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在一场公开的审判之后,纳粹德国臭名昭著的屠犹刽子手阿道夫·艾希曼终于被送上了绞刑架。一位早熟的利比亚移民少年、一名忐忑不安的狱警,还有一位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电影将从这三个人的不同角度,亲历这一犹太人历史上的雪恨大事件。
历史的一部分、被遗忘的男孩。
并非只有结构或者主题先行,作者给出了对待历史和真相的态度,也给出了个体面对历史和真相时的处境,当虚构和戏剧性足够精确,严肃也就渗入渗出出来了。
角度选择虽然刻意但也厉害,历史和现实的三重悖逆,要dont foget,不是要only remember,但是我们只能用remember来对抗foget,其实主题上还是蛮深刻的。第二章节居然能拍出一丢丢喜剧气势派头,算意外惊喜。
电影不直接涉及纳粹或阿道夫·艾希曼本人的罪行,而经由过程三位主人公的眼光重温了艾希曼被处决前的最后几天。但只有开头、结尾涉及男孩的成长部分好看,中间两个部分相对于突兀。但我能明白导演的意图,试图将以色列的众多目击者,与艾希曼的会面(或者说是与历史的触碰)让观众更充分地了解大屠杀幸存者,与新以色列社会做勾连,去寻找一种让他们的声音被社会听到的体式格局。影片结尾,那个已经成为老人的男孩,想要证实自己参与了历史,但历史必须需要证据来证实,很无奈。
16毫米的胶片质感真的是无可比拟!三个不同的人物视角和不同的叙述体式格局巧妙的结合在一块儿,并在同一个极重繁重的主题之下讲述历史的多面性。电影没有无歌颂苦难,也没有言过其实,它既是当今动荡时期的寓言,也是历史的教训。
竟然特别很是精巧细致,意外好看。刽子手要做炉子焚烧刽子手。艾希曼全程也没露正脸,只是个拉屎要听高雅音乐,读自然绘画鸟类图谱的一个温和的有教养的人。工具理性面前没人能从其中幸免。
纳粹刽子手艾希曼被处决前的最后几天。导演从三个角色的角度带领观众去了解犹太人历史上这一重大事件。小男孩的角度是比较好看的,他在短短的时间内成长迅速。狱警这个角度也还行,特别是描写他的紧张不安,从这个角度可以了解以色列为何这么着急处决艾希曼。再转到集中营幸存者这里就比较牵强了,他其实和艾希曼的“末日”关系不大,但也能到体会导演的意图。电影结尾,小男孩已经变老,但他无法证实自己参与了建造焚化炉这件事,于是他这辈子最有意义的一段经历成了历史的泡沫。
挺有意思,尤其是孩子那段,其他两段稍显突兀其实可以做的更自然吧,勾连三个故事。当已然是老人的大卫想证明自己参与了那段历史却无从举证时,我们会知道历史仿佛其实不在意具体的参与者。
以前挺困惑以色列那么匆仓促的处死艾希曼,目下当今有点理解以色列为何要这么“着急”了,艾希曼的快速处决对于犹太民族来说太重要了,他活着一天对于整个犹太民族来说就是梦魇式的折磨。
一场审判三个视角,平民少年从经由过程报刊广播了解纳粹到亲手制作焚尸炉,警察在艾希曼死前要保证他不死的矛盾心态中成为笼中鸟的笼中鸟,犹太幸存者回顾往昔是唤起痛苦还是被害者自证的辩论,整片艾希曼甚至没有正面镜头,被审判的人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活下来的人,是鼓起勇气打开焚化炉的幸存者。最后那下点睛之笔太妙了,从戏里自证的剧情意义升华到了现实意义,时间会证明一切。2022金鸡
7.4分左右。艾希曼甚至连一个正脸特写都没有,但电影里围绕着他展开了几条人物线,是在用环境讲历史。而影片中,最生动的便是主角这条造炉的线,明明看起来是意义最小的一环,可却因为这又是历史的一环,又显得特别很是有价值。
狱警线最佳,拍出了一种诗意
“我知道他宁愿让所发生的一切都成为一个传说,一个短暂的噩梦,否认它,然后希望可以或许忘记它,那你又能指望他什么呢,他也只是个普通人。但我不克不及让这种事发生在我的世界里…它存在我皮肤的每一个皱纹里。”所有人注视焚烧炉那个场景我真的浑身鸡皮疙瘩。这部真的太好了,各个视角转换也很自然,每一个视角的存在都是齿轮迁移转变的一环。
呵呵2022年洗。2023,2024以色列和美国犹太俱乐部的所作所为,不洗不行啊
#2022金鸡国际影展对审判艾希曼的另外一种解读,前段很不错,尤其是警察的心理,映射了以色列人被大屠杀叙事所裹着的心理状态,以色列似乎挺多这类反思的电影,民族主义让他们拧成一股绳,在恶劣的环境中糊口生涯下来,复仇心理却也让犹太人在心理上反而变成为了纳粹的囚徒,自艾希曼以来,直至今日。感觉理发师的叫喊和中间一段波兰插叙有点多余,并不需要讲得这么白,影像已经给出了答案。
《艾希曼的末日》三个视角一场火葬串起一段犹太血泪、复仇史,亲手制作焚尸炉的老板、男孩、最后的点火人,担心艾希曼“寿终正寝”的狱警,在矛盾心态中成为笼中鸟的笼中鸟,犹太幸存者回顾往昔是唤起痛苦还是被害者自证的辩论。艾希曼甚至没有正面镜头,被审判的人其实不重要了。最后将小男孩与这一历史进行了“分割”,从戏里自证的剧情意义升华到了现实意义,时间会证明一切。
大卫确实有那么一段很有意义的经历。而最后维基客服的女人所说“有些真相必须耐心等待才会被发现”,而至今,以巴双方还没等到!
