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出版行业的角度聚焦将“少数群体的声音”进行商品化。
在政治正确大行其道、DEI部门攻占几乎所有产业的当下,这片的讽刺力度简直拉满。但很可惜的是除此之外的家庭附线写得味如嚼蜡,视听语言更是毫无电影感,最后结尾特别很是鸡贼的处置惩罚也明显是导演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收尾了
核心概念很强但这种【看完全片发现其实只看预告片就足够了】的观影感触感染是最糟糕的。有写家庭肥皂剧的空间,拿去丰富女配角(黑人女作家)的线不好吗…
必恭必敬姿态超低的讽刺电影,拍给白人,也拍给黑人看。感恩里面还加上了打下手的亚裔隐身人。特别很是写实了。
这个电影有点陷入了刻板之刻板的陷阱,就是为了讽刺某一种刻板,用的又是极为刻板的体式格局,给人的感觉就是很皮毛,一针见血的。可能唯一亮点,就是奥斯卡能让这片入围BP吧,可话说回来,它能入围的缘故原由也在于它很皮毛,很一针见血,甚至带有一种自嘲的“自卑感”和“亲和感”。它的所谓讽刺,犀利程度和奥斯卡主持人开场白,实际差不多。
好像嘲讽了一些东西它又不敢火力全开,所以一直顾左右而言他,拿伐木累戏份水时长,看得直打哈欠。
黑人小说家因鄙视黑人文学这种分类写了一篇全是黑人刻板印象的小说,结果得奖大卖不说还要被拍成好莱坞电影。讽刺感max的文学轻喜剧,对白人主导的虚伪政治正确火力全开。能把安居乐业的美国肤色议题变成一道甜点,多伦多人民选择奖给得不冤。
好聪明好幽默,除了white people谁也没得罪,说到底就是在谁最得罪得起的时候得罪谁吧
我看看奥斯卡今年敢不敢给American Fiction
TIFF23|前50分钟平淡了点,从出版会入手下手之后笑疯。更好笑的是这个片得了人民选择奖的事实,讽刺投票还是得看白男白女✤
在政治正确几乎成为一种魔咒的好莱坞,这部电影为了跳脱也算是费尽苦心了。尽管刻意之处还在劫难逃,但是刻板地嘲笑刻板印象,不正确地反向证明政治正确,也算是有笑点了。
[AMC]我不会觉得它有那么好看,但绝对是最值得观看的电影之一。它展示了黑人精英阶层,或者说已经认同为美国人的非裔美国人真正在/想过的生活。很难想象好莱坞的wokeness culture才兴起不久,好莱坞就已经产出了如此深刻的讨喜的电影。电影里的“blue label”小说和这部电影形成对照,大多数时候都是常规意义上的“白人(男)”故事,但换上黑人主人公的脸,平实地告诉大家没什么不习惯的——这是告诉大家“别太重视种族问题,而是把大家都当小我私家相处”的最佳体式格局。黑人问题也没有不存在,结果《FUCK》也是白男白女数量压倒黑男黑女后的得奖者。
太阴险了,如果觉得这部电影不错,那我岂不是也是白人(精神)?
