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 | 关系 | 关键事件 |
---|---|---|
谢晋元(杜淳 饰) | 四行仓库守军最高指挥官 | 组织士兵用钢板阵抵挡日军突袭,最终奉命率部撤入租界,被缴械羁押四年后遭叛徒刺杀身亡。 |
羊拐(王千源 饰) | 老兵油子/敢死队长 | 用自制燃烧瓶摧毁日军装甲车,在最后护旗战役中被机枪扫射,遗体倒挂在仓库外墙。 |
老算盘(张译 饰) | 文职军需官 | 偷渡苏州河时遭水鬼袭击,伪装成记者混入租界后彻底逃离战场,成为幸存者。 |
端午(欧豪 饰) | 农村少年新兵 | 目睹叔叔老葫芦被日军凌迟,为保护旗帜身中十余弹,牺牲前将望远镜交给小湖北。 |
杨惠敏(唐艺昕 饰) | 女童子军代表 | 深夜游泳横渡苏州河送达国旗,撤退时被流弹击中腿部,由青帮刀子背回租界救治。 |
陈树生(郑恺 饰) | 机枪连士兵 | 身捆手榴弹从窗口跃下炸毁日军钢板阵,遗书"舍生取义,儿所愿也"成全场泪点。 |
好评:IMAX镜头完美呈现苏州河两岸地狱天堂的视觉奇观,群像式叙事让每个小人物都闪耀人性弧光 | ||
差评:历史原型杨瑞符营长被弱化为背景板,真实守军9人重伤的结局被艺术化全员阵亡处理 | ||
彩蛋:租界霓虹灯牌暗藏玄机,"大世界""百乐门"字样对应1937年真实上海地标建筑 |
杜淳模仿的广东口音太散装了✤
电影结束,全场静默,仿佛所有的观众还沉浸在那种悲壮的氛围中没有回神
带着一片空白去看,全程呆若木鸡。或许是太久没看国产战争片了,看完这部,就像片中姜武抽的那口烟,痛快酣畅!苏州河南北两岸,一边是枪林弹雨、绝处逢生,另一边是纸醉金迷、歌舞泰平承平;地上是战火横飞、天上是围观看戏。1937年的淞沪会战,太多的故事说不完。“孩儿不孝…娘,俺走了…” 陈树生绑炸药跳楼的群戏,没忍住直接老泪纵横。久违的口号“弟兄们,来生再见”、简短的一句“送你一程”都勾魂摄魄,战争片拍出了江湖气。而乱世中飞奔的白马,一骑绝尘,是对生的希望。幻想中的戎装战马,岌岌可危,是对来日诰日最后的向往。“活着就是胜利” 电影最后一个镜头,从四行仓库拉伸镜头,到现代的都市上海,电影内外,这都是最好的结局。
天堂与地狱只隔一条河,阵地与坟墓同在一座桥,壮士与伶人只差一层皮,怂包与英雄同扛一面旗。南岸有不恨国亡的商女,北岸是壮士许国的男儿,那边有袍笏登场的关羽,这边是七进七出的赵云。四百壮士用血肉唤四万万民众觉醒,五十三米河岸当幕布为租界万国表演。硝烟后,白马尚在,旗帜未倒,英雄不老。
有幸看了原版,那时疫情还没出现,世界还是原有的样子,但风暴很快来临,让电影耽搁很久。《八佰》让人震撼之处在于它没有故意去彰显震撼却收获发人深省的效果,它用收束写磅礴,用怯怯乔乔写勇敢,用恐惧写悲壮,用手足无措写当仁不让。那些兵里有痞子、混子、油子,但最终他们都成了战士。那群人守护的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精神,有关于尊严和意义,其实这早就超越了某些区隔与冲突,在这样普遍的精神感召之下,如果说非要评论辩论守护,那他们护的就是人性尊严的旗帜。我们在生死硝烟里看见的是应该是一个一个一个的人,是具体的恐惧与希冀。《八佰》在中国战争片里是绝对重要的,无论技术还是意识,它所引发的电影外的评论辩论也会成为时间的注脚和底稿。
2020年我看的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即影院电影。时隔一年重新坐到影院,才深切感触感染到电影特殊的地方在于影院环境,当灯一齐熄灭,荧幕亮起,在黑暗中目光灼灼地看着从暗地里投射到荧幕上的光,与古老洞穴里的人们或许孕育发生相似的感触感染。我觉得是最近几年来不错的抗日题材电影,虽然在群像塑造上没有把控好,但在拓宽了人性和道德光谱上的评论辩论,可供解读的空间还算不错的了。
陈可辛都拍不出这么做作的电影,明明煽情得要死还要搞出一副纪录片的质感,后半段整个崩掉,生怕观众get不到还要派黄晓明出来说教点题。有几个战斗场面本来拍得还行,但都抵不过杜淳那出戏的假方言。
大半年了,有这样大制作又有家国情怀的电影让经历了疫情洪灾的国人确实足够提振精神
讲述淞沪会战末期,谢晋元所率524团第一营死守上海最后一块阵地,影片让我们再次感触感染到华夏热血儿郎的家国情怀!何香凝师长教师的一句“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印象最为深刻!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爱我中华!
