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 | 关系 | 关键事件 |
---|---|---|
阿安(普提蓬·阿萨拉塔纳功 饰) | 姥姥的外孙 | 阿安为继承遗产伪装孝顺,却在照顾姥姥过程中逐渐动摇,最终因舅舅们争夺遗产败露计划,选择放弃继承权回归本心。 |
姥姥(乌萨·萨梅坎姆 饰) | 家族核心长辈 | 明知子女图谋遗产仍毒舌考验,临终前将房产捐给慈善机构,用黑色幽默瓦解所有算计。 |
阿秀(莎琳拉·托马斯 饰) | 阿安的母亲 | 暗中支持儿子却不敢忤逆母亲,在遗产争夺战中成为唯一未签放弃协议的子女,意外获得少量财产。 |
阿强(三亚·库纳康 饰) | 大舅舅 | 伪造债务证明企图独占房产,被揭穿后当众撕毁伪造文件,成为家族笑柄。 |
索伊(邦沙敦·宗威拉克 饰) | 二舅舅 | 雇佣护工监控姥姥病情,因篡改病历被医院起诉,遗产争夺资格自动失效。 |
阿梅(彤达婉·奔提维此弓 饰) | 堂妹/遗产继承先例 | 其照顾病重爷爷的真实故事,被阿安误解为投机案例,实则因长期付出获得法律认可继承。 |
好评:导演用荒诞喜剧包裹尖锐社会议题,姥姥临终捐赠的反转堪称神来之笔,揭露功利主义的同时保留人性微光。 | ||
差评:舅舅们的算计过于脸谱化,现代泰国华人家族竟无人懂遗产法基本条款,为制造冲突强行降智。 | ||
彩蛋:姥姥病床后的心电图机在3个镜头中显示不同品牌LOGO,疑似植入广告穿帮。 |
你不拍,我不拍,“华人文化”老外拍
最最难过的一幕是上一分钟还在跟哥哥用共同的母语合唱,温存靠在他的肩头,下一分钟就狼狈地被赶出去,你永远不要再来了。即使年龄已经离死亡终局这么近了,手足亲情在遗产面前还是这么摧枯拉朽。
果然只要是华人就有机率出现的经典家庭:不管儿子如何自私没不忘本,妈妈永远偏袒的是儿子;不管女儿如何赐顾帮衬,最多只会换来一句夸奖然后实实在在的遗产依旧没考虑到她。最恐怖的事是:妈妈也曾是自己家庭如此这般的受害者…我感动的点从来不是亲情,我承认或许和我的经历有关,但更直白的缘故原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我根本感动不了一点。我感动的从来都是阿嬷本身:她面对化疗脱发带来的恐惧和悲伤,在夜晚被痛苦悲伤折磨时请求父母带她走的呢喃,和发现原来自己觉得唯一真心付出的外孙实际上和盯着她遗产的孩子没有差别的时候那种若无其事可是内心崩裂的失望….
說是孝道電影,我看出來是反孝電影。姥姥年輕時候給父母送終,房產給了大哥,大哥一舉成為富豪;有了子女後,大兒子只出錢不出力,小兒子要媽媽還債,只有女兒真心疼她,依然吃力不討好,經常吵架。女兒自己都調笑:財產給了兒子,癌症給了女兒。外孫子M確實是個好小伙,表面上照顧姥姥是為了遺產,但是兩個舅舅給錢他都拒絕了,姥姥給他存的錢他也用來買墳地。他是真正灑脫也為姥姥著想的人。但是M如果是女孩還有沒有這麼幸運呢?小梅倒是被爺爺公平對待,可是她的生活很快變成了給親戚送終的情感經濟學。一言以蔽之,真心應該留給真心對你的人。
感动是感动,但对比一下女儿的待遇心情就变得很复杂。真的不会担心女儿寒心吗?儿子继承财产,女儿继承癌症,连外孙都有成长基金,女儿什么都没有。
婆婆就算没钱买墓地也没想过动给外孙的一百万✤
作为女性的观感并不太轻松,女儿明明是最真心付出最多的但是最后却什么也没有。M说 you didn't learn from your lesson 是真的。自己因为父母的重男轻女而穷困最后在自己万年却仿照照旧选择把遗产给嗜赌成性的儿子,以及从小给孙子存下的基金。那么一直辛苦赐顾帮衬不求回报的女儿呢?感人是感人的我最后还是哭了。男主角也特别很是帅我每时每刻都在欣赏这颜值盛宴甚至想找男人了。在泰国看的第一部电影with Damian