特意打开电脑来标识表记标帜此片,这么各瑟的电影,简直就是黑人版的许知远嘛。在纽约的知识分子环境里太久了,内化了两种矛盾在自己的内心。白人的elegant和黑人的rude,变成了两种对立立场,上升到文学以后,就是固化的描述了。黑人作家虽从未承认,但他意识里想拥有白人作家的创作姿态,并试图进入严肃探索。可是潜意识却是自我厌弃、自我阉割,并无接纳自己的特点和来处。总之,A面无法深入,却对B面五体投地,这样的心境是很难写出杰作的。这种对立目下当今在各个创作圈随处可见,本片试图打破它,但是它太铜墙铁壁,稍微讽刺摸到了一点门路,但竟还是无法收场。似乎也不自信能给到一个自己超脱的立场,导致结局偷懒又拉垮。无法进行更深入的文学探讨,遑论严肃文学呢。如果有伍迪艾伦的自我调侃也还能掩饰笼罩,有洪尚秀的男女之欢哲学探讨还能圆满
一种人到中年无法勃起的凄美感
两条线并行,一方面讽刺白人窃取政治正确的成果,替黑人感到冒犯的同时靠一系列刻板印象争夺政治正确定义话语权;另一方面讽刺男主这样的中产黑人不食肉糜,愤世嫉俗的他不知道家人朋友的喜怒哀乐,例如他从来不知道被他称为家人的女佣不喜欢那条围裙。相比较之下我更喜欢影片里妹妹,弟弟,女友,女佣等角色,他们真实忠于自我的生命体验更值得玩味。
TIFF volunteer pre-screening:终于憋到全球首映这一天,其实8.30号就看到了。情节推动特别很是顺滑,是对commodifying marginalized voice的一部极其幽默的讽刺片,中间有一段可以说是我这辈子看电影笑得最大声的一次(真·笑cry),了解了一下导演Cord Jefferson原来当过善地和继承之战的编剧,确实执行得特别很是好。A possible Oscar contender!
是一个无限循环无解的身份认同疑虑 写本肤浅的符合刻板印象的烂书最后上了nyt畅销得了文学奖 这究竟是读者太愚民还是作者太高端 我觉得导演都不敢给出答案 男主和畅销黑人女作家的对话也见好就收了“我觉得黑人文学可以有更大的潜力””潜力是因为对现状不满意才有的词汇” 对 假如我就是对刻板印象对现状不满意呢?台词说的很暧昧 可以无限解读 以及对现状不满意仿佛就是对同为黑人的同侪不满意一样 可是同侪不就是为了迎合白人审美写一些肤浅文学嘛?只因为她是黑人我就一定要对她满意嘛?但是波本的那个比喻很好 红标黑标蓝标 红标销量最高是因为最便宜最亲民而不是酒好 蓝标太贵反而曲高和寡了 但都是统一公司生产的 仿佛是入世智慧了-为了融入人群 能生产蓝标的我们也要制造红标 自己知道自己几把刷子就能够了
黑人版梁文道
很精英式的讽刺电影
今年奥斯卡系里最喜欢的一部吧,真是举重若轻,嘲讽不断,这些嘲讽还都是不停的刺拳,没有重拳,但最后对方被打成筛子。它是嘲讽戏,但又有着美国传统的家庭温情戏码,互相加固,让鸡汤没那么浓,又让讽刺都落在实处。结尾玩得真不错,既故意大落俗套,又让俗套本身酝酿出升华,如果奥斯卡真颁了,就完成一个行为艺术大闭环。
有文学文本作为根蒂根基的电影就是不一样,哪怕仍然以轻松的幽默和讽刺化解了身份政治的复杂和种族问题的不堪面目,却不影响它成为一部可以或许吸引人看下去的作品。前天是王老师和同事一起去看,今天则是我带着胖闺女赶赴影院。女儿对其中的笑料竟然全部能了解前因后果。观影结束后她对我说:“妈妈,这里面的笑点再过二十年就没啥意义了。”
获得今年奥斯卡奖5项提名的影片,《美国小说》题材新颖,从作家写作角度展开对社会劣习的抨击。黑人题材,在美国占了“政治正确”的好处,制作规整,可以一看。
《过往人生》《音乐大师》《美国小说》,亚裔白人黑人,乡愁乡怨乡怒。男人至死是少年,女人终生一生没世爱少年。迥然不同的样板间电影。
4.5没想到会这么有趣,同类里比简直是对鲁本的《■》《△》降维打击。双线并行,都玩得好精彩,一条讲男主玩票写了本自己鄙夷的“美国黑人生命体验类ZZZQ畅销书”结果大卖,走红、得文学奖、改编电影,是种什么体验;另一条则是他自己的“美国黑人生命体验”线,真正的生活苦乐是什么样子。全片的讽刺拿捏出了一个特别很是特殊的度,似乎严肃精英、却又闲庭散步、偶尔还来个回马枪,达到的效果可以说是:not important,not necessary, but well-written✤
