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对备受瞩目的夫妇——格雷斯(朱丽安·摩尔 Julianne Moore 饰)和比她小23岁的丈夫乔伊(查尔斯·梅尔顿 Charles Melton 饰)成名于一本充满八卦的小报之后,他们的浪漫故事已经风靡全国整整20年。如今,他们准备送他们的双胞胎孩子去大学。同时,好莱坞女演员伊丽莎白(娜塔莉·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饰)正在为一部拍摄格雷斯和乔伊爱情故事的电影做着演出准备,为了更好地理解她的角色,她决定前去格雷斯和乔伊的家中生活一段时间。
乔伊从未真正面对过自己年轻时的过去,现在他已经超过30岁,成为了一个空巢家长,他开始直面生活的现实。在伊丽莎白和格雷斯互相审视对方的过程中,两位女性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逐渐浮现。外部世界的压力也让这个家庭的动态关系逐渐出现裂痕,导致了一系列的冲突和挑战。
在自己极度舒适的区域内,朱利安摩尔疯狂碾压娜塔丽波特曼。
热带和亚裔就是你们play中的一环
#Cannes2023 3.5有点像登堂入室之后的美国丽人。又是一部令人大为困惑的电影,全片有一种没发生多大事儿但所有人莫名如临大敌的杀鸡用牛刀之感。令人恐惧的配乐简直是不动声色。视角的露水均沾使得主题不够明确,重点究竟是家庭危机还是扮演与被扮演的关系?一直以为男主有同性倾向,但最后反倒和波特曼发生暧昧情愫。两位女主的表演确实都很出色。
三星半,不觉得娜塔莉·波特曼施展阐发的有多差,我觉得她把这个演技肤浅做作,但又觉得自己功课做的很深度,以为走进人物内心,实则她毫不关心,但又自以为很有魅力的女演员完成的很好,她呈现了大多数女演员进入角色的状态,表面去采访、融入对方生活、模仿对方动作,但其实根本不care,又女明星般的自恋。导演选角很妙,以至于除了安妮海瑟薇外(外形实在很不像摩尔),我实在想不出还有哪位女演员适合这个角色,甚至都觉得波特曼女士本色出演了。
摩尔姨是高阶版晚晚,娜塔莉波特曼则是晚学博士生,literally一直在记笔记。前者试图营造出自己根本不具有的一切,包括浪漫的爱情、完美的家庭、优雅的品位,和对待往事与当下危机的那份云淡风轻,而后者试图戳破假象捕捉到暗地里更本质的阴暗。不同的地方在于,晚晚的假一戳就破了,而摩尔姨的“假”,掰开来还是“假”,即便是床上崩溃的时刻和私人日记本里的语句,也未必为真,直到最后,她仍然是一团谜雾。而留给娜波的只有没有尽的挫败感,并不是因为她剖析一个女人的测验考试失败了,而是因为她意想到,真实本身在这个时代已经失去了价值。
最佳编剧奖倒是很有机会。配乐真的也很值得玩味。但我觉得这片最大的意见意义实际上是托德海因斯仿佛在讥讽娜塔莉波特曼,他应该是躲在开麦拉暗地里偷笑的那小我私家,选角上让这么一个典型的技巧派演员(波特曼)去饰演这个主角,她自以为已经摸清了摩尔的内心世界,借表演艺术之名不断侵入摩尔的生活,看似掌握了在表演时蒙骗观众感情的外在记号,最明显的就是波特曼对镜(即面对观众)训练自己、重复这一套模仿记忆,却在片尾正式开机后无论她多么努力去准确还原此前的肌体与时机等技巧所带来的一致性却都只是毫无生命力的一张白纸,肤浅的连她自己都无法相信。
喜欢两位精彩的女演员,好可惜她们之间竟然没什么火花。不是想象中那样寻常的人物关系,认识了解相互肯定,而是越了解越揭示出生活表面虚伪的安静冷静僻静下无法示人的一面,真正的残酷,绝望的空洞。三十多岁的"大男孩"形象是有趣的纽带,纯粹而大脑空空,好奇又无所作为。配乐有点幽默,女主打开冰箱-噔噔,你以为冰箱里有尸体啥的,结果她说,哦,今天的热狗不够了。某些程度上说,是片子内外共通的一种弄虚作假。
失望,怎么不是娜塔莉和摩尔doi,两位女演员对手戏不够姬啊,海因斯老师,但凡你拿出拍《卡罗尔》一半的功力呢?
