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eginning of the AIDS crisis in the early 1980s when the first wave of the epidemic hit Brazil.
1720。1982年第一批人死于艾滋病故事。插曲好听
想起了前不久wb某二流报纸发的关于艾滋的“科普”
【3.0+】80年代艾滋初生,面对未知的恐怖犹如浸入死水的绝望,拖着病殃的躯体在舞池穿行将热情倾付,转身便在新年伊始的烟火中不辞而别,风雨飘摇的悲怆末路仅凭着一腔热血驰往远方,远离尘嚣的恬静足够听到死亡倒数的秒针在叩击心门,艾滋会杀死我的肉体,却杀不死我的感情,弥留之际去静观时间的踪迹,去感触感染生命的意义,那些在痛苦中才恍然惊觉的美好追忆着往昔如风的快乐,彼此慰藉着说笑着记录当下的诗文影像,随时做好奉上生命的小白鼠却唯独想到爱时才欣喜若狂,污名的谈虎色变的这些逝去的战士却连名字都不克不及留下,独留那段历史的缺口,等着未往来来往填补……
对抗艾滋,任重而道远,不仅是医学上的,也是社会文明上的。
80年代初,巴西第一批死于艾滋的病人,三个同志的弥留时光。既不同于“1985”的内敛,也不同于“只是世界尽头”的抓马,而是融入南美神秘主义的诗意和桑巴舞般的热情,讲述逝者未逝的故事。后半段片中片的形式很有设法主意。最后外甥给舅舅燃放烟花,吻了自己喜欢的男生,爱比瘟疫更大。
#2022InsideOut# 7分,电影前半段确实是比较平淡的生活叙述,而到后半段才入手下手向电影的主题及意义迈进。当我们知道自己是第一批亡兵,我们会如何度过自己剩余的时光?害怕是在劫难逃的,但在害怕之外我们依然会去爱。
看了一半,感觉好压抑啊。迫切地想从性少数影片里获得精神能量,却又总是看到严酷更严酷的现实。后半段起来了,台词能看出是有认真打磨的。有被瘟疫面前的不屈激励,苦难会discover time for time,会让人发现更广阔的生活的。
“我对死亡感到唯一的痛苦,是没能为爱而死。”瘟疫可以夺走生命,却永远无法攻陷爱的免疫系统,这多是《第一批亡兵》的意义。
7/10 男主幾次落淚的畫面真的蠻抓人的,重回故鄉卻沒有可以敘舊的人,全球都在慶祝跨年自己卻還是孤身,病重後打給至親之人的那一通電話,孤獨的處境太讓人動容了。無奈的情緒就像這個群體一樣,迷惑又困擾,在痛苦和絕望中掙扎著存活。死亡或許是終點,卻讓我們更爱护保重生命剩餘的時光。
給它一個私人中文名字《愛滋初殤》。認得Johnny Massaro的天生憂鬱臉,他在此片中演得蠻好。不知為什麼卻令人想起新冠逝者來。
故事讲得很诗意,舞蹈摄影融进电影里,虽然剧本还是很常规的。
艾滋从来是令人谈之色变的重大疾病,一旦沾染上这一辈子便完了,前方会变成一片阴影,不再可能有光明的未来。也许刺猬般的保护型人格会让我下意识的想推开那些有可能会伤害到我的人,也会让我不得已地去推开我挚爱无比的家人们,我真不知道应该以怎么样的面目面对你们,更不想让你们一步步见证我的死亡。可是,抛却这一切,爱从来都比瘟疫大得多,也许它无法拥有治愈疾病的魔法,却可让你我可以或许不用再那么担惊受怕。也许我们终有一天也能骄傲地站在阳光下,可以或许在烟花下拥吻,未来总会实现这一切的,我坚定地相信着。
都是病人,男主为何不是和法国男朋友一块儿?看起来像是只有一方在付出的爱情。
始终不克不及明白为何在过去男通会和艾滋画上等号?难道是不知道带套?