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
敬观音的茶,要用壶烧开。给儿子祈福,不克不及吃牛肉。下摆的扣子,松开秀性感。全职的外孙,听不懂潮州话。出生给你种下的石榴。考试第一名给你存款。存下的钱,给你买新房子。大儿子送的鞋,挤脚也要穿。但看出大儿子只为了遗产,于是想买一双新鞋了。希望小儿子不要来,因为说明他过得好。说不出最爱谁,但最想让女儿陪。得了癌症的阿玉,也是化疗没完成就走了。爸爸妈妈,你们来接我了。爷爷奶奶,你们在哪?春节剩下的饭菜,一小我私家要怎么吃的完。一周一次的聚会,也没能一家人坐下打牌。何时,外孙给外婆唱摇篮曲。何时,再路过你生前的粥铺。我没有东西留给你,你不用再赐顾帮衬我了。阴阳相隔的彩虹,呼啸而过的火车。低眉的世尊,缄默沉静的菩萨。故意撒一团的花。
哭不是因為感動 而是照了鏡子
聚焦多个社会学火热议题(集体主义与本位主义,女性权益,伤痛的代际传递,尼特族,老年人赡养,临终关怀等)且具有高度复杂性的影片。已是特别很是高水准的佳作。观于曼谷百丽宫。
好典型的华人家庭,最年长的女性把一生奉献给家人,许愿时会保佑每个子孙,珍藏住每一句孩子们小时候的童言。而我们是何时遗忘儿时信口胡说又发自内心的承诺呢,长大这点真不可爱。留了很多眼泪,因为没有机会赐顾帮衬奶奶了。妈妈那句玩笑“儿子继承了财富,女儿继承了癌症。”也让人笑中带泪。坐在第一排,身后是此起彼伏的抽泣声。
刻画得最好的是一个女人被婚姻、子女和爱蚕食的一生。
奔着钱去的亲情,最后收获了爱。总以为泰国华人跟我们价值观差不多,但如此功利心的养老送终感觉大多数国人都做不出来——也多是电影故意戏剧化处置惩罚了。不过在重男轻女上才是遗毒深远势均力敌 :(。马群耀乃可别塌房,我还能再粉个五六七八年…
阿安在给姥姥送终时一路敲着棺材经过曾经走过之处 最终来到为姥姥买的新家 又不好好撒花 是想让姥姥来找他啊呜呜呜✤
很难想象一个片子能经由过程一个遗产继承问题包揽了当下几个最具争议的社会议题,整个东亚都避不开的女性作为母亲就必须牺牲自我权益以及正视女性在家庭中的付出,空巢老人、临终关怀、等待死亡感知死亡,加上久石让式淡淡的配乐,整个片子有种是枝裕和的哀伤气势派头,结尾送别高潮戏不煽情却催泪,泰国的现实题材拍得太好了……
我妈妈也是光头,她还剩最后一次化疗,我们都会努力!
剧情其实比较俗套 但架不住男主的酒窝
有遗产的老人有儿有女,没有遗产的老人只有女儿
其实剧情很套路,看开头就知道最后剧情的走向,包括外孙对姥姥态度的变化,配乐其实也有点太满了,从头铺到尾。但是,怎么可以这么好哭,最后完全哭崩了。很安静、很亲切,一点点把深藏的记忆渗出来(很多童年的记忆早就记不清了,但她都记得)。奶奶已经去世快30年了,看到这个电影,还是好想她。太难过了。
和这部电影比起来,当今的国产电影几乎没有真情实意这种东西,充满了算计,算计观众看到哪一个情节会哭看到哪句台词会笑。然而真实却是最动人的力量
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全片最精彩的台词由母亲说出。除这句抱怨外,她所做的只是付出(甚至还替弟弟抵挡住了哥哥对房产证的抢夺)。姥姥始终介怀于她的父母把遗产全留给儿子,自己辛勤照料却什么也没得到,但她自己最终也是这么做的。这,就是祖传癌症。
哭得不行,是很久没看到那种不炫技+认真讲好一个故事+演员不拖后腿的好电影
说出口的是心愿,没说出的是抱歉。姥姥明明自己淋过雨,终究没给女儿打伞。
