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给宁宁讲《过昭关》的故事时,说伍子胥一夜白头。老人七十七岁,满头白发地讲着一个青年一夜白头的故事。不知怎的,那一刻我觉得,一生跟一夜原也是差不多的。
一对爷孙的公路电影,平实、真挚、可爱,既有对当下社会人文的关怀,又包含了对时代的追问和生命的哲思。如果影片停在“霍猛导演作品”之前我会给四星,想不到后面大雪天的结尾一出,一会儿被击中,前面所有细微的情绪都有了交代,那一刻老人安静冷静僻静的唱腔诠释了最深刻的复杂,必须五星。片中有一个带魔幻感的段落也特别很是有趣,映后问了导演才理解其中的隐喻,很有意思。/ 12.07 青年导演 海上影展
“运生,目下当今想我小时候不应该净打你。”中国式的父母似乎是永远不会跟孩子道歉的,但李福长老爷子很含蓄地说出了这一句。老人真正活到了古井不波的境界,但说出这句,他已过昭关。
去年南方艺术片那么些所谓魔幻操作,也没有本片一个哑巴的存在有趣,劳改农场历史可以拿龙标,耳濡目染推进也很好。
头一年确实不想说话到后来 不说话也能正常过下去习惯了干脆就不说话了
祖孙情清淡又动人,以身作则了一种行事笃定、遇事淡定的风度。这一路的际遇,磕磕绊绊地,都在破碎摧毁世道无大好人的印象,或者说,在用最大的信任去钓最大的善意。杯子里的鱼,瓶子里的蜜,后视镜上的风车,纸上的字,都是些不经意的温情。人生当真是一关一关地过,再难也要不断跋山涉水。中间一代被磨损得厉害,只有涉世未深的小孩以及云淡风轻的老人,才能把日子活得透彻些,真挚些。看到老爷爷78岁了还能凭处女作拿影帝,感觉自己充满了无限可能,哈哈。@平遥
7分可以有。上路动机不充分,包括暴雨夜在合影上画圈儿这种事儿,都是为拍而拍的问题。包括视点经常有问题(卡车司机那里,三门峡警察那里)。结尾又有些蛇足了……不过去碰文革还是蛮令人意外的,完成得也不错。两处闪回的声画匹配关系特别很是巧妙。
要地本地老人公路片?和《红花绿叶》一样温柔得可爱。有时候真羡慕老人啊,有岁月生生磨出的睿智和淡然,这份睿智淡然和小朋友的天真拼凑出了诸多笑点,也让最后的泪点惊惶失措。而且无论是笑是哭,都自然顺畅。那些写在纸上的关怀,那只风车,那握紧的手和那报丧的德律风,一点一点把生命铺展开来。人生就是过完昭关是潼关,还有山海关嘉峪关,一重关又一重关啊。想念我们已经离开的老爷子和老太太。【平遥电影节2018.10.19
2018海上影展。尽管表面上是老+少的公路片模式,却没有经典公路片经由过程旅程来施展阐发戏剧冲突、人物矛盾与价值观,更像一种老年人参悟一切的应景说道理,四段戏最终告诉观众:人生就是过了一关又一关,重要的是慢慢走听天命。唯有哑巴老头两段如同默片配题词的镜头颇有些「暗藏杀机」的味道,可惜在某些导演也承认的审查过程当中被湮灭。
很有趣的现象,这部个别画面乍看以为CCTV6专供农村片的低成本电影拿了平遥费穆最佳导演,第一次演电影的78岁老爷子拿了影帝,专业技巧全盘输给了返璞归真(老爷爷本色出演,但台词可是真多,不知道怎么背的)。这是一部很真善美正能量的小片,爷孙俩一路上的施恩与受恩,温暖持续传递下去,虽然说可能美化了现实,但看完总是令人舒心的。插入了两段戏说演绎,跟伍子胥过昭关的主题相应。爷孙俩的逗趣对话,半路“夺车”的卡车司机,机器嗓音的孤独养蜂人,匆匆见了最后一面的老友,照片上最后一个没画圈的人...喜欢影片对死亡的坦然宽大旷达的态度表达,感伤和幽默相间,小城之春观影气氛不错。剧透警告=(彩蛋:德律风铃响着,观众以为爷爷也像他弟弟那样走了,突然爷爷一个激灵起往来来往接德律风,被告知老友去世。爷爷画了一个圈,淡然地抽烟唱起曲儿