上半年读了Yellowface,了解了一些出版社行业以及少数族裔作家的一些故事,有让我更好地理解这部电影。讽刺拉满,中间真的是笑到头掉,有少数几个文化梗没有get到
各方面太像电视剧让我想起题材相似的幸运汉克。探讨的是严肃文学的困境可他们最终也是拍了一部主人公鄙夷的大冰电影你好你坏我冷我饿吧大概
在类型性上掌握的比较好,也知道轻重缓急,但最后采用戏中戏的叙事策略则充分说清楚明了编剧太想让讽刺效果攀至顶峰,有点深谋远虑了。杰弗里怀特在表演那种不由自主的迟滞感,很有趣。黑人男配的奥提想必又是占了角色的便宜。
这特么才叫优雅喜剧,这特么才叫创死所有人的讽刺,堪称2023美影的奇迹之一,一边吃种族饭,一边狂扇自己嘴巴,痛快酣畅淋漓地展现过度ZZZQ暗地里的虚伪和专属于白左的傲慢,期待奥斯卡颁给它,一定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时刻!
“一种悲伤的喜剧,像三条腿的狗,像人死在了马桶上。”
4.0-/10 虽然我无意将一部电影的批判抬到上纲上线的高度,但它有任何价值(存在、观念)可言吗?先说电影本身,拉到底也勉强算一部“元电影”(小说-电影,电影的电影),可这并非加分项,纯属于没活硬整,强扭的瓜不甜。在通篇碎片化的家庭琐事中沉甸甸地贯穿故事主线,一度到了主次不分的境地,一方面想说黑人的生活就是所有人共性的生活(不搞特殊化不戴有色眼镜),另一方面把所有人压缩到单一的平面(即大众以为出版业/电影行业是什么样咱就拍成什么样),刻板地进行直观展示,它只满足了一种两相情愿的想象投射。电影结尾的预设结局到了最后已经堪称鬼畜,它看似戏谑,实则极度中立,如同全片打得一手稳健的安全牌。它不政治正确吗?它讽刺了什么?一拳打在棉花上罢了。这就是多伦多人民选择奖的价值,奥斯卡bp入围的价值。
又损又好笑,最后十分钟封神了,看得很过瘾。刻板印象的政治正确成了时代病,用另一副精英主义的面具消费着种族主义的现实不幸。缺一个奥斯卡在影片外为故事画上圆满的结局(滑稽)。
Netflix movie 讽刺了一圈但是什么也没有讲...抬走吧 而我比较关心就是男主哥装腔作势写的跟最入手下手的女作家真情实感写的这俩刻板印象到底有什么不同
有笑到。我黑所以我的作品就是黑人作品,而不是你们所以为的“那种”黑。这和“女人应该那样”何其相似。明明应当是“我什么样女人就什么样。”上位者总是想把下位者套进自己喜欢的麻袋里并问伊们你喜欢气球结还是蝴蝶结。并且上位者需要虚伪,因为争夺定义权是意识形态的斗争,要利用“道德”,再加上威逼和利诱,困惑你惩罚你诱惑你。而白人作为人类食物链目前的高位,自然玩得最花。我不是出于对黑人的同情而厌恶这白人霸权。或者说,黑人过得怎样我其实不清楚,不过我很确定女人就是世界的黑人。
蛮鸡贼,特别很是自知自己和自己的受众便是自己所批判的东西,没法收尾了就甩出一个meta大招“我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将完成自反闭环的最后一击抛给了奥斯卡颁奖台,无论支撑自己“独特性”的家庭线写得有多敷衍、无论颁奖结果成或不成,都不会影响足够聪明的自己“虽败犹荣”。
2.5 難道少數族裔的原生家庭矛盾(性格暴躁孤僻的天才父、恐同母、同性戀細佬、離了婚又病逝的妹妹)與文壇精英的中年危機就不屬於一種刻板印象嗎?貧民窟語言 vs. 研究所論文,但這兩者不都是對非裔美國人生活的研究及展示嗎?一個抱持白人精英優越感的黑人小說家算不算刻板?不禁懷疑,導演在諷刺當下美國文學界一味迎合政治正確的不良現象的同時,另一條刻意的與黑人饒舌文化,貧窮/幫派/槍殺/販毒等悲慘經歷劃清界線的中產家庭肥皂劇究竟能否和前面的黑色幽默相調和,還是說這部片的自嘲不過又一場處於安全區域、無傷大雅(使勁取笑白人,卻也安撫了他們的內疚感)的脫口秀表演,跟它所諷刺的對象一模一樣?