配乐十分久石让。有几个特别很是惊艳的关于“时间”的镜头设计。又一次在电影院里哭成煞笔。和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特别很是像,看上去轻松诙谐,三姑六婆,实际上绵里藏针,后劲儿特别很是大。这是无数中国家庭的缩影,南洋先辈们荜路蓝缕,漂洋过海,为的无外乎就是家里妻儿的一袭新衣,一口热食。哪怕已经落地生根,乡音难觅,骨血里流淌的依然是中华传统家文化的基因。
橱窗里存钱罐被偷走的是信任,春节后冰箱里吃不完的是孤独。拜观音后不吃的,寺庙签上写满的,石榴树上熟透的,都是姥姥对这个家的爱。我带着功利的企图住进她的房子,她带着卑微的渴望想买漂亮墓地。当我学会了姥姥的语言,才听懂了她最后没说的话。当我闻不到房间的老人味,才记起她曾经许给我的爱。
看完最大的感触反倒不是什么祖孙亲情,而是在想,人这一生,不管多么坚强独立,似乎都无法逃脱对于“陪伴”这件事的需求。尤其是当你老了之后,周围的一切人和事都在离你愈来愈远,你怎么也跟不上,但又没法要别人停下来等等你,这实在是太难熬难过了。片子里让我哭的最厉害的是那句,姥姥说讨厌过完年之后的次日,家里熙熙攘攘的,剩饭剩菜我一小我私家怎么吃呢?我就想起我妈很多多少时候跟我说的话,以及她需要面对的这一切,一旦代入后简直止不住。其实我不太算是个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对外婆的记忆也都很模糊了,但是这个片子还是勾起了我很多跟老人相处的回忆,甚至包括以前赐顾帮衬过我的邻居奶奶的样子。它实在太东亚了,明明生气又不克不及不管,明明受伤又没法说疼,“儿子继承房子女儿继承癌症”,真的好窒息好讨厌好想逃,后劲实在太大了……
要地本地翻拍不要碰这部,谢谢。
很感人又很现实,窝囊废儿子获得了一套房产,外孙有外婆从小存到大的存款,东亚女儿最后获得的是妈妈的一句“我最想你陪在我身边”
我知道有些观众会批判姥姥明明自己受够了重男轻女的苦,自己却也是个重男轻女的人,如果男主和彩虹两小我私家性别颠倒,这账户的钱就是留给彩虹的。但我想把事情想得更美好些,我认为给外孙的钱就是给女儿的钱,正因为自己也曾做过女儿她才渴望改变,也借此补偿当年被伤害的自己。全片最难熬难过的两句话,1. 姥姥她哥:就算(父母)把钱分给你,也会被你的废物老公败光,姥姥:但这个老公也是他们选的。2. 男主妈妈:男人继承房产,女人继承癌症。当然我觉得影片最大的艺术性是,用真感情维系出一种偶然性。必然是,无论你赐顾帮衬我是在做戏,还是假戏真做,还是你根本从一入手下手就没有来赐顾帮衬我,那一百万我都会给你。必然是,即便我知道遗产黄了,但是看到你躺在养老院那张逼仄的小床上,还是会舍不得把你接回自己家。必然是,爱不需要条件。
眼泪止不住,纸没带够太失策了... 姥姥夜里脆弱地喊爸爸妈妈我想你,我想死;姥姥说春节后一天看着满冰箱的剩饭剩菜觉得自己一小我私家怎么吃得掉啊;姥姥不舍儿子买的不合脚的鞋子,就算无奈也会帮赌博的儿子还债;跟外孙说我没什么给你了你不用赐顾帮衬我了;外孙去养老院说姥姥我们回家;病重时专门学了潮州话给姥姥唱家乡小调;下葬时的指路,说姥姥经过你的粥店了;还有那多少年攒下来的存折... 泪点不要太多。而人性世故的复杂,真心与算计,老人的孤独与说不出口的期待,兄弟姐妹之间为了钱反目的人情冷暖,真的是众生相
看惯了在商业元素和各种平衡度上拿捏走钢丝的华语电影,会给人一种错觉,感觉想拍好电影,就要在尺度和审查上试试看。目下当今看到一部这样的泰国电影,突然有点手忙脚乱,电影也能够拍得这么朴实,脚踏实地地叙事,不把精力花在动脑筋和算计上,把生活的细节做扎实,故事依旧能打动人,主题表达和价值输出不直给,反而更有力量。人到中年,身边的朋友和老人去世的愈来愈多,看到片中姥姥的状态很有感触。陪伴就是时间,年轻人虽然有很多时间,但很难懂得这种孤独,正是需要把拿时间来换金钱的年纪,为了顾家讨生活。人生很难,尤其是我们。
字里行间都是中国,但片中人说的却是听不懂的语言。所以中国电影人在干嘛呢?
