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末一代颓丧低落症候群知识分子的沿江还魂游。诗歌、性、情爱、吊丧包裹着的内心悲沧,在最后一刻依然无以释怀。旧世界素材群像延伸出这个国家民族的时代苍凉,而三峡区域的整体失魂与缺席,即是游魂颠沛流离的现状,亦是世纪罪证的另一个犯罪现场。罕见的华语独立电影工业代表作。
近来大陆文艺片的三要素:佛经、诗歌和旅行。
路边野餐太好看了
山河水域才是真实的主角,流动着的行歌溯回,关于诗关于旅程关于消散的记忆关于长江的逻辑。导演将每个游魂妥帖安置于江流,也将每一处韵脚轻藏在影像。没有神灵让人信服,所以需要一个女性。没有流逝可以逆转,所以需要一部电影。
遮遮掩掩、不三不四,不是所谓“疯狂的叙事”而是“分裂的姿态”,在其实不恰当处削弱正常叙事性,摆出了拒绝观众的姿态后,又用拙劣文字热切倾销阐释自以为高深的隐喻,企图最大理解。十年真的是残酷卓绝的创作历程,然而与其淹没在自己的洪流里,丢掉了尚好的立意与宏大的视野,不如及早上岸。
电影不太够,摄影来凑。。其实就是空虚迷茫想靠把妹解决嘛,放在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敏感年份下(顺便:并不必这样吧,电影一不当心被封咋办呢...),再放一个忧郁的秦昊,于是弄出一点娄烨那部禁片的味道... 不过李屏宾的摄影切实其实不是盖的,特别很是美
感觉能拿摄影奖
三峡控、长江控真的受不了那些从未见过的视角和影像,无边的江面、开闸的大门、两岸的叠山……又长又大又宽。过闸时缓缓升起的水面,如晨勃的丁丁极重繁重挺起。消失的荒洲,遗弃的孤岛,是欢愉后最迷幻的空虚。“他爱她,所有痛苦、低贱和荣耀的时刻” 相遇,恢弘如同命运。
又是大家可以睡着了然后写个“没看懂”打四五星的片子。我喜欢四两拨千斤的电影,不喜欢这种坐拥厚重深邃深挚却稚气从容不迫,用大量旁白指挥观众,把迟钝当作安稳。摄影透着悲悯,悲悯这大船舵手终究力所能及。
看完也说不上来的感觉。但就是喜欢沉沦在这样的摄影、画面与诗句中,昏昏沉沉,就算睡去也不觉得可惜,似乎梦和影像有了重合。诗与航线,女人与执念,结束也能够是起源。
宾哥目下当今真是不挑活儿,不过这片的摄影他只负责了大部分,并非全片……导演的话,我只能说,野心可以有,但是也要理解自己的能力够撑得住多大啊omg……隔壁野餐说实话强多了
看简介很写意很有看的欲望。上影节终于看到了。景很美,新旧长江时空交错,感觉故事主要在讲景和物,并非人。错误谬误是旁白太多了点。
太遗憾,扼腕叹息啊,看似文学性很强,最弱的就是文学性,主线、副线、虚实、人物关系全混沌,零碎残缺自说自话,浪费胶片浪费李屏宾画卷般摄影,大气磅礴的长江地理面貌。摄影、美术、音乐都对,包括演员,唯独编剧、导演功力太差,本可以成为佳作或杰作,摊开80年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与沉浮,结果,唉。
缘起八九年冬日的诗集,前尘如影相随,亡者不即不离,江河的逆流,幻化为数段人生的逆旅——巫山云雨、楚水别愁、秦淮断魂······往生不复,回头无岸。
两个小时太可惜,值得拍七个小时,但也不觉得男性历史和社会那边可以或许更成功,议题不重要,重要的是感知和狂想,格局比较想象中小,但写简陋诗歌的文艺青年也没有什么不好。
有股笨拙的浪漫,久违的八十年代办署理想遁世者气息,是老派还是过时,任由看客评判。李屏宾勾皴点擦,镜头泼墨长江画卷,几处惊艳,古典气韵足。然而与人物叙事有割裂,硬笔书法速成,吟咏诗歌,未能继续探索视听语言,精华精辟文学性,心有余而力不足。长江中下游平原原住民没关系一看!