刻板你的刻板。
知道想表达什么但是又畏畏缩缩的,有点百读不厌,奥斯卡也打安全牌。
男主角真的是从头喝到尾,连跟人吵架都一定要先喝完杯中酒再扬长而去,其他家庭成员的人生困境也都很“白人”。两条线的对照制造出很多多少笑料。讽刺之余又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当一小我私家所处的群体属于弱势或少数,但自身却有诸多特权或者已经特别很是成功的时候,该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认同?
《Fuck》投票还得看白男白女,压倒性胜利之后还要说一句多元化审美。
美国黑男比美国白男还要无聊一些
天呐剧本写得实在是太精妙了,表面上好像是在用一种刻板来讽刺另一种刻板,但是用的体式格局又是很轻巧的,不仅不会让人不适,反倒制造了很多令人捧腹的段落。影片的视角虽是自上而下的,但是又并不是高屋建瓴的,甚至是以一种理中客的姿态去展现这种“何不食肉糜”,所以它呈现的体式格局越浮夸,反倒越孕育发生了“四两拨千斤”的力道。男主角两条线,在文学和身份困惑的主线之外,插入的“回乡偶书”家庭线同样精彩,把很多很浓的东西都淡淡的包住了。很喜欢片中时不时响起的不达时宜的乐器声,就像是这个男人内心的低喃,他的喃喃自语满腹牢骚,全都是对这个世界的困惑和跟自己的不和解。即便这样,影片的最后也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回到题眼,以fiction(小说/虚构)的文体来给出开放的释义,不同的观众内心必然有自己的选择,迎合与否又有何重要呢?
故事角度很有趣,知识分子黑人看匪帮文学和我们看在国际上获奖的农村电影是一种性质。不是不承认这种现状的存在,而是总是害怕这种印象会扁平化我们的形象。这种害怕可以用电影中女作家反驳男主的话回应,“看上去你的问题是在那些白人,而不是我”。
看得笑嘻了,还是得魔法打败魔法。这片拿奥斯卡是不太可能,但是打脸那是一打一个准。
这部电影的幽默和细节让人着迷。我已经看了两遍,每次都能发现新惊喜。比如阶级和种族的矛盾,主角虽然对黑人文化的粗暴理解和陈旧观念感到不满,但自己却出生于富裕的黑人家庭,全家都是医生,自小拥有管家。还有一些很细腻的讽刺,比如主角在德律风中坚称自己从不认为种族是问题,但紧接着出租车却无视他,直接停在了前方的白人面前。还有五个评委在Zoom上的背景设置暗示不同类型作家不同的特点。我真心希望这部电影能改成限定剧。电影里的很多多少人物和剧情都有潜力深挖。电影的时长有限,导致主角显得有点忙。不过无论是笑点、故事情节,还是想要传达和探讨的问题,都施展阐发得极尽描摹。演员们的表演都超赞,年度佳片。
就冲一群FBI冲进颁奖典礼现场击毙男主那一幕 这奥斯卡很难不颁给这片 美国的政治正确被全球诟病多年 多样性的硬性要求应该也让如今美国社会很多组织团体与小我私家疲于应付和认同 讽刺是刁钻和恰如其分的 尽管男主一入手下手就拒绝写美国黑人的刻板样板戏 却最终再次以警察开枪杀死黑人的戏剧性刻板剧本结尾作为点题之笔 片子以对黑人刻板印象的奇异乖张之作大获成功作为主线 我们完全有理由猜测导演和编剧是不是想表达社会关注对少数群体过分倾斜是不是一种新的种族歧视?如果奥斯卡最终花落于此 是不是也说清楚明了学院对其予以认可 恰是以黑人平等为标的全新的一种政治正确?