特别很是细腻和直面。亲情界的《不够善良的我们》。
【付出总比得到更让人心安…】
外孙去买炸鱼,嫌排队时间长偷偷换了另一家的,买回家被姥姥发现了说吃不来别家的炸鱼,外孙过意不去,排了长队把炸鱼买了回来,发现姥姥已经吃饱了,吃的正是嘴上说的不好吃的炸鱼。这就是好电影才能做出的细节,全片好像就是这件事的一个延展,在咱们这叫树欲静而风不止
最惨的就是男主他妈,真的继承的是惨和癌症,房子是给小儿子的,钱是给外孙的,女儿白白付出啥也没有,钱也没得,还得被画虽然我不知道我最爱谁,但我想你陪我身边这种饼✤
东亚女人被算计,被利用,被诅咒的一生。哪里温情了?明明是年度最佳恐怖片。
中间睡着了好几次,对男权社会的恨意蒸发了我的眼泪
姥姥爱你,不是在最后的日子里才爱你,是在你小时候就在爱你了
居然有这么多人在那纠结最后把房子给了不成器的儿子,这才是这部电影绝妙的细节好吗?麻烦搞清楚,你是来看现实主义作品不是来看社会主义价值观科普的!
世界上最幸福的事莫过于被爱,但是有一件比被爱更幸福的事,那就是懂得爱。后半程哭得眼睛发酸,没想一部泰国电影拍出了华人家庭的精髓,一幕幕太过熟悉,熟悉的文字,熟悉的话语,熟悉的礼节,熟悉的禁忌,熟悉的“付出的人没有回报,被偏爱的有备无患”。很喜欢妈妈这个角色,她活得最通透。
自从是枝裕和入手下手走红,人们就渐渐遗忘了今村昌平。选择性的遗忘,是因为人们更习惯因感动而落泪,而非因羞愧而落泪。
編導首先點出「不計代價付出」的偽善本質,同時肯定了全身心照護老人,要求報酬不過分的看法(這也是為何現實中會有一些老人把遺產留給沒有血緣關係的照顧者);其次將此觀點進一步延伸至對血緣維繫的華人家族文化裡重男輕女、長幼親疏有序等傳統觀念的質疑,例如女兒用心照顧老人,但遺產卻是兒子們繼承。而對這些議題的探討又是设立建设在心有所求的孫仔與時日無多的婆婆的相處點滴,以免濫情的一样平常筆觸,提出何謂親情,並試圖重構親密關係(最親近的那個人理應獲得更多)的努力之上,不致淪為空中樓閣。完場後想,假如明仔是女生,情況又會如何?(明仔的堂妹小梅被爺爺善待,不知道她是不是也來自華人家族)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用心看护并且得到了相应回报的阿梅是这里面最让人感到舒适的存在
不克不及再差了 本质是一个加长电视剧 称不上是电影 而且剧情而言 姥姥因为是女性所以啥什么都没继承到 结果自己死的时候也选择啥都留给儿子不给女儿 这究竟有什么好哭的我请问
感谢引进,真的
姥姥目睹自己的肉身的枯竭、最爱之人的算计,最难过的是自己被亲人与世界一步步抛在身后。这样的孤独,只能在午夜梦回,让她像个孩子一样平常,呼唤父母把自己带走。隐忍、缄默沉静的崩溃,比大哭大闹更来得让人惊惶失措。
国内目下当今还能拍的出这么细水长流又有东方韵味的电影吗?
最真正的东亚家庭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既近又远,真心里混杂着打算与算计,上一代和下一代之间永远有偏爱和亏欠的不公平。父母与孩童,老人与孙辈,被偏爱的更计较,始终被亏欠的更愿意用付出换一句肯定。年老的姥姥在深夜仍然对病与死亡恐惧,而挣扎着在梦中像小女孩一样对父母求助,而孙子给予她最后的礼物,是握着她的手,轻拍她,用她童年的歌谣为她最后唱一次安眠的摇篮曲,我早已泪流满面。
“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男主的妈妈勤劳、善良、无私,也继承了封建的思想和卑微的自尊。姥姥曾经给父母养老送终,但分文不得,遗产全归哥哥所有。当姥姥登门拜访哥哥想让他补偿一笔钱买墓地时,前一秒还相拥对唱的兄妹马上翻脸。姥姥明明自己承受过这种不公平,却又亲手把这个命运复制给女儿,遗产没有女儿的份,但却依赖女儿的陪伴和赐顾帮衬。姥姥骄纵儿子,把小儿子养成赌徒,女儿也骄纵自己的儿子,任由他退学在家里打游戏。如果男主没有和姥姥的相处,可能男主也会变成第二个小舅。电影里面所有的男性都梦想着坐享其成,而所有的女性都在一刻不停地劳作,赐顾帮衬病人、赚钱养家、料理家务、养育儿女,她们的付出被忽略,她们不放在眼里自己,也在潜意识中不放在眼里与自己相同命运的人。这样悲剧的一生,何尝不是一种癌。
下战书看还是8.9,目下当今升到9,真虚高啊。在电影院看的坐立不安,本身是冲着大哭一场的,但说实话全程看得我眉头紧皱,这不就是女儿赐顾帮衬我但是我要把钱给儿子吗?儿子没钱就活不了了?谁弱谁有理呗,典型的三观不正,就是因为拍的温馨了就分这么高?我是真没get 到点
我觉得最痛的是“儿子继承财产,女儿继承癌症”,尽管姥姥从前就是那个重男轻女家庭的受害者,这套逻辑还是用在未来的子女身上,给外孙的存款很难不让人觉得因为他是男丁。所以这是一个世代相传的痼疾,不是说人临终前煽一下这个事就化解了。
华人家庭的内核是责任与利益,情感只是点缀,铺陈在节气氛围中。最愤怒的是外婆哥哥的那句“外姓就不是一家人”,尤其在兄妹温馨合唱之后,更加刺骨。女性没有家,只有牺牲与奉献,悲哀的是一代代的女人都用“付出才最安心”麻痹自己,什么家族荫庇,其中根本没有女人。阿安对姥姥的感情更像是个例外,这也很讽刺。而且,阿安又把妈妈放在什么位置?他会变得跟小舅一样吗?一代代的重复,到底何时可以或许停止?