一部公路片,一首爱情诗,美、深刻、孤独。女人在岸上奔跑,她被吸引,却不想上船;男人在江中游荡,他爱她,却不克不及靠岸;谁也跨不到谁的生命里,于是我们在不同的时地遇见,但我们却只能拥有相逢那些片段。眼睛看不到的岸,永远在束厄局促着江水,这不是海,这是江。他找到她的源头,她到达她的东海。
影像和詩歌的交織。看的過程不時想起《男人四十》中嚮往長江的林耀國以及《路邊野餐》。楊超映後說把女人想像成長江的觀眾太不過腦子,所以相比《野餐》,我不喜歡這個電影之处是多了一點帶著優越感的賣弄,少了一點真切。留白的真正意義應該交予觀眾,讓他們去完成各自的想像。
这是艺术作品不是电影,典型的被摄影师绑架的作品。用当代镜头语言书写的长江图画卷,诗歌、剧情、爱情都是画卷上的一点。被秦昊的眼泪撼到了,那是画家的用印。
女子与和尚在塔内关于信仰的那场battle全是胡搅蛮缠;贯穿全片的诗歌也就校报副刊水平。修行,辩难,信仰,藏传佛教……这些元素堆在一起,仿佛中年人朋友圈的一次集中展示。视听语言据说是教科书级的,没太感觉到,但摄影确实好看。行走的铁船与静止锚也震撼,“那可以毁灭他的深渊轻轻支撑他”。
提前鉴定了《长江图》,语言好剧本好,一组诗,旧长江和新长江两个时空交叠,“她”是个姑娘,寓意却是这条沧桑女人河…所以主角不是人,是景和事,涉及信仰。有一个错误谬误是旁白太诗意也太多,情感都被讲了出来,角色的表演空间也就小了。柏林基本演技奖无望,摄影奖极有实力拿。私人很喜欢。
不好好讲故事的电影都是在与观众为敌。和文字堆砌的诗意相比,更喜欢摄影带来的湿意——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中国南方濡润的水气。无论顺流逆流,她都是长江。
万寿佛塔里,佛不克不及让塔内落雪,却能让信仰本身成为神迹;巫山新城内,人可以把每处物品回复复兴,却无法回溯江水漫过的土地;白鱼引来杀身之祸,黑鱼却能祭奠魂灵。安陆是一场逆流时间的艳遇,长江是一段沧桑变迁的征程。一本语重心长的诗集映刻着一代人的迷惘,一处功过难辨的大坝截断了一个民族的心率。
影像诗
一段逆流而行的回溯之旅,无关城市,只关乎恒久的山水,关乎断壁与残垣。以景为诗,以诗作图。时而是凝视,更可能是沿江的飘荡。女性角色则像是一个指引者,引向短暂的相遇,江面下的秘密,和所有消逝的曾经。
好电影是可以有很多形式是可以进行很多探索,但最起码的前提是要讲好一个故事。对于这种就没存心好好讲故事虚头巴脑神神叨叨玩所谓文艺范的装逼范,两星真是客气了!
寒江烟渡,惊起一滩欧鹭,日星隐曜,山岳潜形,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摄影美得心颤,光束照进暗夜潜流如神迹显现;他带着漂泊的灵魂(长江的旧精魂)渡过漫漫冥河,她在每一个港口守候,却依然无法修得同船渡;幽灵船驶过三峡,灵魂出窍,如是我闻。
3.5星,路边野餐有钱了以后……
李屏宾摄像下穿越烟波的秦昊,杨超所传递的诗意并非不以现实为基柱的空想,而是一种生活本身透露的映射。所以这并非抽离现实具象的诗电影,而杨超是一位出色的电影诗人。
“中年文青”思维下的空中楼阁,影像横跨东西如长诗般磅礴,文本却焦燥苍白。逆流顺流的相遇追寻,孤女魂、悬鱼灵、跳天问、山火巨鱼、时空镜像,玩脱的神秘主义。文绉绉的复杂布置,大可拿各色解读套路,虚实材料、过度火候,炒出盘膈应江鲜,在古典与现实割裂的迷惘当下,有的吃总比没有强。
《长江图》与《路边野餐》展示了两条不同路线:未能完成的空间-影像/诗-影像如何被迫转换为观看影像与阅读影像。
光是逆流而上为长江画图的野心和摄影就值得五星,最后一镜:由滔天江水横移到群佛剪影,太震撼。明线是逆江流而上,暗线是文明反思;安陆,哪里是陆地,安陆就是长江化身,所以她下游是卑贱的船妓,上游淳朴神秘,源头处有她母亲的坟墓
我在这里祈祷我在这里迷惘。我在这里寻找也在这儿失去。长江!长江!长江!长江!
渺小与宏大两种叙事并行与长江之中,她从头走向尾,他从尾找到头。用一条江的时间怀念一小我私家,而人像承诺一样、像水流一样、像历史一样,终是寻不回了。
长江很美,这是自然的美;镜头很美,这是电影的美;无处不在的安陆,其实也处处不在的安陆很美,这是爱情的美;可惜人生其实不美,就像这些诗,一点都不美。
杂又散,感觉没控制好。旁白和诗水平也感觉不高明。最后crosscurrent再打出来,才理解什么意思,这个余味还不错
花了三个多小时听和看了反派影评波米、雷普利的解读,蜉蝣(杨超学生)对杨超的专访,毒sir让杨超进行的自我解读,辛芷蕾的专访,大量的短评长评,总算是对电影有了相对全面的理解,在这,附上一些他们的注脚:①所谓中国最后一部胶片电影②长江和岸上是两个不一样的时空逻辑关系③人物地名华,载具拟人化④色调从暖到冷⑤摄影师李屏宾和男主秦昊都与导演对电影有过分歧⑥诗电影不代表就要念诗⑦路边野餐的诗是独立的,长江图的诗是故事的一部分,可以比喻为角色发的朋友圈或者微博,也都是导演本人创作的,爱写诗⑧声音特别很是好地参与到了故事文本中,尤其是过三峡大坝五级船闸那段⑨杨超信道教,辛芷蕾的角色相当于是一个肉身菩萨⑩杨超自认为是一个失败的文艺男青年,男主一定程度上是导演自身的投射,电影整体是一个魔幻文本,不是文艺片而是艺术片。
柏林场的放映声音问题严重,很多台词完全无法分辨。
也有些许生硬与讨好,但杨超胸襟气魄明显更为开阔,远山如黛,清冷孤绝,独行寒江,海潮至此回头,余路只能逆流而上,本身已然具有粗粝的浪漫诗意,凭借无意中拾得的诗集,打通了人生、历史与地理隔阂,实现三重穷源竟委,过三峡大坝科幻惊悚感神来之笔,白鳍豚声呐悲鸣,红尘凡俗之苦跬步不离
长江才是本片真实的主角,人物的名字也是长江沿岸的地名,我家就在一个叫做安陆之处。
Copyright © 2025 大米影院【www.dami77.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