那些说娜塔莉·波特曼演得好的是否是没看懂结尾啊,方法派(波特曼)都被体验派(摩尔阿姨)按在地上正反摩擦了!不伦恋是表,表演课是里,很喜欢这个全员疯批的故事,拿给阿莫多瓦来拍一定是华丽加狗血,反而不如托德·海因斯端着拍,拍出了生活中的塑料感和神经质。大家努力装正常人的样子好好笑2333333~~~
可以和《黑天鹅》摆在一起,组成娜塔丽波特曼成为偏执艺术家系列。这部《五月十二月》借用了许多美国早期肥皂剧的元素,效果出人意料地好,给影片带来几分幽默感。但整体来说,故事还是略显单薄,全靠两位演员的表演增添层次。或许可以抢一个表演奖?
往日的新闻当事人矫饰着一潭死水的生活,却不过是掩耳盗铃的幻象;如今的当红明星高高在上的闯入他人的生活,还企图捕捉自己想要的真实。分不清这两小我私家谁更可笑一点,因为这些真相其实根本无人在意。最可怕的是Joe,他好像一直停留在13岁那年,根本没有人在乎他,包括他自己。
6.5。以高噪高銳度甚至部分過度曝光的影像與美式肥皂劇套路包裝對美式生活的諷刺,卻選用了一個奇情的劇本並自始自终地暗中設置境遇下探的底線。
整部电影都在反映娜塔莉·波特曼在课堂上说的:她假装没有享受快乐。假装自己对于探索真相、人物内心、灰色地带感兴趣,但最好奇的一直是带有不伦性质的情色丑闻。90年代的报纸花边趣闻,被包装成时髦的独立电影,实际如同朱丽安·摩尔用赞扬女儿的自信着装来暗讽她的胖一样,并无任何不同。每一个人物在某种程度上都在拒绝成长,结成小小的茧,即使最后有象征性的救赎动作,依然被所有人忽略。
“五月十二月”一词,被用来借指存在巨大龄差的两人间的浪漫关系。这两个月份在一年中代表了不同季节。五月代表了春天,十二月代表了冬天,所以关系中的年轻一方就是五月,生命之春仍然蓬勃旺盛,充满激情,也更容易为他人魅力所倾倒。十二月则代表年长一方,青青再也不,已至严冬,饱受生活磨砺,不愿主动争取。……虽然如此,小我私家还是更愿意把它翻译成:大约在冬季。因为,从剧情发展和角色强弱走势来看,特别是俩人最后一幕那句关键对白,“缺乏安全感的人才是危险的。我是安全的”……本片似乎更像是一个伪装成双女主并立模式而实际导演立场已有取舍,所以谁又敢说May在这里的真正意思不是一个副词呢?……https://douban/people/hitchitsch/status/4465765992/
像是对其早期作品气势派头的回归,《五月十二月》是关于一种高度拟真的现实,极反讽,极黑色,实质就是极惊悚。托德·海因斯以一个女演员的角色查询拜访为切入口,深入到一对不伦夫妇畸形的家族关系中,试图再次敲击一种内在扭曲的“美国性”。但这种社会高度失范暗地里的稳态,彻底模糊了真相的意义,再次确认了一个塑料的,数字化的,虚假的美国心灵,最要命的是,它并不是是电影所指向的社会个例,也是镜头背面,镜子中的观众自己。
6.9/10 #NYFF61 Opening Night 在形式上几乎无可指摘,无论是虚焦镜头还是突入的老派的氛围音乐,无论是偏冷的黄绿色调还是段落的结构处置惩罚,都尽显娴熟,不过多出嘶吼尖叫和吵闹时音效处置惩罚过度难听逆耳,随可能故意为之但显得笨拙。内里却其实不能契合其所塑造的氛围:缺乏更复杂更多元的心理活动侧写,凝视目前仅着眼于面目面貌/种族性别及阶层的脸谱本身;剧情发展基本在被预想,近乎都选取最讨巧也最容易的发展途径,并以自反性的开放结局作为规避,即便被重复多次的台词可视为一种质问。男主的反悔或者遗憾在法律意义上依然过于“正确”,若可以或许更为突破似乎更为精彩。当然可被视为对观测/剧本/叙事的虚假性的“声明”,但是类似的时刻基本依赖于拙劣的冲突和呐喊,反而是男主偶尔观看的DV录像更有意见意义。蝴蝶仅作为结构-时间的刻度,似乎可被更深挖掘。
