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影 » 豆满江
01:29:00

豆满江

(2010)
免费观看

剧情梳理

电影《豆满江》描述了从朝鲜偷渡图们江来到中国边境小村庄(吉林省图们市江沿乡新田村)的少年脱北者的故事。豆满江,在中国被称为图们江,位于中朝边界。影片主人公是12岁的少年昌浩,他有个哑巴姐姐顺熙,年迈的爷爷以及远在韩国挣钱的母亲,父亲则在当年为救落水的姐姐而在豆满江里丧生。昌浩与一位过河而来的热爱足球的朝鲜少年郑真成了朋友。

相关热播

  • 热门评论
评论加载中...
      让保罗切小田

    喂喂我是村长,颁布发表一个好消息,老朴家商店来了一车明太鱼,没现金的赊账也行,春天会高价收购明太鱼干,快来拿些回去吧。

      Fleurs.哼哼

    一江之隔,两个国度,三种归属。大爷家的哥哥年轻时去韩国打工回来给我们讲一个月一次假期如何在纸醉金迷间想念故乡。四姨和大姨家的哥哥则会时常讲述在延边大学的求学以及懵懂的爱情。种族,国家,宗教,信仰,在最原始的状态下都是狗屎,我们是有道德的人类,我们也是最可怖的动物。

      欢乐分裂

    4.5;一江相隔的两个国度,在血缘和地缘上都有一种奇妙、微妙的勾连,片中以不少窗框分割的视野施展阐发两岸的对峙及融合,且呈现宏观政局和小我私家微观情感层面的动荡;脱北者与归乡者的对照,无论身处何地,都是难以安放的身心,难以确认的家国归属。故事略有戏剧化,令人心碎。结尾印证“我梦见姐姐能说话了”,张律一以贯之的超现实意味之笔法。

      kulilin

    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张律都是目前最牛逼的华/韩语导演

      帕拉

    电影表象安静冷静僻静无波,人生的无奈与从容,人性的善与恶,政治的光明与黑暗却涌动其中。纵身一跃的反抗,超现实的友谊桥,张律电影的结尾堪比安东尼奥尼般深刻有力,且具有独特的东方韵味。第一次看反映中朝边境的电影,《图门江》至少为华人电影的多元性做出了贡献。

      寒枝雀静

    极度冰冷,若无其事,点水不漏。鱼干、跳绳和图们江简直是绝妙的隐喻:我们和他们测验考试着跨过界线却又停留在原地。整体影调清冷而红色的局部色相穿插得恰如其分。摄影构图的空间对话和张力简直令人窒息。糊口生涯残酷的呈现而非政治观点的生硬表达。一切都已在豆满江的洪水中毁灭殆尽。第一部张律太喜欢了。

      火娃

    6/10。开篇两分多钟的固定机位对准冰封江面上装扮尸体的昌浩,村长和老板娘走进时他一溜烟跑了,这其中流淌的悲伤情绪源自无法缝合想象与现实的桥梁纽带:村长老妈几番测验考试过从桥梁渡江,江上意味着想象中的归乡。而现实中姐姐被脱北者强暴的昌浩守在江边用木棒击打准备上岸的脱北者,甚至对郑真送礼物的态度也发生粗暴转变。理想的祖国出现裂痕,是新闻里播出赞美金将军的讲话对应脱北者突发的性暴力,村民们食物被频繁来往的脱北者偷也动摇了孩子的同情心,愿意伸出援手的同时也带着防备手段和领**奖励的告发心态,居住国与祖国的微妙情感关系,投注在藏身废墟里的踢球游戏和昌浩跃下房顶的死亡选择。只拍摄无关事物的留白不克不及饱满人物的情感,显得空洞无意义,姐姐身体成为男性的泄欲工具和怀孕的圣母情结,以及昌浩结尾的殉道体现了观念的公式化。

      黄小邪

    北朝鲜难民与一江之隔的吉林某村落,及对后者一样平常生活的影响(或者说超越一样平常的影响)。边界、饥饿、尊严、兽性、背叛、绝望,透过少年昌镐的眼睛展开。张律作品里最有力的一部。几乎他所有电影里都有一个被强暴的女性来见证人类劣行和悲剧;要走回对岸的奶奶令人想起《童年往事》里的祖母,虚幻的桥。

      KUMA

    Artificiellement mis en scène pour ne pas dire grandes choses. La maladresse et la nativité sont omniprésentes

      张老实

    生硬,刻意

      全泰壹

    一条江,隔绝距离了联系,却封不住回忆。每一个人都住在心灵的围城,在逼仄的现实中苦苦寻找归属感。白雪藏不住原始的欲望。小男孩的纵身一跳,留住了人性最单纯的美好。结尾奶奶走上虚幻的桥,踏上心灵的归乡之旅,写实主义中的一抹超现实色彩。

