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完东厂拍抗倭,明朝这块算是给考据狂胡金铨彻底拿捏了,不过比起“客栈三部曲”,把场面完全打开的《忠烈图》反倒落了下乘,他显然还是更擅长在封闭空间内完成叙事和调度。试图清晰地介绍战术,展示朝廷内部的掣肘,但从效果来看又浮于表面,人物刻画也远不及黑泽明的《七武士》。挂名第一主演的徐枫这次几乎是个工具人,不仅鲜有台词,出场戏份也少得可怜,又不如《迎春阁之风波》中形象那般凛冽。剪辑方面也滥用了《侠女》开创的技法,无论是韩英杰“西游记后传”式的飞踢,还是决战戏环绕式的交锋,都显得过于臃肿了。结局算是胡导演的作品中最惨烈的一回,不过戛然而止似乎是他的片子给我一直以来的观感。
这个剧情实在是令人费解,前面铺垫了那么多,然后先来个丛林乱战,死伤各半,最后反派一人单挑4大高手,还特么玉石俱焚了!前面还有排兵布阵的设计,咋上了岛就正面硬杠了?最大的亮点应该就是这个阵容如今看来真是顶级设置装备摆设了!
@香港经典电影展。不像胡金铨的快节奏和从右到左的字幕,打戏很多多少;围棋对战看得内心澎湃,最后的缠斗略喜感;京剧节奏,亮相和配乐,对战戏的配乐中西结合得略出戏;精巧服化道和人物性格契合,尤其是群戏时的色彩对比,岛主神似洪秀全,洪金宝作为大反派太青涩所以涂了白脸吧…胡金铨式气定神闲干脆利落,徐枫英武依旧,白鹰的鹰眼不牵丝攀藤,伉俪情深是一句“恐怕来不及”后的飞跑;两次进岛,从抬头看悬崖峭壁的眩晕到欣赏碧波荡漾的轻巧;同样是“领教”,伍继园对中日倭寇的区别…最后忠烈们旗开得胜,“倭寇之患到明朝末年也没剿清”…我是大明百姓&江湖草莽,听着坦荡也寂寥,一边是中国人比日本人还多的倭寇,一边是神出鬼没的官兵,而剿倭寇也只是为土司能走通官道…第一次在影院看胡金铨,看完出来竟然下雨了,今天是胡金铨的忌辰
剪辑和摄影确实名副其实,至于剧情,请脑补手撕鬼子,太尼玛逗了!然用传世画像介绍演员真是神来一笔!哈哈哈哈,然,我睡着了
感觉比客栈和风波都好,因为那俩片子编得都有很烂之处。动作设计也好一些,七小福的几小我私家加入让我面前目今一亮。胡金铨脑中的武侠世界是很有意思的。一阵风的动作设计真的是一阵旋风一样,有意思。洪胖和一阵风的最后决战也相当凌厉。
伍师长教师倭营大战一场戏里墙上挂着演员的名字:洪金北、白铁鹰....哈哈哈哈哈哈
《槍火》的團隊作業在《忠烈圖》中就有!華人第一導演,不做他選
终于看到这部作品了,虽然没得过奖,但可以视作胡金铨的巅峰之作了。听笛辨敌+棋局布阵和白鹰徐枫只身探营两段戏最精彩。最后的决战胜在剪辑。20210429二刷,期待出蓝光版
【上海影城 4K修复版】胡金铨生活生计前后期分界之作,动作场面八门五花,丰富耐看,无论是片头心中有数牛刀小试击杀群敌,还是以笛为讯以棋列阵共同努力杀出重围,抑或是突入虎穴逐个比武试探虚实,及至最终决战使劲解数玉石俱焚,都拍得淋漓尽致万分精彩。高潮戏的剪辑凌厉迅疾不相上下,白鹰(竟是[龙门客栈]里的曹少钦)与洪金宝的对决你来我往斗到力竭,快得头昏眼花的攻防转换与凭借空中腾跃镜头连气儿快切而创生出的飞天幻觉,令人琳琅满目。胡导继续钟情于明朝,对力主任用贤士抗倭却终因正直而遭降职的浙江巡抚朱纨及抗倭名将俞大猷的呈现都相当还原历史。徐枫意气风发冷冽矫健到几无台词,结尾既戛然而止又足够完整(此点优于[侠女][龙门客栈]),全片也兼具了兵法智斗与武略强攻,耐人寻味。风光旖旎的海岛外景地在香港果洲群岛~ (9.0/10)