再也不美丽的海因斯电影,电视电影质感,廉价、浮夸、诡异,人物做作的姿态完全贴合了这片名利场(秩序之地)对人的规训。不伦恋已经破碎,但我们能窥见过往的纯真;更加不伦的是波特曼对于摩尔生活体面地侵入,观察、询问、探听、模仿,以优雅的名义掌握对他人命运的话语权,并最终陷入无尽的自恋与自怜。
剧本复杂精彩,drama既是形式上的,也是剧情上的。性转版《洛丽塔》的部分是一面镜子,女演员对着镜子找她的角色,试图将影子缝在自己身上,但发现影子不但不跟着她走,还主动给了她一击。剧情的表面是对操控与权力的控诉,实际是在演示一种解剖:你看到的人真的是你想的那样吗?他们的灰色道德地带你还应该来瞧一瞧。和锡兰的抽丝剥茧不是一个路数,海因斯在给角色撕面具,层层叠叠,多到令人怀疑他们是不是拥有真正的脸。Julianne Moore和Natalie Portman的表演精彩绝伦。
核心表达是要解构狗血奇情恋,一个是解构的力量本身也不够,就靠最后一场戏,二是解构的意义到底何在没看出来。
A-. 以极浓烈的坎普喜剧色彩(许多段落可以立即成为ntxl模仿的经典)讲了极黑色的精神内核:我们所理解并编排的“真实”是如此经不起推敲,而全片最核心的戏剧冲突,也正是两位女主角试图“扮演”并掌控真实,却不可避免地双双破灭与失控(不管是完美生活的假象,还是掌握角色的幻觉)。海因斯太懂如何从里到外地拍摄矫饰:从刻意狗血的戏剧框架,到塑料质感的数字外观,再到演员脸上尴尬又不失礼貌的做作。摩尔或许贡献了更精湛的表演,但波波的用力却是如此完美地贴合了角色,而当镜头变成镜子,我们也得以直面她孤芳自赏的自恋并沉醉其中。多么恰到好处的匠气。2023.5.20 Debussy
说娜塔丽波特曼演技差的知道她在里面演一个很烂的演员吧 你们知道吧
#Cannes2023-14 海因斯五度携手“三大”大满贯影后朱利安·摩尔,讲述了一个充满奇情、张力和镜像对位的“双姝”故事。影片延续海因斯的一贯格调:三分奇情,三分艳俗,三分靠演员,一分靠音乐。
女演员以高姿态闯入不伦恋夫妻的生活。作为窥探者,她打着了解原型的幌子毫无所惧去拼凑夫妻生活的全貌,近乎冷血地去满足自己的窥私欲;作为闯入者,她的出现打破了婚姻表面的安静冷静僻静,使得更隐秘不堪的内里逐渐浮现;作为审判者,她是成人划定规矩与社会秩序的化身,高高在上又虚伪透顶;作为模仿者,正如镜像只能投射表面,她始终也未曾触碰到真相,因为真相要复杂得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复杂得多,这是学不会演不出的,她做的所有功课最终也只能呈现为猎奇故事里的三流表演。三人都在掩耳盗铃,女演员自欺洞悉一切成了妻子本人,妻子自欺不曾有错、生活幸福尽在掌控中,丈夫自欺长大成人实则灵魂永远被困在了13岁。角色无比契合演员的特质,男演员的木讷与孩子气,摩尔的松弛感与神经质,波波难以摆脱的紧绷状态与缺少共情的技术流气势派头,精妙的群戏。
这才不是什么“登堂入室”,这是一场令人呆若木鸡的精神控制。格雷西运用崇高高贵的手段操控着家里的每个成员,同为女性的伊丽莎白显然察觉了这一点。当她想要模仿这位她的扮演对象,并因为引诱了乔而以为自己“成功”的时候,才发现格雷西比她想象得高明得多。连那个从不掩饰对母亲恨意的乔治,都会“每天和她(格雷西)聊聊”。伊丽莎白这才理解,她在这个家庭中所做的一切,都在格雷西的掌控之中。格雷西就是影片最后,他们手中的那条蛇,一条不会咬人的蛇。