話說,國內很多人對艾滋的認知還停留在最初的階段,極度缺乏跟得上時代的科普,別說科普了,甚至還在不斷汙名化。男主角好美,演技也很好
不太喜欢
艾滋从一个道德审判的法庭,到重新回归到一种病,真的用了好久。结局很好,虽然有第一批亡兵,爱情依然让人向往。
“我们不知道得了什么疾病,不知道疾病从何而来,不知道怎么治疗,我们只能测验考试。”与其说是三小我私家的时光留驻,倒不如说是三小我私家暗地里的每分钟120击,纯粹绝望却义无返顾的以身存证,天际短暂闪烁而又陨落的焰火,也明艳耀眼的燃烧过。
太压抑了,感觉有点伤感
长篇累牍,关于第一批艾滋病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情绪表达,不直接说明具体情况,几次黑幕都给人留下思考的时间,当然,生活仿照照旧要继续,有多少人倒下,就会有多少人站起,悲伤的基调中存续着对于生活与生命的热爱。
爱比瘟疫更大。巴西第一批死于艾滋病的患者,那时候人们对于艾滋病还不了解还不认识,一位将其称为“同志癌症”。跨性别人群视作病毒的母亲。三个朋友在病毒的折磨中彼此温暖,彼此赐顾帮衬。外甥为舅舅点燃的烟花,以及亲吻爱人,桑巴般的强烈热闹和神秘。以及与每一个演员对视和对话,哭死真的令人动容。
男主长的太美好了,灰暗中的光
艾滋初始这种题材的电影,处置惩罚得这么不明不白逻辑混乱也是有点佩服导演的。全靠男主演技撑着,一颦一笑很名伶。突然想到阿德里安布罗迪那个体型不演个艾滋病人说不过去啊。
The first fallen face the biggest fear - unkown. 看之前没有想到会是如此极重繁重的题材,对未知的疾病而言,放在当下的语境,pandemic或是猴痘,其实都会有类似的思考,消极或积极的面对态度。
评审团特别奖
太文艺了
爱在瘟疫蔓延时
男主他们几小我私家都挺好的,不传播且想办法警醒世人,小地方视角下的1980s,那段痛苦的年代留下的阴影到时隔40年后的今天也还没有完全消退,男主最后一段话说的很好,我们真的应该学会爱护保重生命中的美
4 很温柔,但同时又有南美的疯狂和全然不顾,主角身上有一种生命的破碎感,这一点很好的被导演捕捉到了,在镜头中含着泪的样子让人心碎。都过了这么多年,我们在抗争的还是同一件事。
We lived then we die
6.3 关于第一次的恐惧,怀疑,歇斯底里都太少了,前面描述的部分没有必要
70/100,再现巴西第一批感染者携手互助的无证历史。
略感压抑的艾滋患者纪录片,正如首次经历任何灾难一样,恐惧、绝望包围着这个群体,但哪一样都没有被同类的偏见伤害更深,如果伤害可以成为未来社会平等进步的基石,那么希望仍然像烟花一样偶尔绽放~~
其实这电影如果把前半部分整合一点不要那么零散还是不错的,尽管艾滋主题总会是那么的窒息和压抑,但结尾却又不禁让人感到那一丝爱意。
7/10,全片表达压抑又温柔
没有什么可以或许阻挡爱,以及人们对爱与自由的向往
巴西性少数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影,讲述1983年巴西第一波艾滋风暴的受害者们的怕与爱,三个主要角色于同一屋檐下抵御病魔,构建起一个不靠血缘而靠爱维系的非原生家庭。病魔无情,抗争不息,爱比瘟疫更强大。
想说趁世界艾滋病日,看一部相关的电影,但所谓第一批亡兵,在未知中等死,也等那一点点希望的人,与当下,尤其是三年前,构成为了极大的呼应。倒很多天子里的隔绝,等着比死更可怕的生分与污名,若何怎样世人从无数极端事件里总结得出惊惶与推诿,却往往忘却尊重与爱,忘却自己也多是那微末的一员,于是成为了大于病毒的恐怖异端。只愿记得一批又一批的逝者,曾在稀薄空气里彼此温暖,讥笑死亡只管放马过来,非要活得漂亮,活得尽兴,我们兴许,也能从这些笑着流泪的勇气里,承继一星半点明光。三星半。
20221026#Newfest online screening
全篇苦水,真的消受不起,死不可怕,但不克不及死的糊涂,艾滋当时让人们死的不明不白,感谢那些奉献科研的人。
Copyright © 2025 大米影院【www.dami77.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