22-11-19 13:10 @廈門萬象
关于艾希曼,这是第几部了?记不清。以色列对那段历史的多角度反复叙说对犹太人来说很有必要。
结合目下当今的巴以战争,真是讽刺
欺负小孩。。。
2022金鸡展映2022.11.12
#GRFF35 全程没有直接对准艾希曼本人和他的罪行 中段部分稍显柔弱虚弱 司法程序正义仿佛流于片面之言 a part of history的执念倒很有点意思
试图经由过程一场戏剧性的火葬串起一段民族记忆以及对历史存在的思辨,但文本比重的分配组织委实一般,从造炉到火葬本身的零打碎敲连贯性被强行打断乃至硬塞两段表达显得刻意和匠气,倒真不如从头到尾经由过程孩子的眼光审视这整个过程更好
形式上,经由过程变换主角来推进叙事,挺特别的环形方法,可惜衔接上还是能感觉到生硬之处。内容上,人与历史的关系本就是个挺大的话题,这里的态度很清晰,小男孩的成长与历史的塑造这条线挺巧妙。
4.5
火葬主线其实构思还不错,但三条故事线实在是略割裂,并且说教味太重。
轻松之中又有深刻,原来还有这种不压抑的叙事。
很有意思的电影,评论辩论集体记忆、个体与大历史。监狱长“触碰历史”时神经质的小心翼翼,却在有可能“成为历史的一部份”时扭头而去;13岁的大卫亲手“建造”了历史,却在年老时孜孜寻求把自己的名字写进“艾希曼处决”的维基页面中,成为历史真相的一部份。这当中的个体经历、心态差异,乃至个体面对“历史”时,异曲同工的无力感,如果电影只描写这两段情节,经由过程建造焚尸炉这件事将之勾连,扩充造炉过程当中的细节和情绪,将会余味绕梁。结构很完整,叙事也会更顺畅,情感冲击也可能会更充沛。Aaronson那一段当然是评论辩论集体记忆塑造特别很是好的素材,是“6月0号”很好的对照,不克不及说和监狱长、大卫的故事的主旨无关,但情节联系关系太弱。如果是论文,完全就该新起一章,甚至应该是另外一篇论文。插入这一段,丰富了内容,但也变得芜杂。
铭记历史,勿忘历史。
厦门金鸡。角度很好。对于记录上海4月有了启发。
幸存者们的PTSD ,切莫被伤痛禁锢,成为记忆的“笼中鸟”。
夸克
一个以色列审判德国战犯时,牵涉到的一个金属制品厂制造焚化炉的一个过程。警察局长,小偷孩子2个重点人物特征明显。
22金鸡 | 2022.11.12 WX |
独特有趣的三个屠犹亲历者或间接亲历者视角 勾勒出那场灾难之后的“复仇”故事 成人之后的小男孩需要得到建造焚尸炉维基百科上的名字却不被信服“我触碰了历史 或者它碰到我了 要求得到认可有什么不合错误吗?” 可是 谁会相信烧掉希尔曼的炉子是一个13岁的小男孩参与建造的呢!历史的真相 时间也难以证明
感觉是第一部在电影院看到快睡着的电影……也不是不好,第三个剧情线,独白入手下手以后就陷入了一种昏沉的状态✤前两条剧情线还蛮有意思的,有的人想要成为对历史有意义的人,有的人则祈盼沉于岁月长河。
真相永远不存在
最喜欢的是来自摩纳哥警长监守理发师为艾希曼理发那一段,其他的感觉太平淡,三条故事线太独立了…
don't forget ≠ only remember
Copyright © 2025 大米影院【www.dami77.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