      吴邪

    一种围城,北韩人想进来,本地人想出去,更多的人留在这里…老一辈对脱北者的坚定接受和友善,中年一辈的缺席和出走,年轻一辈的游离和困惑。开头昌浩装成尸体隐喻了结局,脱北者们吃饭的样子,对死亡的屡见不鲜,受害者瞬间成为施暴者…只能送出破碎的火箭作为礼物,也只能接受无法起飞/逃离的命运;弟弟的纵身一跃和姐姐的突然说话,一边是跳楼,一边是堕胎,双重的毁灭/死亡…有无那样一座桥…倒回去补看张律的早期作品,粗粝冰冷,让人噎住的极重繁重...导演说他拍摄的村庄实际没有任何人举报过脱北者

      柯里昂

    被强奸的哑女,从屋顶跳下的昌浩,从头至尾安静冷静僻静的爷爷…复杂地缘、渺小个体、言近旨远。会讲故事的导演从不忌惮于冒犯观众,但又不同于某些乐此不疲地沉浸在自己艺术小天地且为之意气扬扬的导演。如果说另外几部还一直被和洪尚秀放一起说事儿的话,那么拍出这部《豆满江》的张律,恐怕李沧东也比不了。

      刘浪

    影像上特别很是漂亮,统一的色调是气候帮了大忙。往延边之路的河流与道路曲线的透视感,跟聚居地垂直墙面正向拍摄所形成的方正线条/景框的滞感,构成迥异的反差。两场性描写都很厉害,北韩人性侵姐姐一场是借着电视播出北韩新闻的“政治春药”;村长与豆腐娘通奸一场,要设置在做豆腐的案板上,性与生计被捆绑在一起。更多的政治隐喻与身份焦虑都呼之欲出,而两者都成立,得益于故事本身被密集聚合在一块的村庄模型。

      姑苏上炕

    影片入手下手的一个长镜是我特别很是喜欢的一个镜头,它涵盖了该片的节奏、基调、角色动机和故事延展,这一镜处置惩罚的和许多伟大流逼的导演一样,见功底。然而,它其实不炫耀,而是内敛的理智,值得反复体味。

      胤祥

    柏林2010 Generation 14plus-水晶熊Special Mention。张律“跨境民族”题材中对“脱北者”表达最直接的一部,两国边界上边民的关系很是复杂,整个悲剧故事也写出两国边民关系-中朝关系的转变(友邦→恶邻),也特别好地写出了少年的逻辑。摄影特别很是棒,结尾真挺神的(画→《童年往事》式的老太太“回家”,姐姐突然说话)。

      峰峰峰峰

    人生就同一树花,随风而落,有的飘在茵席上,有的落在粪坑里;一江图们水,两岸乡愁情,白雪盖大地,痛苦亦安静冷静僻静

      Octopus

    大概是张律作品中情绪最溢出的一部,几处声画分离场景尤其强烈(如金正日阅兵-强奸、ending处哑巴姐姐在画外的呼叫招呼);但也恰恰因此反而会显得过于工整,较之《春梦》反倒落了下乘。镜头还是以固定视角和简单的运动镜头为主,却也有明显能看出影像自觉之处:对白与人物身份相当契合,趋于极简,人物的内在情绪主要经由过程其outer behavior来呈现。

      海带岛

    太好了,太会拍了。镜头传达的氛围,鲜有生气的荒凉、贫穷困难,恒定的无聊,包藏着谋生的痛苦和脆弱,还有这种脆弱里极力去建构的尊严。即便如此也要“谋生”吗,即便如此也有“善”存在其中。构图太好了。我还是喜欢比春梦更加极重繁重的豆满江,比暖暖的太阳更为绝望的雪原。

      李濛Lemon

    张律是我特别偏爱的一个导演,他的作品有文人气质,是以文学入了电影的,这在后来的《庆州》《春梦》中尤甚。《豆满江》施展阐发的主题更大些,脱北者相关的题材也比较猎奇,但影片的气质极为冷静,角色的表情仿佛被吉林的冬天给冻住了,全部是僵僵的,以此施展阐发出村民对脱北者的复杂情绪。