之前琢磨喜欢老胡是因为同样是江湖,张彻非得把男一男二写得死干净了才甘愿宁可,胡金铨的结局往往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谁也别多惦记。这部电影倒好,武功/颜值最高夫妇俩死的干脆。虽然知道是抗倭,但是出来个“纳尼”还是很好笑。徐枫这苗族扮相,要是演蓝凤凰肯定是美!白鹰更没必要说,像俊朗版郑元畅。
胡金铨的电影是有“气”的,来自思维剪辑等各个方面的交融,洪金宝是有多难打,所以他反派越演越少了。
依然是各个方面的强大,围棋布阵那段太有味道 了
【百老汇香港武侠电影展放映】画质不好,未修复。前半部突出俞大猷的智谋,乔宏把角色的智慧内敛演得恰如其分。后半部过于突出大侠伍继园的武功,安排的多场对打戏削弱了剧情。结尾也显得突兀。洪金宝演日本武士BOSS略违和。不过白璧微瑕,武打设计剪辑可圈可点。徐枫依旧冷若冰霜,英气逼人。三星半
吐槽:1.帐篷里怎么设有实木桌子呢,难道还一路行军搬着走吗2.岛主这双腿功夫真是一绝啊,怪不得要鬼畜般多多使用3.洪金宝画白脸般日本鬼子这种直接容貌丑化霓虹人的做法还是过于低级。胡导的铺垫总是很够啊,打击倭寇涉及到对内对外两方面。对官衙职场上下级的描写、对本土岛屿的谋划,对内部的通外的设置都是很有反思性的。最后打斗场面有侠女的影子。双方的惨烈收场和明朝一直没能除掉倭寇的侵扰是相互指涉的。
乱世英雄谱,万古忠烈图。白鹰器宇轩昂,徐枫意气风发。夫妻携手探匪巢,群雄合力剿倭寇。伍继园一角潇洒自若、风采卓绝,真乃儒侠之巅;棋局布阵一节构思精妙、技巧崇高高贵,令人蔚为大观。场面调度已臻化境,凌厉剪辑再创新高。打斗酣畅漓淋,堪称胡氏最佳动作戏。
#香港经典电影展# 胡金铨去世25周年忌日在影城C厅看4K修复的本片,极具纪念意义。大银幕上看胡金铨果然很不一样,开场海景美得人心醉神迷,称得上中国最美的海景电影。过程紧张又不失诙谐,而倭寇的日语台词大概戳中在场年轻人的二次元笑点全场爆笑很多多少,却没料到是这样悲壮的结局,不过想一想这片名切实其实情理之中。之前看的几部胡金铨也都有白鹰,直到今天这部才被帅到,妈呀太性感了!
【B+】在影片本身的题材上,是我最喜欢的明代抗倭史。就动作戏拍摄手法本身来说,一方面露出受限于时代技术的“蹩脚感”;另一方面又折射出胡金铨超越时代的剪辑调度思维。与当下很多经由过程剪切来分解动作的手法不同,他是经由过程“省略”关键动作来单纯的利用蒙太奇去营造一种视觉奇观,在技术受限的年代,这种技法反而更能激起观众的回响反映。而从整体调度与空间解构来看,要属开场的酒馆伏击,中段的树林棋阵和上岛比武这三场最为出彩。而故事上,只能说是屈服于观众口味的一部不三不四之作。这么有意思的题材,为何目下当今就没人敢好好翻拍一次呢?哪怕搞个高清修复版也行啊....
