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乎,我发现,韩影韩剧真是隔几年一个套路,一窝蜂的三板斧。刚入手下手是车祸,失忆,绝症,后来是穿越,神鬼,回魂,目下当今成了夹杂着老路数,韩剧又入手下手僵尸,平权元素,韩影又入手下手大历史下的大人物。反正甭管咋地,同类型题材,我们要么是最后,要么就石沉大海。例如,一个有了《编舟记》,一个有了《词典》,我们的《新华字典》呢?
9.8/10 说几句远题外话。当初中国传出消息要拍《中华词典》,大家皆嘲笑挖苦,说赚快钱拍烂片;结果今天韩国拿《韩语词典》拍了部片,有笑有泪还适时鼓动宣传了本国的文化彰显了自身的爱国情怀。韩语,不论是英或汉的韩化显得自国文字不足也好,还是只有字母没有音节的短处也好,都是经由韩人的心血打造守护的,任何一种文化都应受到尊重。而中国直到目下当今都还有不少人凭着生长于历史大国,就肆意妄为的去嘲笑去贬低国土或国力比我们小的国家。再联想起目下当今中国文化环境整体发展却仍是落后的现状,时常为这群人感到悲哀可怜。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拥有真正放到国外也不丢人的作品呢?
饭盒与便当功能相同,都能填饱肚子。枕头和手稿体积一样,却不克不及盛载火种。民族的精神在书屋里积攒了十年,在酱缸里誊抄到深夜,在剧院里校准到天明。民族的生命在口耳相传里出生,在创氏改名里死去,又在志士誓死的怀抱里复活。一个国家的真正消失,从不是遗忘了语言文字,而是丧却了留存火种的勇气。
3.5 和《編舟記》做比較挺不公平的,畢竟是兩種類型的東西。《詞典》持續韓片類型化的通俗包裝,雖然是主旋律電影,但還是很完整地表達出了對歷史、民族性的態度和感情,從「文字」角度出發強調民族性,一點也不丟人,還是很佩服韓國電影人的。柳海真飾演一個「仗義每多屠狗輩」的大人物,表演得很不錯,大人物的視角令整部戲嚴肅的議題都變得更通俗,敘事和節奏也更輕鬆。
灭国三十年,文化火烛不断,国有大小,但是文化清骨无尊卑
虽然还是典型的前面搞笑,后面煽情,但一个外国人,还是跟着又笑又哭的,为想要完成韩语词典这里面所有人的命运而揪心。韩国人对自己的文化的自豪感和自负心是真的很了不得,佩服韩影人身上的这股热血。
最后20分钟看哭了。看看人家对自己文字的态度,再回想下前阵子我们关于更改汉字读音的新闻,唉。
语言是民族的精神,文字是民族的生命,完成语言的词典的编撰,是对民族不亡的另一种守护。
金判秀学会认字后,捧读一本书哭得喜笑颜开,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啊。
虽然电影的主题是像我们小时候学的课文最后一课一样,是保护自己种族语言的故事,但是还是爱国主义不忘历史的内容。怎么说呢,韩国每一年都会出这样的电影,每一年都很多多少韩国人会看,其实我觉得我们国家也应该拍这种体裁的电影,让我们真实的实力派演员,去演绎那些容易被我们忘记,却不该忘记的过去。影片的最后,主人公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和上初中的女儿,一边读着父亲曾经写过的信一边哭,我也跟着哭,比起国破,家亡又算的了什么?如果国家灭亡了,那么人命就会轻贱的很。
日本有《编舟记》,韩国拍出了这部以爱国主义与民族情操作为主旋律且感人肺腑能叫我一个外国人看了都动容和钦佩的的《词典》,那《新华字典》呢?
很好看的历史影片,同是抗日题材,却别有新意。再现了1942年,朝鲜日据时代的“韩国词典事件”的真实历史事件,不仅编写词典的过程细致具体,引入入胜,更重要的是艺术地塑造了两个生动的性格迥异之人物。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要想成功,叙述史实重要,关键更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真实、丰满、光彩,方可以让观众接受和记住。片尾字幕说:世界现存2000多种语言中,只有20多种有自己的专用词典,韩语是一个。真是个勇敢的有文化坚持的少数民族!网上说《新华词典》的电影题材也立项了,不知会拍成什么样子?
最后的结尾柳延焕带着小孩踢球,韩国足球怎么能不强呢?
大人物刻画有血有肉,大英雄也只是普通人,感动。
3.5星。套路都挺对的,不过说中国是蛮夷那句我就不太能忍了。日本人太凶残了,到处都看到了我们抗日剧的影子,但人家还是拍的比我们好。泪点和演技都在。
虽然也是模仿日本,但平凡可叙啊! 从这个意义而言,我们的,字典电影,有哪部?