海因斯把“绵里藏针”发挥到极致。特写镜头给足三个演员施展阐发空间,三人对各自角色的诠释就像在三个维度,不断散发出的强烈违和气息,反而构成电影魅力的来源。自以为戳破真相却始终被牵着鼻子走的Elizabeth,自以为别无选择却始终被PUA的Joe,习惯示弱却不直面婚姻问题的Gracie。当爱的真实性被质疑时,“如说的那般相爱”是他们的生活、同时也是“活着的故事”——这种四分五裂又完整坚固、看似清晰却高斯模糊的微妙感,指向着随意率性一段复杂的情感关系,可能都是下意识的表演。最后Elizabeth不断重复怪异拙劣的引诱表演,并说自己愈来愈感到真实,是对影视行业也是对社会大众想象的绝妙讽刺。
我以为是娜塔莉波特曼和朱利安摩尔的忘年恋……被诈骗了so no我不想看异性恋
看的时候没觉得,后来回味还是挺大的。我觉得探索了“表演”与“生活”的边界。方法派地去成为某小我私家的时候,关于生活的一切都被圈外人视角理性地剥离,于是那些曾经“自然而然的”东西都变得脆弱了。当Elisabeth走近Gracie和Joe的生活时,原本如同安静冷静僻静的湖面一样平常的生活再也无法恢回复复兴状了,亲密关系中的不合错误等凸显出来。而最后,“表演”实在是一种做作得“复刻”生活的体式格局。两大影后同台飙戏
导演压制住了畸形和狗血,女演员侵入角色原型的生活,试图去理解这小我私家行为,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那套去分析她的角色,让她要演的故事合理化,而现实生活却不是故事,原型人物的生活更复杂,更难以理解。对原型人物的理解和揣摩像一个充满惊悚感的谜团,而这段禁忌之恋在二十多年后的样子容貌,不过是大家熟悉的又一个婚姻故事。
被戛纳睡神施咒耽搁的好电影。
大惊喜!是我很喜欢的对于可以说是“真与假”的评论辩论。波特曼的角色自认为摩尔的角色是一个“简单”的模仿对象,她从中获得的性快感和对这个角色的自信把握在结尾的拍摄戏中被崎岖潦倒得化解殆尽。摩尔的角色就更有深度了,她表面的“不正常”让我一度想到她甚至是进入了波特曼在讲座上描述演员在拍做那事戏时的一种“假戏真做”与“假装假装”的程度。她根本就不insecure,而是像她自己说的“I’m secure. Make sure you got that” 片中的那个亚裔完全就是她打造自己“美好”生活的棋子,就像那些被放在笼子里养的蝴蝶/蛾子。两位女主在结尾实现了假面的对调,这份张力也在贯穿全片的soundtrack中被持续地提点
每一个演员都如此地不容改变,无声的撞击最直接地以面目面貌的并行完成,这让海因斯流走于各种语气之间——对于波特曼来说,想象似乎是能随意坠入的,我们很快来到她内心看不见的诱惑之地,聆听成了危险的动作;而在查尔斯·梅尔顿这,这种轻浮的姿态却创造了“青春片”般的语气,他的面目面貌和所有年轻的面目面貌共同制造了心领神会的眩晕症;唯有在摩尔这里,时间似乎文风不动。
揣摩角色,体验生活,角色与生活的对照及区别。这个真的还能聊得挺多的,尤其从演员角度,应该会很爱这样的故事吧。朱丽安·摩尔的表演强大在于,这种角色,甚至不需要太辛苦去表演,就已经可以完成得特别很是好了。
5/10。托德·海因斯《黑水》后第二次重创我,电影还活在提笼架鸟的年代呢。我寻思打破塑料美国中产幻象,《美国丽人》不是给出答案了吗?用DV拍塑料袋飞舞和养昆虫看家庭录像,层级都不一样。角色和原型、真实与虚假的边界不奢求能达到伯格曼《假面》的高度,好歹让我感触感染到颁奖季两女主飙戏的爽感吧,肥皂剧的粉色泡沫磨平了她们眼角的皱纹。丈夫才是这部电影的主角,剧本努力深挖他的困境可惜表演跟不上。看到出轨桥段我笑出了声,也太好预料了吧!