拍摄于75年台湾保钓期间,我觉得是胡金铨武侠片阶段最好的一部,动作设计比前几部同样成熟,只是看中国人被日本人杀就不爽,但不死又难称忠烈。
8.0/10 港版七武士,杀倭寇这事脍炙人口,小屋,树林,沙滩三场战斗很亮眼,收尾欠佳,硬要在这个武打故事中嵌入“人物在国家面前的无力”很是牵强生硬。
三星半//京韵京味的鼓板敲起来 脑内被敲出两个字“正统” 以曲直短长双子排兵布阵 这份慢劲不在特定的时代背景还真没这味 双方都各带着自己bgm 稍微可惜的或许是倭寇一方用的好像是西方乐器?//动作上强调了我方高手的轻盈和气力 他方高手的阴险和蛮力 太有意思了//修复版本的色彩质感对味得很 干净沉稳//有一些部分的剪辑似乎太碎了 对节奏并无什么帮助 空镜也有些过多//SFC开场之前的一个半小时甚至有点好笑 真就“安 全 距 离”
看电影的时候完全不感觉晕///4K修复过的画面看着真好,全程氛围营造的很好,最后一场大战很多多少人领便当 虽然能理解 但是不如分散点 最后与波多津大战感觉伍师长教师战力被拉低了 虽然能理解想透露表现战斗胶着 但是剪接看起来还是有点疲 那个刀剑的音效我听着仿佛回到了与苇名同心专心打铁的时候 白璧微瑕电影看的还是过瘾 ///洪金宝这个扮相也是让人遭不住
11th BJIFF No.4@小西天。4k修复版。两星半。这场心心念念要看,是为了补全胡金铨作品集,而之前《忠烈图》一直没有画质能看的版本。此外也好奇以胡金铨的明史功夫,会怎么讲抗倭暗地里明廷官僚机制的问题。结果事与愿违。从头打到尾,白鹰一人打擂台就占去不少篇幅,却没有几场像样的深邃深挚文戏。真实的历史叙事止于旁白。吹笛传信围棋布阵固然诗意,但没有厚重阔大格局打底,就不过是江湖械斗又翻出一点新玩法,没什么大意思。与这部相比,17年陈嘉上那部《荡寇风云》都算文武兼顾了,多少取胡宗宪做了一个剖面不是?这部里海盗头目博多津是洪金宝饰演的,后来《荡寇风云》请他出演俞大猷,算是致敬彩蛋吧。原先惋惜《笑傲江湖》没有按胡金铨的意思去拍,拿这部的水准衡量的话,依了胡未见得比徐克拍得好。
啥都好:摄影剪辑音乐还有恰如其分的幽默感,1970s的片子啊,完爆目下当今绝大部分的武侠片古风片;不吊威亚不加特效在大荧幕看起来太朴素太爽了,让人想练武。看到一半想起来这个故事在《明朝那些事儿》里见过。主角团都长好帅,闯倭寇营那男的眉毛和我一样能动(哈哈哈哈哈 9/10
#20220114@上海影城CINITY/胡金铨还是要在荧幕看过瘾啊!鼓点镜头排兵布阵武戏文戏都好,老派武侠是真的好妙啊。徐枫也太美丽了吧(就是万万没想到这部这么好笑hhhhhhh “遛吧”
在胡金铨逝世纪念日放映本片有心;修复太棒!真正修旧如旧,片头修复信息都特意提及尽量还原电影最初的样子容貌,少见的从右至左的字幕;真·兼具艺术性的爱国主义片,赤血丹心,一身正气,还念念不忘弘扬国粹——别说大量炫技式的武侠动作戏码,围棋布局,吹笛传讯,全程京剧式的配乐等等经典元素众多;剪辑师傅和武术指导绝了,用大量高速剪切来施展阐发紧张打戏,但是仔细看,发现展现伍师长教师身手矫健、腾挪闪移的却是单个镜头,太神奇!伍师长教师真正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一袭白衣,其人其功皆不染一丝尘埃,凭他的真实水平,绝对分分钟解决那个日本白胖子,为了配合剧情配合摄影师傅白白耗时耗力打那么久心疼 #香港经典电影展# 【难得看到影城工作人员提醒带好口罩时口气那么焦虑,唉不能不感慨疫情之下,看到的每部好片都不易啊泪
以笛声作为讯号,借棋谱布置战局,用京剧打击乐来施展阐发打斗戏的紧张,凌厉的剪辑让原本简单的故事变得更具可看性。表面上是“七武士”的侠肝义胆,但却又极具现代军事战争的团队主义,最后说一句4k修复版的画面真的太美了。
1/14@上海影城,香港影展,胡金铨忌日。终于等到4K修复~ 剪得很瘦,有70年代标志性深推,外景很美。水上运动镜头差可能受限于成本?动作镜头都是近身激博尾段第一视角密剪看得血脉贲张,加上幼厚血槽实感大增。入虎穴有如通关游戏(只是那样的台词不会再有人写)台词渐多即真气渐泄,论锣鼓经与电子乐的妙用。再高手也逃不掉君君臣臣炮灰运,干脆便与之前邵氏时代做了个决断。