      亦可寻陳

    一江有双名,朝鲜叫豆满,中国称图们。一江连两国,一江,既是一衣带水,又是千里迢迢;两国,既似情同骨肉,又像冰炭不洽。作为为数不多的朝鲜族导演张律,虽身在韩国,然心系东亚,一直致力于依托影像实现民族共情,经由过程影像洞悉朝鲜族人情感,在《豆满江》中,脱北者在逼仄的空间苦苦寻求一丝归属感,一座桥它曾经存在过,目下当今也还在,但已经不同了。画面如真似幻,故事痛美并存,《豆满江》无疑是脱北者最真正的写照,亦是张律巅峰之作。

      mauvaisang_

    脱北题材,情感很克制,不过失去了闲梦和瞎逛的张律电影更像命题作文。

      喂饭

    7.0 “界限”与“交流”的命题正暗合了张律的身份,寒冬季节的“江”“山”被冰雪连得一片素白,图们江两岸从大格局上看其实同根同源。冰冻期的江水可被随意马虎跨越,而景框外的空间和人反复进入画面,都是在暗示界限的废除和互相涌入。男孩的跳楼将通篇的缄默沉静转为呼号,结尾用“桥”补偿了他对“邮票”的挂念

      蜉蝣

    从这部入手下手喜欢张律。列入最爱的华语导演之一。

      大圆满

    看过的几乎所有脱北题材都是韩国视角、韩国制造,难得一部中国……准确说是中国边境上一个朝鲜族村庄如何直面对岸不断逃来的同胞。这其中有多种关系,电影特别很是冷峻、克制地呈现这几种关系带给一个边境村庄的改变。可是男主的表演实在看不出任何波动,削弱了他很多行为的说服力。

      黑狗成

    善恶随肉身越境,并孕育发生不可知的裂变,族群矛盾身份之下的张律如同哑女般缄默沉静抵抗,抵抗缄默沉静,影片具备了脱俗丰满而舒展的电影纹理,残酷冬日中的稀疏玩笑也是如此善妙,如果在邮政银行碰到会说韩语的女业务员,可能会让我傻笑一整天。

      贵久

    看了张律导演的三部作品 这部感触最深 张导本就是朝鲜族 这个发生在延边图门小村子里的故事 也是导演小我私家经验所熟悉的环境 豆满江是一个施展阐发朝鲜半岛近代史最直接的象征 它连接延边 朝鲜 韩国 直至日本海 已经勾勒出了张律导演一直在作品中重复的朝鲜族历史与身份暧昧的母题 影片从卧冰的男孩到最后男孩的血洒冰上 也构成了一个环形结构 故事施展阐发图门这个与朝鲜一江之隔 却是两国之地的暧昧地带与北逃者错综的关系 村中老者们因为对朝鲜族身份的认同帮助北逃者 北逃者有的知恩图报 有的以怨报德 最后当朝鲜族孩子追打逃难的朝鲜孩子时 张律导演也许正是施展阐发了朝鲜族内不断的内斗才致使今日的境况 两个村子的足球赛要依靠朝鲜“外援”才能得胜 看得出他对团结十分渴望 最后哑巴姐姐叫出声 渴望回家的老者走在幼年的桥上 魔幻而点睛的结局处置惩罚很棒

      三色堇紫

    开篇的固定长镜头拍摄画面,一马平川的平原上是一片皑皑白雪,镜头之外看不见之处,弥漫着死亡的气息;同行的小孩没了呼吸,孩子们的第一回响反映不是抢救而是离去,年迈的老人想要渡江回到那边,却不曾想过当初来时的心境也如目下当今一样平常,时间的年轮在肉身上留下苍老的伤痕,而内心的本质却没有丝毫改变,寒冷的严冬冰封了世间万物,人们感触感染到的只有严寒与饥饿;以怨报德的逃北者,内心的信仰变成了不可遏制的欲望,身着绿色军装四处巡逻的士兵,也有如孩童般玩乐的心,小孩拿着木棍,像对待脱北者一样用力的敲击无辜者的头颅,将民族的矛盾浓缩到了最微小的孩童身上,当小孩成了罪犯,这个国家的未来也陷入了迷茫的境地;老人缓慢的走在荒芜且冰冷的铁桥上,走向她出生之处,她将过去留在了身后,把所剩无几的生命消逝在了那条没有尽头的长廊之中。

      远子

    超现实意味放到完全写实的故事里往往能成为特色,如果全是超现实,处置惩罚得好也能有惊艳的效果(如寺山修司的部分电影),但回想起来却是无焦点的无力感。可能放在小说写作上也是如此。

      柯里昂妮

    边境题材,这种影像在中国的电影中极为稀少,显示出张律的稀缺性。豆满江,中朝韩三国横亘其中,关乎的是历史的、民族的、政治的、现实的与成长的。当这些复杂性聚集于豆满江,一种根植于现实的强烈情感挣脱而出,结局太妙了,直接升华了现实感。