【20181207海上影展】「李福长师长教师的故事」加「李宁宁的夏天」。一老一少一开场,内容和走向也就猜到了八成,虽然表达体式格局素昧平生,仍是难得的中国乡村公路片。很喜欢最后见到老友这个片段的处置惩罚体式格局,明明有一言半语,几句话云淡风轻就「赶紧走了」。而爷爷的形象,在这个风雨萧瑟的夜晚,非分特别治愈。我想到姥爷,想到小时候他也教我用玻璃罐捉鱼,开着老年乐带我去野炊,突然觉得要常给他们打德律风。
今年最喜欢的电影之一,一个好电影打动我们的绝不是技术而是情感和价值观,更东方的说法是【德行】。
河南乡村版史崔特师长教师的故事+菊次郎的夏天,近期最好的国产公路片。有很多不克不及说的秘密埋藏在对白中,片名也特别很是有深意。过了昭关,还有潼关。过了潼关,还有山海关嘉峪关。关关难过啊!
他似乎不想什么,好的(别人的帮助)坏的(车坏了,被警察叫停)全都用一样的淡然底色似乎是乐观的态度应对着。他心里又有个倔强的锚,电动车骑千里去见不可救药的老友,到了打个招呼送一罐蜂蜜,不多说一句就要走。克制真挚,我特别感动。
拍了一个理想的好爷爷,而不是真正的爷爷。他不给小辈添麻烦,会为了反右的恩人,像《史崔特师长教师的故事》那样,骑上三轮车去三门峡。路上能唱过昭关,讲得一手故事,钓鱼做风车,活得理解还帮助任何人。浪漫化处置惩罚的人物暗地里,确实有胆大的历史直言,譬如2个哑巴老人,引得影评大佬激赞叫好。碍于成本所限,摄影上有所不足。观影过程当中,吸引我的是类《冬冬的假期》的大陆二胎+童年暑假,《童年往事》祖母带阿孝走上了回大陆的路。《过昭关》的路通往反右(有结尾体式格局为证),但小朋友的视角却被舍弃了(虽然他也完全无法理解),而是用人生又一关的死和鬼,话题带过。他被父亲拽走,而充当传话人的,只是病房另一个病人。不同段落之间,安插了许多精心的细节。
整体还是太普通,用轻巧的体式格局处置惩罚死亡的极重繁重,单纯的人物特性,一言半语都藏在表情中,发出年华老去的感慨。银幕首秀的老爷爷自然又准确,好之处全来自于他。不满意的是情节驱动力还是靠路上的偶遇推进的,道理也全摆上台面上,失语的老一辈也过于直白了。
PYIFF02nd 13#差点错过的一部影片,而且没想到竟然是一个带着小朋友的老年中式乡村公路片。看完觉得获奖真是瓜熟蒂落。老爷子的表演自然朴实,很容易让人想起家中长辈,十分亲切近人,太能理解小朋友最后的依依不舍。有关生死的哲学也十分质朴,过完昭关是潼关,还有山海关,嘉峪关,一层重是一层关。故事的大戏剧冲突不强,真正惨烈的都在老人平缓叙述的过往里。我想导演应该很喜欢契诃夫的创作理念,“枪出目下当今小说里,子弹就要射出去”,每一个道具和人物都做到了物尽其用。看的时候很想念我已经过世的爷爷和姥爷
没风景却有沉思的乡村公路片。大卫林奇《史崔特师长教师故事》的河南版,途中遇上的平淡人事又有些江扬钦哲洛珠《旅行家与魔法师》的升华气质,说不上传递什么哲理,却从本该情绪万千却克制到轻描淡写的爷孙旅程,带出从土改到文革的社会记忆,那是老一辈如伍子胥般经历的一个小我私家生昭关,而今想起来,不过是三门峡病床前不到两分钟的嘘寒问暖。
看完一直在掉眼泪,在闲笔中触及生死、触及历史本质,是年轻、亦是老成。生活之碎片,犹如不克不及言说的哑巴,亦如小我私家在大背景之下无法说,不可说的经历。这也是这部影片,看起来私人,但其实一点儿都不私人的关键。
设定在很多地方让人想到《千里走单骑》。华中确乎是当代电影最少触及的地域景观,先天不足的城市和后天畸形的乡村以及完全被对象化了的平原地貌,让电影造型在这里基本失效。看到有导演愿意把当下河南对农事生产偏执的依赖、以及城市化和乡村之间惨淡的拉锯拍出来,还是很感动的。最大的失望还是来自施展阐发手法和人物,河南老头儿活到七八十更多的是骨子里的务实和特别很是自洽的一套精明,像片中爷爷这样浪漫和诗意到无可救药,作者的态度就太露了。配角蛮好,只是都不够野。镜头用得也有点地方电视台了。另外《过昭关》是出京剧,即便穿凿地套一出典故,也得是豫剧吧?