父母兄弟姊妹之间家庭关系的刻画,倒是很符合作家男主人公的一贯价值理念:干嘛要强调肤色或种族差异?保守却双标父亲不接受同性儿子的故事,这种东西,不分曲直短长,中产皆然!……可对观众而言,问题也恰在于此:既然你不分肤色,而他们也早就熟识类似题材的好莱坞作品,甚至早到五六十年代田纳西威廉姆斯的南方庄园家族伦理剧,那么你这部新片也就失去了所应有的新意。而唯一可以或许别致出新的那个视角——这回是发生黑人而非白人家庭,又刚好在剧情文本内被定位于讽刺的对象?结果就相当于导演在不经意间(或者有意为之?)把自己绕了进去连带一并给嘲讽了:柯德·杰克森,你这也是一种“迎合”啊!……三星半。
绝对的颁奖季惊喜。嘲弄太有味儿了,所以别笑美帝精英不知道zzzq之毒,只是大家都聪明在迎合花钱买单的人。室内写作中的三人对话段落真好,改变语言层次那里真是笑死了,美国人是懂美国的。
国内翻拍版换个设定就很有意思。一位事与愿违同时又孤芳自赏的纯艺术片导演由于生活所迫放下身段拍摄了一部狗血烂俗的抖音短剧却意外爆火,引发了一系列荒诞离奇又哭笑不得的故事…
笑出声好几次。探讨了一圈最后发现是无解,哈哈哈哈有趣。全片也有一种死在马桶上的人那种丧逼好笑。
看似反政治正确,实则硬生生塞了一整套,种族,同性恋,文学洁癖与鄙视链,还要以嘲讽的形式让观众全盘接受。很不喜欢男主人公的矛盾,一边享受着特权又抨击着特权,面对白人一副我不像我了但是我还是放下自尊妥协的嘴脸,面对同胞比如女朋友,比如共同工作的黑人女性作家,就是一副你们怎么跟那些白人一样不理解我啊!真受不了…
特别很是好,对当代文学界的进步主义文艺那些平庸、迎合以及刻奇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这个主题就太好了,尽情嘲笑了那些拒绝生活在真实中,拒绝描述无意义不正确但很真正的生活,却一味追求正确的宏大进步意义的当代文艺及读者们。遗憾的是主题虽好但挖掘还嫌浅了一点,如果把一半篇幅放在评奖那里,增加一些激烈的关于文学与生活的观念上的冲突,电影会加倍的精彩。
其实这样一部议题齐全又比较刻板的、很容易让人一眼看穿到结尾的讽刺喜剧,最需要的就是一次高度自我意识的自反,所以结尾还让人觉得挺满足。创作者要走的就是一根很细的钢丝,一方面要扮蠢,一方面又不克不及蠢到扳不回来。
这电影在成功提名奥斯卡BP后完成了戏里戏外双层讽刺揶揄。精准刺痛美国出版行业和读者的“伪政治正确”观,人们自以为的尊重永远都是狭隘的带着偏见的主观臆断的刻板印象。影片这种重拳出击的自嘲感实在难得,无差别攻击所有阶级,面向有色人种自己“开战”。要是把男主婚恋线缩水,更多聚焦于黑人女作家的创作观那该有多好啊,可以更一步探讨艺术创作是出于作者自身书写还是迎合市场进行虚构创作。
虽然我手松,但是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打五星的居然占了三部,还不算没看的《可怜的东西》。不曾想是这么有意思且对胃口的一部,拿捏住了怜悯与追捧的核心,讽刺了一连串朝三暮四的现实,曲高和寡,流量密码,刻板印象,苦难贩卖,隔行隔山,自我感动,愚蠢为王,荒谬至上,很好玩,作为有过一点骄傲又始终在边缘打转的穷酸文人,巴巴地有那么些说出来就矫情的共振,结果反过来,那也是对另一种思维抽丝剥茧的拿捏。如此罢了,莫不如是。
To all my girls who drink kombucha and eat sushi in one sitting. Reminded me so much of the elegant cinema and rich storytelling — to name a few, The Lobster and Summer Hours. Will unpack later.