太惨烈,太惨烈,太惨烈。
比较感人的是 大喊自己名字然后跳楼自曝那段 我哭的稀里哗啦,结尾感觉有点草率,老算盘不知所踪
好之处不少,管虎耍起行活来还是很扎实,在第六代导演中他大概是最具类型片思维的一位,镜头游走、配乐卡点都颇为讲究,片中那些爆破戏、枪战戏以及对兄弟情(战友情)的呈现,一点不比陈木胜、林超贤、陈德森这批久经沙场的香港导演差。结尾撤退戏看哭周围不少观众,这场戏带来的紧张和感动大概不输《敦刻尔克》结尾渔民集体开船救援英军的情节。当然,战争片的一些通病也有,前半段明显剪得有些碎(自然也与删减有关),而且角色视点过多基本也是国产战争片老毛病,华谊大概是把自家明星能塞的全塞进去了。护旗桥段删得令人惋惜,其余几处删减也挺明显的,虽然说就目前版本来讲完成度已经很高,但作为观众谁又不更倾向于看到代表导演诉求而非政治立场的完整版呢,终归还是怀有遗憾。最后,从各种意义上来说,参与这部片台前幕后的人员都是值得敬佩的。
支持国产战争电影!看完以后久久不克不及平复自己的心情,看看这安逸的社会,都是血与泪保卫而来的!中国崛起!人民团结!爱护保重生活!勇敢面对!我敬佩的是在这个国家众志成城时每一颗冲上去肝脑涂地的沙子。看哭很多次。
就像片名一样,佰。还是将核心置于个体,这也是最喜欢的一点。一群普通大人物的小我私家战争史,以及他们的觉醒。其中的血性,也是由之激发出来的。所以,才会更被郑凯那段感动。
和删不删减不妨事,创作者就没理解是想拍大时代大人物,还是大人物大时代。对岸民众拍得更可笑
三星半,江分两岸,这边隔岸看戏,那边袖手旁观,四行仓库保卫战就是一场供看客们“围观”的战役。战斗场面着实突破,南腔北调的众演员也提供了很好的群戏。但导演迷失在符号堆砌中,马的意向用太多,还加了赵子龙……不及《老炮儿》的鸵鸟有那股灵气劲儿。战争的暗地里都是政治,视角必然受限,当然还有民众的视角也有缺失(只有观望和觉醒了),与台版《四行孤军》对照观看效果会更佳。
二刷。有错误谬误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质感很好,服化道什么,以及整体气场,可能数年内国产战争片超越不了,既然给过《决战苦战钢锯岭》四星,没有理由不给我们自己的历史一样的分数。
五星红旗上也有他们的血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大时局振动下的一群大人物,如何穿行在硝烟之中,演绎一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不无浪漫化的想象,不有意识形态的呈现,不无过度的煽情,然而当一个个年轻的、有温度的生命,用血肉之躯践行着“吾往矣”,真是悲壮到惨烈;大声报出的名字终究湮灭于成王败寇的蒙尘档案,墙上累累的弹眼是戳进心窝的伤口,远景中回避的旗帜如被证实的预言——他们被记住了吗?白马成为奔赴自由的(虚幻)象征意象。两岸的互看设置很见野心,也颇具意味,一场战斗沦为政治“秀”,各方实力的互钳掣制与冲突算计,寻常百姓的人心浮动,地狱烈火与歌舞泰平承平的互照,戏里戏外都暗含讽喻。
王千源演的真好!仓库里的群戏,每一个角色都很好,但王千源就是能在一片好里还能显得好,闪闪发亮的好!想看以他的视角经历的这个故事……一个乱世之中的普通中国人是如何变为军阀部队里的老兵油子,又如何在四行仓库里变为一个中国军人。
故事本来就很悲壮了,没必要整这些花狸狐哨的,能老老实实的讲好故事就不错了,非得搞得这么复杂,怪样子!一点破事反复赘述,真的烦透了!!!