技术上的问题都可以评论辩论,铺垫有点不够,非职业演员选得好但调度不足,剧作还有生硬刻意的地方,但都没关系。这片子可以或许抵达人心,让我感到那种真挚的讲述的欲望,那种终于能把想说的话说出来的欣慰,以及不克不及消散的愧疚之情。
“去不了天安门和上海,那就爷爷带你去旅游”。一辆电动车,两个小椅子,祖孙两人踏上了这个充满善良和教育的旅行。大半辈子的智慧和生死观让李福长俨然变成了智者,他告诉孙子要去测验考试困难同心专心向善,点明偶遇的路人可以或许凡事心宽;然而在残落的相框中,依然逃不过最后画的一个圆圈以及白了头的昭关。虽更多的是随意的素人演绎生活流,但却带来了更多质朴的感动,平遥收官之时的惊喜邂逅。
国外导演的处女作看多了,感觉国内学电影的新导演,都喜欢用类型化的体式格局处置惩罚故事线,这对于艺术电影的创作是一个有点可怕的事情,这种思考体式格局可能会终结创作者的想象力,《半边天》那几个国家导演的新导演就很有代表性。这是一部特别很是朴实的电影,又一次打开电视看电影了,在电影节上看多了有创造力的文艺片,偶尔看这么一部被美化的土味公路片有点不太习惯。
#北影节2019#没想到竟然是设定在河南的故事(导演也是河南的),看起来特别亲切。映后还见到了导演和男主演爷爷杨太义。全都是非职业演员,爷爷也是村里自己组的剧团的团长,其实也算是“表演”经历丰富了,因此也贡献了特别真实特别有血有肉的银幕形象。非职业的演员们,结合了最纯正的方言,一股异常粗砺而真正的气息贯穿始终。一部实质上的公路片,这样的爷孙两代人在路途当中遇到的各种事情,其实是乡土与城市、过去与今天的抵触触犯与融合。还是挺喜欢的。
感动到观众的艺术才是艺术 no art for arts sake
嗯,河南乡村原生态。关关难过,关关过!家乡电影,必须支持!