四星半。改编得好,比原著更利落,融入了不少导演的亲身经历。触及到特别很是多值得评论辩论的议题——diversity、身份政治、非裔群体内部的阶层差异、严肃文学的消亡、虚构与真实、中年危机,这些都透过Monk的故事讲述。所以个体是复杂的,贴标签、无视自身的privilege和自以为是的尊重都很危险,人与人之间面临着许多共通的问题,去了解真正的人、设立建设实在的连接才是最大的政治正确。片子的讽刺对象足够浅显了——制造足够“黑”的内容去迎合减轻“白”的罪恶,至于什么是真实的黑人心声,如何表达才最有益于改善这个群体的职位地方,作家本人从未想过,也无法想清楚吧。这部电影能走多远,刮目相待。
{★★★} 我喜欢聪明的种族喜剧,因为创作它们需要胆识、智慧与气度。这部电影同时拥有三者,却没有发生令人惊艳的回响反映。种族议题中的幸存者偏差/集体责任,它找到了一个在严肃与荒谬间折中的框架,却只是潦草应付几句作罢。不是Blindspotting--别说笑,那是我看过最好的种族喜剧之一--但也是如今的好莱坞没能力理解的黑马。“接受你全部的自己。”没必要讲,这也是曲直短长混血的Cord Jefferson寄给自己的邮戳。
敞篷车离开摄影棚的结尾镜头,也太经典好莱坞了吧。这个镜头同样成为了整部影片的缩影,那就是精巧有余,情绪不足。以一个后设式的结局,去掩饰笼罩无法收尾的尴尬,简直是再惯常不过的手段。电影没有能力解决政治正确所带来的创作滑坡,但以讽刺的方法去深入其机理,还是有必要的。只是家庭线写的太过平庸,冲淡了小说线的一切锋芒。然而,放在媒介视角下去审视的话,这也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只有获得了今年的奥斯卡,它的真正内涵才能变得完整。
3.5 这部电影现实里的存在状况就是对电影内容的最大讽刺。集结所有美国主旋律的要素,从而削弱了内容的批判性,变得极为温和。幽默温情爽片。
不能不说整个构思太过于完美了,讽刺了一切好莱坞和文化圈对于其他群体的过分解读,看似是对于这些少数族群的爱,但实则依旧是愧疚和偏见。投票白人黑人3:2,却又在说聆听黑人的声音,在感谢多元,真的荒谬又可笑。最后“不相上下”的结局依旧是黑人死在白人警察的枪下。太精巧的剧本了。但是前期还是有点慢,到了最后半个小时才一点点精彩起来。不过我也不同意男主把所有少数族群经历的不平等一棒子打死,认为这些都是在讨好白人。结果很可能是真实发生过的,我们总该记得那些事情。(我承认我也属于被讽刺的观众的人一部分,但是我好开心哈哈哈哈哈!至于最后又成功入选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所以不管得不得奖这都已经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Copyright © 2025 大米影院【www.dami77.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