期待太低了,效果太好了。那些按照轨道运行的笨拙、做作和廉价,都美国,太美国了。没想到Haynes这么会搞小彩蛋“我是《诺亚方舟》是粉丝”哈哈哈哈哈我一个笑喷。他太懂这两个女演员的脸了,完全两种意义上“信”的力量感。想跟欧容一起喝着奶茶看这个电影,欣赏两个美女forge life/reality the way they want,男人一败涂地嘻嘻。
你假装是我,可以拿到影后;我假装快乐,生活给了我什么?
TH会选故事,但他的拍摄方法,百分之九十的情况下我都完全不喜欢。这部剧本真的很差,拍的更是,不过不妨事,用音乐来强硬过渡。另外,NP的演技是发生什么了?
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乔伊放飞蝴蝶的那一刻,因为这是在两个女人真真假假的互动中难得明晰的、动人的真实,是处于夹缝中压抑的他的一次短暂释放,也是导演给予这个悲剧性角色唯一的温柔
在一部双女主的戏里,反而发现男主是解谜的钥匙。男主一入手下手是一副高端、沉稳、神秘的架势,随后逐渐变得敏感脆弱,最终,在与娜塔莉波曼的床戏之后,彻底变回了青少年。与此同时,他那个中年男人才有的大肚子,又那般醒目。请注意,娜塔莉波曼有那么一瞬间,真的是惊愕又厌恶地看了一眼他的肚子。两位女主逐步确立控制权的过程,也正是男主逐渐退行回青少年的过程。这真的很精妙。
太棒了。扭曲但又坦荡,幽暗但又光明,看起来一切都往事随风,但女人总在卧室里暗自哭泣,男孩终究问出了那个如子弹和利刃般的问题。故事一直在道德灰度上翩翩起舞,不只是回溯事件本身时入手下手拷问道德,而当女演员入手下手介入他们的生活,进行戏仿和模演时,道德灰度又一次出现了,而这一次的拷问或许更尖锐。两位女主角演技封神,那场化妆戏中的对峙,那场信件的独白,有一种冷静的疯癫。配乐大赞,复古又乖张。
从奇情变得逐渐有些寡淡,夫妇俩用稚拙的样子佯装感情的大方无畏,深夜丑陋的哭喊又能影响什么呢,妻子对这段关系的有把握和心安,是镜子外女演员没捉摸到的真实。摩尔太适合这个角色了,但波特曼做作的演出让人坐立难安。
相当有趣。影片不是在讲人生如戏的幻灭感,而是在此根蒂根基上,承认了一件事:人人都有戏瘾。我们反感做戏,也着迷于做戏;我们做给别人看,也顺带骗过自己。所以影片入手下手,是一个演员走进了一出狗血大戏,作为一个外来者,她戳破了这个家庭的戏剧幻觉,使主人公出戏;而结局,是她的离开,也是这个家庭重新入戏,继续在毕业典礼上演出完美生活。而唯一变化的是男主角,他离开了舞台和看台,去了“后台”,从一个陌生化的位置重新看戏,边笑边哭。此刻,他的一半还在戏里,一半已抽身出来,为自己的角色而哭。与此同时,女演员已回到真实的舞台上,入手下手了她的表演。不是导演说“再保一条”,而是她自己提出“再来一条,我们就快要接近真实了”。究竟她和格雷斯谁才是最佳女主角?这是一个问题。
带有伯格曼的特征和薛克的笔触,看完后,让我一直思索在人物传记电影中,演员该如何施展阐发原型人物的现实生活和道德边界。它基本上是关于两个善于操纵的人,如何以不同的体式格局操纵两点一线的第三方,并试图超越对方。好几场戏,都施展阐发施展阐发出演员与原型这种微妙的关系。
作为一个奇情故事为何这么无聊且一针见血啊。跟预想的不太一样……更想看两个女主直接的角力,而不是非要借一个男性角色来做桥。其实这片真实的代入视角在乔伊。两个女主都是虚,只有他是实。对于乔伊来说,他是分不清格蕾丝与伊丽莎白以及她们的爱的。就像饲养笼中的蝴蝶,它其实不知道自己在笼中,它认为自己是“安全”的,而饲养人也相信自己在保护蝴蝶。站在观看者的角度,其实“真实”其实不重要,重点是你所相信的东西能不克不及骗过自己或是骗过别人。所有人都在或多或少的表演,比如乔治亚的“敏感善良”,比如在餐馆撞上的两家人互相的寒暄,比如格蕾丝所谓的安全感。格蕾丝赢在她对自己的假象特别很是自信,伊丽莎白输在她对真实过于执着。正如一入手下手格蕾丝的反问:“这个电影只拍1992-1994年的事,你为何非要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
把马克龙的传记拿到戛纳放确实再合适不过…
早场@ Premiere Elements|7,还是海因斯爱拍的大家都有病Americana故事。我不比较女演员,也不觉得化学回响反映不够,只是觉得这剧作不够,缺了点什么,像一部有意思的迷你剧只拍了个开头。
还是特别很是妙的,缓慢的画面配合略有些鹊巢鸠占的配乐把这个故事讲得繁复又扭曲。关于真相与生活的侵入,关于表演的虚实,关于体验的表里,多重镜像融合在一起,最后的得而不得又是空虚的。朱利安·摩尔实在是,四两拨千斤,娜塔莉·波特曼怕不是全程都在紧张。喜欢这种含蓄而又绵里藏针的故事,好难啊,怎么能做到这么丝滑!
