂的时代,美的意义会更加凸显,因为它能提供某种恒定的标准。” 《十三邀》夏日特别版,8月12日上线。
眼看着有才华有灵气的年轻人,一点点走上工作赚钱的道路,直至天赋磨灭。
夏日略伤怀,中年自省录!虽然我们都喜欢张亚东这样的实诚人,但世界却是属于马东、罗振宇这拨的,要命的是张亚东这样的人,以及喜欢张亚东的我们,还要被马东、罗振宇这样的人牵着鼻子走
看过以后,明白了自己为什么爱张亚东,他既是羞涩内敛的少年,又是思辨自省的中年人;既是写出那么多作品被封了神的人,又是纠结逃避的普通人。被他们的谈话击中了无数次,喜欢这样的谈话,这样的张亚东,这样的许知远。
张亚东太迷人了,明白不拧巴,坦荡很自然。里面挺受用的一句话,没有激情了,就只能让它变成习惯。
我其实并不在乎他说了什么,单单是他的样子,和说话的方式,就已经让人很舒服了,想到一个词叫如沐春风。
看乐夏的时候很难想到张亚东有这么思辨的一面,时常也会有和张亚东一样的困惑,就是如何在一个秩序世界里找到逃逸的孔洞,在重复的生活里找到差异化的快感,在物化的交往中寻求自我的倾诉,张亚东是个矛盾的人,他又想要秩序、重复与物质的安定,又想要欲望的生成、逃离与游牧,但人往往就是在这种拧巴的焦虑中过活,永远的平庸下去。
「十三邀」1.认识了一个家电品牌:Colmo2.张亚东:剧团戏曲(妈妈原因),13岁见到钢琴,见识到卡带,古典音乐,打开另一扇门。3.崔健,唐朝,艾伦帕克斯,莫里康内,阿黛尔,大卫鲍伊,苏桑桑塔格,科恩,波塞诺娃,坂本龙一,4.没有任何奥秘,就是一直写作。5.两个人翻栏杆的时候,看到中年人的少年感。6.目的性:你要干嘛。7.创造力&复制能力8.眼见着有才华的年轻人,一点点的被消耗掉了。9.不知道被什么驱动,一定要去赚钱。10.遇到过不去的地方,就回避了。11.穿过雾霭森林去寻找美,那多神秘。12.激情和冲动是不可靠的,掌握了技术,兜一大圈子要再回来。
张亚东在《十三邀》比《圆桌派》放松多了,许知远允许嘉宾的沉默(老窦根本不会给这种机会),就很适合张亚东这种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人。ps,许知远对窦唯很有兴趣啊,说过想跟他吃面聊天,那就蹲个有生之年系列吧!
感觉 张亚东 真是被破综艺给憋坏了似的 终于可以在合适的节目里面畅所欲言一些了:)。。
张亚东是真正的绅士,真正的。
张亚东对音乐的态度:我不懂音乐,它超越人。如果音乐想借助我表达一些什么,我荣幸至极。
觉得自己跟张亚东某种程度上很像 都是活在过去 也认同音乐都是往回了听这一点可能不同点在我非常能够欣赏Carsick Cars吧
天真的和感伤的张亚东。在流量中反潮流,在复制中反模板化,是一种有些傲娇、又有些珍贵的姿态。
谁不喜欢张亚东啊,少年感满满~
许知远所秉持的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分子式的对时代的审视与内在自我的反省,因为只有当他遇到一群相似的人时才能产生交谈的火花。所以那些文人、音乐人、社会观察家才是《十三邀》最具魅力、思辨、审慎的谈话家,是一个个矛盾、偏见、难以撼动的立场带来的价值碰撞产生的思想火花。而许知远则永远忸怩、尴尬但却格外真实,他可以代表着某种真相:是怀疑、焦虑、困惑、无力、愤怒有时候看许知远的谈话,就如同那只照镜子的蛤蟆,禁不住吓得自己一身油。
底色悲观,时刻自省,巴不得年轻人比自己好,这样的中年人是珍稀物种了吧。和这二位六零七零后反倒觉得没有代沟,和零零后是真有了。
亚东讲的很多看法都很赞同。在现在的作品中更多的只能看到风格,看不到个人;当音乐让你达到过那个点,大概这辈子都放不下了。开头的《在路上》和结尾的《风景》,也有很多年没有听麦田守望者。
亚东真的是我想老成的样子了
Copyright © 2025 大米影院【www.dami77.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