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库布里克与伯格曼最爱电影之一,原来瞩目于末世图景的老库也有颗企盼拯救的心。2.伯格曼说,若斯约斯特洛姆拒绝主演,将不会有[野草莓]。3.倒叙与闪回交织的结构(甚或闪回套层)为这则牺牲与教化的故事添上了别样魔力。4.双重曝光效果令人叹绝。5.死神后启[第七封印],斧劈门为[闪灵]借鉴。(9.0/10)
你們懂的 f63e595835 射手中字
叙事真狂,倒叙,不停的回忆。中间还有一段是闪回再套闪回的结构
多是今年看过的最震撼的结尾,多是默片时代最好的救赎故事之一,伯格曼能以此被启发,丝毫不奇怪。如此大段的闪回叙事放在有声片里多是失败的,但影片成功地将如此多的闪回插叙合理安排,化为动力,一切都是为了最终的升华。惊人的叠影特效,本片虽不是首创,但一定是做得最完美的。
很喜欢这个故事
午夜,老旧的幽灵马车伴着尖锐而令人不安的“嚎叫”声缓缓切近亲近,空灵而悠长的钟声适时敲响,为幽蓝的夜色献上了死亡和宿命的二重奏,或鼓动感动,或凄切,百转千回,源源不绝。诡谲的变奏中,过去、目下当今与未来彼此交错,用扑朔迷离的闪回拼凑出故事的全貌,在被凝固的时间里实现了主角的自我救赎。《幽灵马车》以其先锋的手法、隽永的故事以及如散文诗一样平常的气质名扬欧洲,影响甚广,而斯约斯特洛姆费尽心血制作的叠影效果反而被遗忘在了无关紧要的位置。
伯格曼的师父斯约斯特罗姆的名作,亦是伯格曼最爱的电影,影响其一生的电影创作(包括伯格曼式特写的用法)。第二幕入手下手的第二人称叙事真是神来之笔。斯约斯特罗姆的演技实在精湛。默片年代的神作。
接近100年前的电影无法打分。结构不错。
节奏好慢,是个宗教布道片
“上帝,让我的灵魂在它被收割之前成熟起来”,如果没有宗教布道的预设前提,结尾就应该收在大卫妻子自杀,他背负悔恨去做马车夫那儿,结果爱可以救赎一个罪人,但是无法弥补他的过错。叙事上的闪回里套闪回还真是斗胆勇敢的设计,叠印施展阐发幽灵效果也还不错。四星半。
最后看出力道。宗教劝人向善片。氛围节奏都很好。自导自演。当时的特效效果也不错。
唯有默片时代光影和构图才能显示这么强大的叙事力量 万分喜欢这个故事 而这个女性角色的主观能动性和丰满程度才是出其不意:)Sjöström镜头感真是厉害 这才1921年
老古董了啊。。。配乐很出色
死亡
将近一百年前的叙事就已经三层嵌套了,连库布里克都抄袭了,色彩又无意击中假如,哎后来人愈来愈难做了真是!就这个视效,1921年啊!不膜拜等什么!
CC版。配乐极好,看完之后我又重播了几段,不看画面,只听音乐。CC版附带的花絮里,伯格曼谈起斯约斯特洛姆,完全像是一个获得了很多智慧,即将老去的人,在谈自己的父亲。
五幕。老毛病了,更想看没有救赎的结局。不过不认同价值观没关系碍欣赏影片。整体哀伤,浪漫,细腻,表演和配乐均功不可没。幽灵马车缓缓收走灵魂和上一年的车夫缓缓走下马车的场景都很爱。以及一句题外话:最近看的印象深刻的片都和酗酒有关。酒鬼活在另一个世界里。清醒后要面对更加dull, blatant and bleak的世界,这特别很是困难。
配乐用的we的迷幻摇滚 很后摇黑氛啊
据说博格曼看过1000次,很多元素确实在博格曼电影中反复出现,比如说对于死亡的恐惧与迷恋,魔术般的宗教救赎,甚至那个死神的马车和人性的双面性,前半段犹如恐怖片,幽灵马车行驶在空旷的旷野,行驶在萧瑟的海边,行驶在夜晚空无一人的街道,可怜的人死了,灵魂出窍,马车夫搬走了魂魄,后半段变为了道德情节剧,用一个特别很是基督教救赎的故事来寓言了人性本善的道理,男主角沉迷于酒精,流离失所的惨剧,但一场关于死亡的黑甜乡却救赎了他,死亡引领他找到了活着的美好,在电影最后结尾那个戏剧性反转的场景中,幽灵与现实的对话,无力又缄默沉静,仿佛人类只能局限在自己的世界中,无法听到上帝的声音,以当时的技术能力来说,许多夜晚场景完成度让人咋舌,灵魂出窍的戏也使用了多台开麦拉反复拍摄才能完成,百年前的电影居然达到了如此的高度
褶子的形构也昭示了落入柏拉图的洞穴。刺点成了洞穴的出口,引向形而上的世界,光影流连不过是洞穴的那个落差里的风景。这些风景区别于叙事平面所展现的,叙事平面的风景是可以为人的经验直接捕获的,而落差里的则需要调用想象力。
Copyright © 2025 大米影院【www.dami77.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