今年最为重要的美国电影之一,它直指了某种阳光和煦暗地里的暗流涌动,宛如电视荧屏上的肥皂剧般所谓饱满透明的美国生活耳濡目染中的失真、扭曲、病态和操控,以及濒临崩溃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意识边界,并由此延伸至现实生活,面前目今的一切到底是一场集体幻觉般的被动催眠,还是说于不可信不可知中保持清醒的真实体感,无论如何,海因斯精准抓取到了一种隔阂封闭却又相互入侵的诡谲症候,一种可怕的自由主义迷雾中的玩火自焚。
2.5.体验派还真跟人上床啊,让你取经你搁这取精。有种想学伯格曼室内剧的感觉。
即刻的经典。如果伦理边界真的存在,灰色地带都已经太初级,而是直接在界与界之间艺术体操。所有的诡谲的风雨欲来,xyz轴全方位的控制和盘剥,乃至摩尔在海因斯电影中的重叠形象与波特曼自身演员身份的指涉,与叙事本身构成呼吸和吞吐;已然看到txl们对两位icons的模仿和memes了,方法派是永恒的坎普
拍的好像reality tv show啊,加上那个神经质的配乐就很搞笑。ps,开头那个摩尔阿姨打开冰箱然后快速zoom in真的笑出声来。最好笑的是波波含辛茹苦跑了一圈体验生活,竟然演的是个烂片,还演出来的还是这个鬼样。
中文译名翻出了五月戛纳首秀、十二月流媒上线的感觉,其实还是老少恋的俗语。也一如月份并置的奇特浪漫,电影戏里戏外的柔光予以了当事人与观察迟疑者若明若暗的感觉,一反小报消息的蜂拥,也一反心理分析的自喜,它就呈现一段所谓不伦情感的美好,以及所有情感被固执美好摁下的暗涌,当中有Gracie自诩天真的控制力,也有像Elizabeth侵蚀表体与自我的自私、虚伪以及激情亲切,剩一个Joe,在遥远的当下辩解受害的不成立,深爱的不确切,一如那些迥然不同的婚姻故事,又不只是恋情与缔结。演得果然都很好,蛇行日下,充斥濡湿的危险。四星半。
3.5。本来因为前期宣发一直在吹演技已经对这部片子质量有所怀疑了,但看过之后发现这是一部初看平平无奇越看越微妙的片子,甚至看完还想回味回味。嘶,有点意思。(说摩尔演技碾压波特曼的有点不必,片子设定本就是格雷斯碾压伊丽莎白,波特曼略微造作的表演不克不及说卓越到也是特别很是适宜的,只能说海因斯太会选人)
很复古,很抓马,很梦幻。海因斯可能在用一个入侵故事,拍女性的神秘力量。与《卡罗尔》不同的是,本片的两个女主角一直在较劲,不过这种对抗还是成就了片中女演员的表演,最终甚至引向了迷影。两大影后直面银幕镜头的“面目面貌”,也是海因斯迷影设计的精妙一笔。波特曼和摩尔的演出都很精彩,尤其波特曼作为入侵者,施展阐发更为外放,最后一段独白同样成为无法被回避的表演时刻。
人们说托德海因斯比女人还了解女人 而我觉得他对女人的所知就如对男人的一样甚少 这让他的电影脱离了身份认同与性别束厄局促 这就是真实的酷儿吧!二十四年后,少年到了女人与他相爱时的年纪,她仍以泪洗面捍卫感情的纯真,即便其他方面她成熟得坚如盘石;而他彷徨得宛如彷佛停在了十三岁的心智,纵然当时他不比她清白。很难判断谁更无辜谁在充傻,娜塔丽挖空心思找到的缘故原由将她引向自身心理的失衡,你发现你落入现代生活的圈套:感到有必要定义一切。托德敏锐地捕捉了伪装在正常表象下的非理性 以及隐藏在异常之下的理性人的个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流动 微妙 危机四伏 不可预期。他的原创性来自他忠于对他卓有成效的现实 不将人物分门别类 拥抱他们的秘密 不预设不审判不训诫不带偏见 只有对人无尽的好奇与关照:人能有多正常 就可以有多复杂