      左胸上的吸盘

    看睡着了。视觉上是始于90年代的中国独立电影长镜头美学,开场时趴在冰上装死的男孩、强奸时出画而只留下电视机之类镜头都是比较老套的设计,但张律比较重视构图和色彩搭配,村长广播提防朝鲜人的那个户外远景设计的挺好,屋里的那个红盆也有几分小津的意见意义。故事背景是个与北逃者不分彼此的图们江边的朝鲜族村落,男孩们的“外援”球员、设卡检查的警察、求收留又被将军新闻刺激到强奸的北逃者、幻想回朝鲜的失能老太,再到片尾大规模的集中遣返,在弱戏剧性的组织体式格局下,用这些碎裂化的段落堆积出编导对朝鲜人以同情为主的情绪基调。当然也用哑巴女孩在韩国的母亲和赊账买鱼等信息,强调了村民其实不丰裕的经济状况,似乎要营造穷人与更穷者共情之类角色身份上的互动。电影结构太散了,数羊、村长偷情等段落拍的啰嗦或虚假,哑巴女孩这条线太独立电影味

      方枪枪

    3.5吧,归根结柢还是关于身份的认同和家的寻找。

      deus

    具有很强的影像人类学/社会学价值,一个注定在主流语境里根本不可能被谈及的题材。摄影极赞,真正拍出了东北边境农村冬日的荒凉萧瑟,而这冷与片中人们的糊口生涯境遇又是吻合的。从浅显的角度看,电影说的是延边朝鲜族尴尬的处境——于江那边的人而言,他们是富庶的,但是于线那边的人而言,他们又是低贱的,而在这个国家,他们则是边缘的,这种看似有家实则无家的荒谬感是如此真实,而继续深入探讨,电影说的则是民族与国家孰轻孰重的问题,村里的人们笃信着血浓于水这样的简单道理,若不是那一道人为划出的疆界,原本一切都不会发生。而即便饥饿让北人失去了人性最基本的温良,他们依然愿意相信与帮助对方,这正是主体民族最为恐惧的。而那素朴的基于人性善的观念在国家高于民族的反复教育面前,显得又是如此摧枯拉朽。

      张翔森

    怀念以前的张律。目下当今的张律只会无病呻吟,以及模仿洪常秀。

      瓜。相信这个世界很变态。

    人性和政治,大概是最复杂的两种事物了,所有的“平淡无奇”都是暗涌,所有的“缄默沉静无声”都是怒吼,在时代的洪流之中,一个个进退两难的困境,一个个努力挣扎的凡人。

      katsula

    我觉得没有庆州好,但是还是很强。重复的场景映照出安静冷静僻静中的冲突,但有些地方也太克制了...

      苏黎世的列车

    彻骨的冰冷和刺骨的绝望。张律第四部,依旧是聚焦偏远地带少数民族边缘群体的生活现状和糊口生涯困境,冰河上的尸骨,颠沛流离的脱北者,性侵那一幕电视上正在播放北韩领导人阅兵,结尾姐姐开口呐喊,巴士上弟弟的梦呓,蹒跚老人过桥和姐姐的画形成呼应,极度克制和冷静的镜头语言,雪中伫立听广播的村民颇有安哲《雾中风景》之风范,气势派头和侯孝贤千篇一律,这电影我不敢称是神作,但已经接近大师级别了。我甚至在贾樟柯的电影里看不到这样的镜头

      обломов

    悲惨么,其实还有更加难熬难过的状况。克制这回事,张律还挺在行

      阿哲系

    #Mac,经由过程从近期作品往前回顾看张律的大部分作品,对创作轨迹有了较为完整的认识,别说他像是贾樟柯(更真诚),金基德(免谈),洪尚秀(更大气)的混体,中韩导演中一定要找相似的,倒是李沧东(更有温度),每一部作品像是《薄荷糖》的一个时间段,加起来构造一部长篇巨作。觉得《豆满江》时的张律更像是哈内克和马尔克斯的混体,克制犀利如《白丝带》,魔幻如东北亚版的《百年孤独》。到了近期的《咏鹅》的台词量和人物刻画程度又像是迈克李,丰富的笑点和作品中不变的关注群(伍迪不断讲纽约客,张律不断讲朝鲜族/边缘人物)让人联想到伍迪艾伦,从此以后是最让人期待的导演之一。不是在吹,顶可能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局外人psy

    糊口生涯渴望与情欲宣泄的焦着,寄居者与闯入者的对立与和解,政治春药混杂着儿童友谊的纯挚,地理表征下的肃穆寂寥,与政治信仰的热血澎湃,一架友谊桥,联结着两岸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不知只有狂热献祭才能抵达梦想的彼岸。

加载中...
收起资料

Copyright © 2025 大米影院【www.dami77.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