「말모이」实际上是一本词典的名字,是주시경(周時經)1911年入手下手主持编纂的,但是后来周時經去世没有编完。말是「语言」,모이有「饲料」的意思,合起来是「语料」?固有词中辞典还有一个说法是말광,这个词里的「광」有「库房」「仓库」的意思,按照这个理解,말광就是「语言的仓库」。
这是一个有意义的时刻,思考我们从一样平常生活中忘记了语言的珍贵。故事像一把射击刀,提醒我们是因为有了语言的存在,思想才有了表达的脊柱。
3.5 笑和哭都是套路。昨晚看了《教授与疯子》想起还没看这部,所谓的“疯子”或是所谓的“囚犯”“乡下人”,才是一部词典最重要的贡献者。那日重读《最后一课》,也记起很多的细节。
看过
与《辩护人》《出租车》韩式国民电影一样平常的套路人设,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小市民,被卷入历史漩涡,从彷徨糊口生涯的虫蚁,到投向明火的飞蛾,累积微弱之力,共同促成一个时代的进步。
隔壁这类爱国主义情怀的历史片怎么拍都不会坏。前面搞笑后面煽情,中规中矩。结束部分周围的大妈啜泣声此起彼伏,我只因起了个大早感到此片略冗长。ps.宝藏男孩刘海真土帅土帅是肿么肥事?O_O
海镇欧巴死掉太刻意了
韩国的民族叙事逃不出框架却屡屡得手,最重要的多是因为其从来不会掩饰笼罩人性的懦弱,才得以在战胜劣根性后大书民族精神。而我们多数砍掉了前半部分,直接歌颂赞美,连最简单的“先抑后扬”都懒得摆弄一下。
韩国的文字是韩国的脊梁,我是不会信韩国文化能被美帝洗脑的。
又见✤套路。
特别很是模式化的主旋律,和现实中韩语大量外来语的状况一对照甚至有些滑稽,不过当火不是往我们头上烧时,别国的民族主义宣传还是有参考价值的。另,标准语审定的情节有点意思,但真正编成已经是民族独立之后的事了,说明文化终究还是要靠政治当后盾。
语言是民族的精神,文字是民族的生命。不禁联想到前不久某大国发生的类似事件。
语言文字倒是一个施展阐发对外抗争的一个少见但不难想到的切入角度,不禁想测验考试将这个点子放到抗战时期东三省沦陷的背景下运作。之前有听说新华字典要拍电影,后来一查貌似只是互联网公司抢注片名的举动,希望有后来人能以此为切入点做次历史题材。再说回词典,除去结尾的煽情片段我是真喜欢不起来,中间双男主互动和收集编纂朝鲜语词典的过程倒是特别很是回味,方言汇集和词汇对比的桥段至少对我来说特别很是起作用,不知道是否是专业挂钩的缘故。不过这些桥段能不克不及足够让其他观众对朝鲜语孕育发生兴趣就不得而知了。另:目前现存语言超过五千种,其中有自己的词典的语言远不止20个,不过根据维基记载朝鲜语是其中字典收录词汇最多的语言(超110万词)。
比战争更可怕的是奴化教育,从思想彻底改变一小我私家,而效果也是持久的。近几年韩国每一年都会出几部大制作的抗日电影,从弘扬民族气节来讲是值得赞许的,比某w地区好太多。但近日的日韩贸易战却落于下风。
看短评以为很煽情,看完了觉得其实还是很克制的。作为一个中国人,深深地理解那些爱护保重母语的人。何时中文也可以自由地生长和发展啊。
从《编舟记》,到《词典》,我强烈期盼我们自己的文化传承类电影,不知道哪位电影人能了我心愿。
形式上是南轅北轍的冤家相知相遇相濡以沫,大歷史大人物的套路,詞典這個題材能拍得通俗入屋也難得,也畢竟是特别很是悲壯的一段歷史(三十三人被捕,二人被虐殺),熱淚由它賺去罷。電影始終更偏重展示辭典編者在那個歷史時空的曾經,個人遺憾有關韓語及其文化/語法的闡釋可有更多。藝術文化往往與勞苦大眾有鴻溝,在戰時更覺是多餘奢物,諷刺的是除了文人之外,最理解文字和藝術價值的人,多是當權者了,所以才會勞神費力的去揮舞警棍和槍枝去摧毀它們。也說清楚明了人與人之間的契合與審美和教育都無關,如果良知是常識的話。
拍得特别很是套路、平庸、俗气,倒是被最后翻开的那本真词典打动了,可见故事暗地里的真实历史确实很有意义。但是中国观众好像对韩国电影自带美颜滤镜,比如这部平庸的电影,竟然因为中国没有拍出一部《新华字典》或者类似的什么片儿而被拔高了评分,豆瓣影评里还有不少文盲在吐槽汉字改读音的事情,他们以为字典里的读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恍如北影作品,每一步都踩在旋律上,甚至有些奇幻色彩
算一部主流主旋律佳作吧。作为喜欢语言的人来说,是很喜欢这一主题的。尤其是那这辣椒酱和剪刀的牌子一个一个让人说各地方言的时候,最喜欢。
叙事结构,主题表达在整个韩国电影维度都过于中庸了,节奏尚可,但缺乏亮点。
虽然套路,但还是挺佩服的
全是从好莱坞淘汰的笔法,没有分毫来自本土的生命力,不知道的还以为这帮人编的是英语词典。
看不下去
Copyright © 2025 大米影院【www.dami77.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