演员挺好的,题材也挺好的,但有些节奏让人觉得导演在弄虚作假,比如她告诉女演员她很有安全感。女演员最后站在那里接受风的洗礼,音乐起。。。导演仿佛在告诉大家,看,这一幕多高级。。
#76Cannes#足够provocative和抓马,编剧的野心和和两位影后的表演,使《五月十二月》远远超越了性转版《Lolita》这一简单定义,而创造出了不断扩展的解读空间。文本、结构和呈现效果处处体现了创作者的野心,但又暗藏一丝戏谑的目光,与电影结尾形成互文。两个女性角色极其有趣和复杂,最出彩的部分还是表演——娜塔丽·波特曼和朱丽安·摩尔对于各自角色的诠释,以及对手戏之间的张力,令人拍手叫绝。或许摩尔切实其实演得更好,但波特曼这个角色最后的表演与「失控」,她在道德上的模糊性,实在是很fascinating.
娜塔丽波特曼是个演不出“真诚”的女演员,她所有的表演都带有浓烈的目的性,而且是一眼看穿的目的性。这倒是适合这个题材,一个自以为是的明星一场失败的生活采风,她的人生领悟是“假装体验到快乐”抑或“假装没有体验到快乐”,欲望被很理性地模糊了边界,但二者都跟真正的体验快乐谬之千里,也跟真实谬之千里。摩尔阿姨异化成了一种真正的快乐,伊甸园的快乐,纯粹想象中才存在的快乐,无法被审判的快乐,快乐无限接近于真实,也因为这种真实让她显得诡异且危险,也充满了诱惑力,这种无可言说的磁场,吃掉了小男孩也吃掉了波特曼。
1.一部关于(现代生活中)身份的表演性的寓言,经由一个久经表演历练的抓马家庭与一位职业演员的碰撞呈现出来。吊诡的是,格蕾丝和乔在冲破世俗的离轨后又落入主流话语的网罗,长久表演着圭表标准夫妻;伊丽莎白多番测验考试后无法真正进入格蕾丝的人戏合一之境,只能依照大众口味与流俗想象作出平庸表演。2.在无尽的扮演中,真实与虚构界限愈加模糊。一方面,片中全员表演(格蕾丝在生活中已入戏太深,其他人都成全她的表演,女演员自没必要说)让想象与表演成为唯一的现实;另一方面,观影者也无法明辨出真实与谎言各占几何。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3.摩尔气场全开,可自信可示弱,波特曼精准演绎了傲慢与浅薄,还有对镜的三重表演。4.夸张配乐契合于情节剧的原初要义。5.摄影与构图颇有间离感。6.隐喻:化蝶,宠物,插花,修屋,狩猎。(8.8/10)
4.5 人的情感是何其脆弱,只需要一点小小的催化,在一点点的诱惑之下就能够瞬间崩塌瓦解。托德·海因斯的镜头中人与人之间无比微妙、隐晦,看似坦诚的关系里充满无伤大雅的调侃与欺诈,但也正是在这些会心的表情和机巧的对话里,人成为演员,影像成为虚假的代名词。而如果说美国演员要对抗的是好莱坞这个体系体例,真正的生活则要对抗更多、更大、更抽象的秩序:甚或是自我和天性的秩序。
两张脸一同出现屏幕前 贡献出最触目惊心的时刻……两人所抗争的 实际上是对一小我私家人生阐释权的争夺
Copyright © 2025 大米影院【www.dami77.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