【北京青年影展展映】乡村、爷孙与公路题材的结合。除了小孩、中年人演技稍微逊色,其余部分挺好,尤其是男主老爷爷和两次闪回。不用背景音乐是对的。想到涉及饥荒反右文革历史半吐半吞(或遭删减)的台词,几位老人的失语值得寻味:的有不愿说话,有的无力说话,有的借助电子喉发声器才能说话。生在中国,就要面对重重历史的难关!三星半
在常规儿童片的框架之内,对历史的反思、还有两段戏说,都处置惩罚得很不错。公路片、以及在路上遇到五花八门的人,其实还是经不起推敲的,但不足为奇的是,对老人的塑造是平实又真挚、甚至于悲伤的。祖孙相处的生活细节里,很多次都被勾起童年回忆。今年看过的国产片里,这样节制的表达已经特别很是不足为奇了。
在冬冬的假期里所发生的一段史崔特师长教师的故事……没想到用这种近乎原生态体式格局拍出的片子居然还能让人看出满满的素昧平生的类型感?过得了昭关,过不去照搬。中国电影,哎,一声叹息。
中国版《菊次郎的夏天》,很有意思,完全独立制片,佩服。不会有粗糙简陋的感觉,真实的自然而朴实。
3.3《八月》《西小河的夏天》后“孩童过暑假三部曲”第三部。被裹挟的审查环境下,创作者挺想说话的,但依然是失语的状态。这么多老人都无法说话,闷到旧牙掉落、“战友”陆续离去,想说的是历史的难关吧,导演有些关于伤痕的苦闷和怨气,却抒发得有些直白,老爷子虽然朴实智慧,但记忆回溯的部分却比给人说教的部分更有趣,尤其是两次对口型重现的段落。小孩子经过这个过程除了传递了温暖孕育发生了什么变化吗?对“死亡”的感触感染孩童甚至是不在场的,前半段的恐惧后面却不讲了,视角偏离很严重。道具像是剧组提前放好埋在草丛中等人去捡,一路遇到的人物也像剧组临时找的演员,念词有些生涩刻意。公路片很容易被质疑的嫌疑:一路上的所遇是不是有清晰的内在逻辑?还是民风淳朴、真善美大好人好事集锦?
一些小细节刻画得很不错,老人、孩子选得好,演得很自然,但是导演手法老派、保守,年轻导演该有的节奏、语感、情绪都没出来,整体说来有些像电视电影。
“你这么老也有爸爸吗?你也会死吗?”片子里带到了一些孩童对未知世界的恐惧,鼓动勉励他们去了解去熟悉陌生的世界从而战胜恐惧;其实对于儿童文学、绘本、插画创作方面有点启发。两段对口型的闪回段落蛮有意见意义的,我莫明其妙的想到了《蚁人》。手电筒看地图和漆黑的字幕卡有点生硬。被打成右派、常营劳改农场、58年、各种失语且孤立的状态……导演在这个表面轻松的故事地下藏着很深的伤痕。“我好比哀哀长空雁…”
钓鱼青年、火车司机、养蜂老人、病房老人。作者电影,带着自己的阅历,在电影中对照自己。关关难过,关关过。那个遇到什么都步调沉稳哈哈一笑的爷爷,把落了的牙齿往地上一掷的爷爷,唱着“我本是哀哀的南飞雁”骑着电动三轮车横穿整个河南省去看战友的爷爷。我难以忘记。如果影片有机会上映,我一定会去二刷的。
#资料馆# 一入手下手看特别像纪录片,后来才发现是由于演员表演太生硬酿成的,每一个角色都没啥演技,包括小演员也没有灵气;一路上的相遇也很不自然,那些道理直接以台词形式从演员口里说出来也太肤浅直白了点;祖孙情固然打动人,但过昭关的主旨并未得到多少体现。
3.5。融合戏文,变老才能“过昭关”,才能跨过人生坎。虽然入手下手看得出来的演技生涩,但是好在感情质朴动人,随着剧情发展也其实不觉得生涩了。爷孙俩的三门峡之旅,只为见文革时老战友的最后一面,回顾里又涉及三年饥荒等历史事件,见面后在病床上的老人也只关心你有无吃上饭。爷爷辈中国人的一生,关关难过关关过。
昭关一过无故人。
史崔特师长教师的三轮车,载着菊次郎的夏天,告诉他们,我乘白鹤过昭关。谁说河南无大好人,天长地久过昭关。一代白发失语人,老往来来往做养蜂人,却话巴山夜雨时,呕哑嘲哳难为听,好比哀哀长空雁,过完昭关过潼关,还有嘉峪山海关,一代人过昭关,一代代人过昭关
这是我们的治愈系,比起那些想要批判却乏力想要现实主义却画蛇添足的国产电影,我反倒希望多些这样淳朴真挚表达理想的片子。排片太少了!
河南版《史崔特师长教师》
Copyright © 2025 大米影院【www.dami77.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