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的男孩小杰(于坤杰 饰)自幼便和经营公路旅店的大舅(孙心福 饰)一家共同生活。小杰为了完成庠序作业——制作一副“大海”主题剪贴画,渴望得到一本《海洋百科》图书。表姐(李蔓瑄 饰)原本答应为弟弟买书,然而大舅突遭车祸,真凶拒不赔偿,全家陷入麻烦之中。 小杰不忍为家人再添烦忧,决心通过自己努力得到图书。他穿行在城镇和乡村之间,游荡在现实与幻想边缘,少年与海的秘密翻涌浮现……
摄影和调度很棒。几个场景,路边饭店和废弃大船都印象深刻。但少年自从开篇学校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而是混迹在老司机和社会人中,嘴炮不断,导致我不再关心他的人生故事。如果说,好的青少年是会唤起共情,这个小孩似乎就是套着小孩儿样子容貌在耍赖撒泼。同样和接受度问题有关的,是你可以边看片,边蹦出导演看过的电影豆列,我回响反映过来的,至少不下十部,从库斯图里卡到塔可夫斯基,从四百下到遗忘诗行,从单车少年到……这样写观感,就完全搞不清是导演在批示阅片量还是变成这里在显摆(绝对不是啊)。苹果好吃好滋味,但不克不及东掰一个,西啃一口,好好消化一个苹果就很了不得了。
【釜山电影节展映】世界首映。特别很是惊艳而气势派头多变的处女作。开场文艺沉静,中途喜剧魔幻,收尾严肃现实。小演员的选角是整部影片的亮点,其潇洒不羁收放自如的状态太棒了。再加上东北话自带强烈的搞笑+忽悠套嗑属性,金句频出。魔幻现实主义元素运用营造出梦魇般氛围,匠心独运地串联起闪回叙事。三人乐队的几次乱入一度有那么点库斯图里卡式的荒诞悲情感。两处长镜头完成度蛮高,冷暖色调的变化与调色也用心。能感觉到某不可控因素对电影结构有不小的影响,片尾和谐字幕更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不过映后导演不骄不躁的坦然和美好希望,令人肃然起敬。//2021-01-04 全国艺联冬暖影展北京站二刷
视听飞不飞的 要带入孩子的主观视角去看 从这个层面来说就不存在明白或欣赏上障碍。同理 情感的触觉也是要和主人公的境遇同频 才会感觉到文本的恰到好处。大家都是孩子过来的 非要说没法和小杰共情的话 《四百击》也别吹了
你可以记不得爸妈的样子,拿不出买书的巨款,看不懂成人的世界。但你是少年,可以高喊过了山海关就找咱爷俩,可以质问我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吗,可以把十块换成五块插在树梢,可以在煮沸的水里成为支棱的虾。见过废船下热闹的生育和悲伤的婚礼,你该知道忘记不代表不存在,海怪不在海里,而在人的心里。
小杰放学骑车回家到见到姐姐那一整段拍的太好了,如此打破常规的和谐感。印象深的还有小孩儿们坐在酒馆里谈论海怪那一段,大家都太有意思了!平遥影展笑声最多的一次观影,世界上的痛苦和灾难那么多,为何一定要拍成冗长的文艺片让别人和你一块儿痛苦呢,开开心心不好吗?西装乐队的出现和废船里的戏真的很《地下》。映后访谈:小杰真的很调皮诶!感觉导演属于人善言拙,对于小杰本人的发言太敏感了,还好制片出来及时救场。
两星给摄影形式大于内容 关于大海的所有线索都是断裂的 希望新生导演不要企图在电影里加入那么多“哲思” 好好打磨剧本讲好故事才是正经事
小男孩将是影片最大的亮点,一种东北式的社会与成熟。女演员也很美。色彩与运镜颇有设法主意,一个鲜艳的、略奇幻的少年故事。
所有那些对成年人娓娓动听的模仿,都在苹果掉到地上,书页被撕掉的那一刻,变成为了一种拙劣的装模作样,因为那一刻,他已经真正来到了成人的世界,当少年脸上的纯真无邪消失的那一刻,生活中幸福和痛苦的一体两面也被彻底摊开在眼前。如果没有最后的字幕,这个结尾堪称神来之笔了,加一星也因为它。
#4th IFFAM# 釜山新浪潮入围→平遥关门放映→澳门新华语映像竞赛。实在是被音乐惹到了,这么扒爱莲尼卡兰卓真的没事吗?全片音乐就是[永恒与一日]第三首“by the sea”的各种八小节不到的变奏,编配体式格局都是扒[永恒与一日]……当然片子还是有些很有趣之处,比如文本上跟[西游记]的互文,以及几个很有设计感的长镜头和幻想场景,不过有些太炫耀了。整体下来,从安哲那里学到的东西(长镜调度,乐队,景深镜头,镜子和门框的用法)还是多于从库爷那儿来的。片子有灵气,剧作还欠打磨。
废船内的戏很喜欢。恍惚之间,以为在看《黑猫白猫》了,相信导演肯定有受老库的影响吧。
Copyright © 2025 大米影院【www.dami77.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