我的评分是因为电影上映的不容易,本身的善始善终和人物标签化就不论了。说点史实,“四行孤军”,百分之八十是湖北人,其中,通县县一百多人。多要感谢八十年代修县志,编辑部的张祥麟,挖出这一段历史。“小湖北”的原型应是万连卿,原是当地共产儿童团团长,被捕时因年幼保住一条命,后补充兵源去上海,成了谢晋元的卫兵。孤军营被破后,被日军押往南京做劳工,42年逃脱,编入远征军入缅。解放后,被送去新疆改造,79年特赦获释。释放前,遇到通城县公社在新疆推销茶叶,一听乡音,瞬即老泪纵横。
好油腻的拍法
怎么说呢,不管你抱着何种期待去看这部,都会觉得还欠一点。给它高分有点不甘,给它恶评于心不忍,“苦劳”电影。
不谈立场,一部期待中的电影,至少我们也能够说有了与好莱坞同等级别和质量的战争电影,各方面都体现了当下中国电影工业的水准。撇开故事和人物,我喜好的是整个空间置景,借河搭景,两隔军民,一方拼死守卫,一方歌舞泰平承平。导演-国民**,观众-外国列强,傀儡-守卫士兵。顽抗仅为完成政治任务,一场荒诞乖张的政治秀由此诞生,抵抗最终变成闹剧、喜剧、悲剧……大概可以称为《谢晋元的世界》,作为消费品的生决战苦战,观看之观看。
1917 > 800
片尾桥上开麦拉的毁坏意味着在全片调色铅黄的画面和曲直短长胶片纪实的双重暧昧中最终导向了历史被重新叙事的前者,全片不断出现的档案影像则彻底变成了虚无的建构。叙事的起落在第三四日时明显被审查锤击得不知轻重,只能胡乱地反复跳脱出来进行无谓的煽情。
我是谁?你在哪?他们在干嘛?黄晓明为啥不第一个去死?姚晨来干嘛?低配小栗旬是来搞笑的吗?拎吗啡的是刘晓庆吗?她是否是在演火凤凰?
我是看完1917后才看的这部,早知道先看这部了,心里落差也不会这么大。管虎简直被隔壁导演按在地上摩擦,我比较赞同评论中用油腻一词来形容电影,同一时期上映了两部战争片,都是大人物视角切入,隔壁不知高清楚明了多少
失望吧,煽情过度,几小我私家物也没说理解。最后小队反击没拍还是删了,姜武上天台坐在炮上干嘛?
很震撼,好哭,拼尽全力保护我们的国家
那年我在上海的OCT中心放片,就住在这个仓库的旁边。要是能把黑底白字字幕、大白马、大白孔雀、枪打飞机、敬礼小女孩、喊口号、抒情慢镜头、唱戏、竖大拇指这些奇怪段落去掉的话,就差不可能是个正常电影了。
和审查什么的不妨事 主要是拍的傻 没有创造性 非要走什么大人物视角 但基本上是机械重叠式的角色 按理说既然飞艇超八什么都出来了 再使把劲拍成那个时代的全景媒体战争不挺好吗?
九月初在上海开会,抽空到影院看了这部票房大卖的电影,观感不佳,也就一直没有去写豆瓣评论。“乱打一气”,这是看时的直接感触感染。情境、人物常不清准,敌我战势也时有混乱,这和剧作人物过多、细节散杂有关。编导对这段复杂的历史观点也是混杂,要说的话又太多,所以全片主题也不清。票房大卖是好事,但创作中的问题仍值得研究。三分给所有创职人员的认真辛苦工作。
用力煽不是不可以,请至少把故事讲完整,人物写清楚。。。
拍群戏太考验导演在演员调度和摄影调度等方面的能力了,这也导致了片子基本上处于一团糟的状态,这么多角色的群像应该让罗伯特·奥特曼那样的导演来拍。在上一部电影成功之后,导演拥有了创作上的话语权和财力支持,以这片子的野心看,应该是可以代表导演的艺术水准和艺术追求,就像冯小刚的《芳华》,结果管虎的业务能力显然不如小刚,小刚至少很懂节奏和张弛。《八佰》各方面都还处于混沌的状态,从剪辑,混音和音效剪辑这些战争片最容易出彩的工序上看,这片子的战争场面那真是完美还原了战场的一团糟,缺少设法主意,摄影也抓不到场内的有效信息,加上人物多,剪辑碎,大量全景,摄影也很难拍出节奏和韵律,只能靠剪辑的速度和响彻云霄的声响唬人了。管虎最大的优点是一个好编剧,特别很是懂得类型片技巧的运用,确实有两把刷子,剧作技巧层面上值得赞赏。
观影计数大陆片#800。视点乱成这个样子,视点镜头拍成这个熊样子(动不动就杀一个视点人物也真好玩),剪辑楞成这个样子,几个催泪弹级的煽情点剪得都不让人哭到位是个啥思路……总之不都是审查的锅。除了亵渎叔所说的“用混乱还原了战场的混乱”之外,还用看客的视点完成了“观众(主体)的阶级分析”,这片子观视结构真有得一说(光天化日旗的视点哈哈哈),症候性的点大概是“他们都没有结局”吧。管虎的作者性是……神兽吗?