今天上午场有很多多少华人面目面貌的家庭带着老人一起来看的,不知泰国是习惯全家来看电影还是只是专门来看此片。整个故事其实很套路,很容易猜。我也会觉得可以更多着墨在M和外婆之间感情的变化上,讲讲M不习惯赐顾帮衬的过程当中改变,但留下的M和阿嫲几个特写很容易让我泪崩。亲情牺牲在全球华人文化里还是普适性的存在,对于这种电影我还是习惯性给高分,能让人共情的电源就是好电影PS:豆瓣没加电影英文名 差评
零分的filmmaking,频繁甩出的口头说教和剧作逻辑完全割裂,导演做作的仿艺术片运镜从始至终对人物刻画加成为负只是加剧影像和文本的脱节,唯有浸淫短视频太久的人才会把这称作电影。作为观点凌驾质量的公益宣传媒体传递的价值观异常迷惑,一面宣讲照护的情感和劳动付出无法等价金钱,一面又无时不在以价值数目量化爱的轻重,以至于大加配乐和反转浩荡煽情的结尾让前文的铺设成了儿戏。表面反对重男轻女,家庭中总是遗产分配最少的女性成员承担赡养重责的普遍社会现象,却仍选择落点并和解男性后嗣不费吹灰之力继承钱财的剧情。对性别议题施展阐发出的既要提及消费又要借此为男性特权暗暗开脱的态度令人作呕,假装体恤关怀女性处境和批判讽刺厌女文化的轻飘笔触也在问心无愧把舅妈一角描绘成肥皂剧里恶毒儿媳形象之时立刻现形。
如果我有一个漂亮的墓地,你们就会愿意来看我吧
其实,当以前只顾玩游戏直播的儿子会主动坐下帮妈妈捶腿按摩时;当妈妈坦然地说出“付出比索取更让人心安”时;当外孙拿出姥姥留给他的存款买墓地并说“姥姥,你在我心里排第一”时;我们就应该理解,妈妈所得到的,其实远比两个兄弟多得多!
最后,阿安在坟上还是死性不改把花瓣一古脑儿倒下来,没有像姥姥教的那样把花瓣好好撒开,多是因为姥姥曾经说过,他在她坟上不好好撒开的话她会从坟里爬出来吓他吧,可惜阿安不怕鬼了,姥姥却不再能出来吓他了
我是不认同说姥姥重男轻女的这个观点的。影片交代的特别很是清楚,房产归属无关男女,而是因为索伊舅舅是这里面唯一一个没法好好赐顾帮衬自己的人,这是他唯一的不同的地方,这种怜弱心理其实也特别很是合理。最重要的证据是,他并不是这个家唯一的儿子,大儿子也同样什么都没得到啊。全片刻画了很多人物和关系,我最难熬难过的一个点,实际上是姥姥的父母是不言而喻的重男轻女,且包办婚姻害了姥姥一生,但姥姥依然在晚年垂死之际依恋的在睡梦中呼唤父母带她走…人终究一生都很难治愈童年的情感缺失。亲情片看的人嗷嗷哭呀,靠真情就够了,不需要一点煽情。“我倒希望他不来看我,那说明他过得很好”“姥姥,我们到我给你买的新房子了”
Copyright © 2025 大米影院【www.dami77.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