與《迎春閣之風波》同時製作(均為金銓影業與嘉禾出品,並給後者發行),幾乎是兩個極端。雖然缺點不少,但還是有些可堪玩味的細節。
胡金铨回香港创业,制作比联邦时期要糙,打戏比重占得更大,都是市场考虑。成龙跑龙套领日薪,一会演官军一会演海盗,没法给正脸,前后在剧组待了36天。后来,他也拍了打海盗的电影,里头也有洪金宝元彪,可以对照一下剧情,那就是《A计划》。
港版七侠荡寇志。包括树林棋阵勇闯贼窟以及最后的海滩大对决几个场景都设置调度的极为出色。亦文亦武。刀光血影笛声棋手。对几个个性人物的刻画也相当饱满。一部清剿倭寇的影片其制作背景为70年代的保钓运动。洪金宝元彪粉嫩登场
熟面目面貌们组团打怪的故事。很有点温馨老练团队感。喜欢克俭,以及王世科的小帽子。
带计略成分的武侠片,但是把俞大猷直接置身于抗倭第一前线,变身为智慧武者有点说不过去,如果把视野放小一点,俞大猷的得力干将带着一帮人做局部的抗倭,那会更圆满
【024】配乐、服装、取景、剧情节奏都无可指摘。伍师长教师黑衣换白衣挨个比武的那一场戏最喜欢,一袭白衫手无兵刃,可文儒与侠气皆具。多处武打高潮,节奏起落却不会觉得杂乱,只是结局心中难自平,是否是一定得死才能成全“忠烈”二字?
4K修复的特别很是好。大结局稍弱,看到了七小福年轻的画面。胡导的电影,一贯精细精美的实景与写意的武打,以及他一直表达的最朴实正统的中国侠义精神,在真正的历史背景下闪闪发光。在这个特别的日子纪念他!#香港经典电影展之3@影城
走向真实的决战时,他们没有再执着于武力的高下,而是以智识、以空间、以气韵完成东方哲学向凶暴的包围。胡金铨入手下手展示自己真实的文人风骨,影像与调度也终于成为他以神作画时的观念留白。BJIFF@深影
幽默,计谋,棋局布阵,岛上比武有点像车迟国斗法。打斗场面几乎不像胡金铨(因为洪金宝和元家班在?),再也不是比划,而是招招打到肉,惨叫代替了“哎哟”,最后四人玉石俱焚像是张彻的作风(刺马)。即便如此,胡金铨依然重复踢打镜头十几个,并祭出武打中的“正反打镜头”!徐枫好像一句台词也没有。
8.7中国文人奏鸣曲。胡金铨的作品是天衣无缝的,而非符号与意象的生硬拼凑。电影的血液流淌的是竹林山水的写意,曲直短长棋子的博弈,京戏走位的徘徊,锣鼓笛弦的试探。而脊梁骨则是若何怎样万般儒生谋略、侠士大义、雄才壮志,皆落入尘土,空余幽恨。借使倘使由古时的文人墨客掌镜,大抵如是吧。只可惜现今此等美感已近失传,取而代之的是徒有其表的虚华。
台灣去年出的DVD原來是日版LD轉的,畫面比錄影帶好。令人驚喜的是,片末附了一小段胡導演的訪談,應是當時LD原本的。
笛声报信,曲直短长棋沙盘,都很妙!胡导玩引蛇出洞、谍中谍简直基操勿6。像龙门客栈一样,用两段镜头施展阐发轻功;以及张弛和悬念都自始自终的恰如其分,自始自终的紧凑利落又不失细节,几次团队会战的配合也极精妙,比之前迎春阁又有提升了。白鹰的书生侠客形象到这里是巅峰了吧,白衣飘飘气定神闲的姿态;徐枫的伍夫人人狠话不多,几乎只说单字。将领狭隘又无能,倭寇和官员勾结,浪人和本地强盗勾结,朝廷腐败、皇帝昏庸,故事背景随着情节层层铺开,原来伍大侠夫妇这样的人物不过化为几百年抗倭中的几抔土……这样的抗倭要白白折损多少英雄豪杰!(影片似乎没有明指倭寇之乱根源在禁海令)制度之害,要用多少忠烈的血肉填补呢?失明之忠,于社会发展有多少意义呢?
#香港经典电影展# 除了永不缺席的政治主题和女性元素之外,这部更多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密林之中曲直短长棋局巧妙布阵,悠扬笛声和紧凑锣点不断的响起,与京剧白色脸谱代表奸诈多疑的倭寇斗智斗勇,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Copyright © 2025 大米影院【www.dami77.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