管虎拍的不止是一部商业战争大片,还是一部历史反思之作。突出了一岸之隔、地狱天堂的戏剧性和残酷性。一场战争沦为了当局的表演秀,但那些销蚀的血肉、被辜负的感情都是真实发生的。电影没有刻意渲染牺牲,没有升华善恶轮回人性救赎,直面生死,宏阔壮烈。摄影、美术在国产电影里都是最高水准,中青代演员群戏精彩。希望《八佰》能扛起电影市场复兴的大旗。
2.5 我前座的男士一边抽泣一边举起iphone拍大银幕真素感人惹(PS:电影本身制作是第一流别的工业水准,但仍然是全程鸡血口号煽动式的宣传片,且内核矛盾、叙事坍塌,公映版本实属灾难(不确定删掉的那十多分钟是不是足以力挽狂澜
我觉得人物形象都很刻刻板。河这边的人都想抗日,河那边都是保家卫国赤胆忠心,有几个原来怕后来都变好了。日本人就是坏。放点历史资料片,照着拍,大家哭吧,齐活。
战争的暗地里都是政治,那电影的暗地里当然也只有政治。
只有我觉得护旗那段真的很傻吗?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前赴后继地送死,就为了让一面旗帜竖起那么一下子的工夫,确定这是在打日本人的脸而不是侮辱民智吗?竟然还有那么多人颅内高潮,拍手叫好,真无语了,打着历史电影的旗号却是一部抗日神剧,该交代的事情寥寥几笔带过,整部片子都在不断渲染英雄主义和空泛的爱国情怀,连感动都是碎片化的,莫明其妙的。
历史事件本身足够powerful. 请问为何还要煽?犹太人进毒气室前是否是还要转身给狱友做一个演讲?是否是铁蒺藜外还要安排几小我私家竖个大拇指然后来个特写?
为何欧豪那么多戏份
太差了。根蒂根基叙事讲5个Ws(Who, What, When, Where, Why)一个How,一个也没讲清楚。走路没走好,中途还试图踩单车。护旗虽是房间里的大象,但是唯一一场有明确目标的场景。八佰估计怀疑1917这时候上映是刁民存心羞辱自己。
把战争片当成任务:导演靠本能,素材做加法,技术直给,情感刺激,简化思维,受众下沉;把战争片当成艺术:导演建系统,素材去减法,技术克制,情感留白,思维复杂,受众有门槛。
最多三星半,不要抱太大期望,不及张艺谋冯小刚平均水平。开头略有惊艳,后面就实在想不起有什么可夸的…整体略显煽情和冗长混乱,不过相比之前的很多三星国产片没有什么太尴尬之处,只是中规中矩而已。多是太久没有这类片子了,如果不是免费或几块钱不建议买票去看,要花钱倒不如把隔壁《1917》再去大荧幕上刷一遍。(很奇怪这片子好像都是日常平凡不太爱看战争片的女孩子感兴趣的比较多,日常平凡热衷评论辩论历史军事爱看战争片的男同志们似乎并无太大热情……也就看个消遣)
太过煽情,逻辑弱且场面混乱,政治不正确
《八佰》对人物群像塑造之别扭,一方面当然是叙事技巧层面的平庸,也就是对这群兵油子们在人物成长层面的刻画不足;但更本质缘故原由可能还是censorship内在干涉干与下创作者的自我阉割。此间的荒诞乖张在于,在一个历史题材的电影里,真实的历史英雄——对比另外两个版本——实际上是没有资格成为主角的,是缺席的,是和那面旗帜一样不断需要后期模糊和弱化的。于是,故事主角最终只可能拈轻怕重地滑向一群非历史的虚构,一群填塞着类型元素和文本动力,但唯独没有历史厚度的叙事幽灵。我猜测《八佰》两个版本差别,其实不真正体现censorship的意志;关乎这意志的仿照照旧还是正面讲述这段历史的不可能。这不是创作者的无能,而是他们的无奈。传说风闻,公映版本《八佰》在片尾字幕删除了大量对历史人物介绍(纪念),算是对这一观点的一种佐证。
没有哪一个地方觉得不好,导演、摄影、美术、演员,几乎都是恰如其分的把人一瞬间拉入那个战火连天的时代,整场电影看下来沉浸感很强,枪枪打在心上,又震撼又感动。杂牌军看似各有各的草包,但在生死面前,却又一个个都没掉链子成了真实的战士。王千源,张译,姜武,李晨,郑恺,欧豪……几乎各个都有亮点,太绝了。
三星给英烈。求你们了,这种片,能不克不及别耍帅,别矫情,别强行煽情,别强行升华,还有,自信点,行不行?真的特别特别想看正常点的战争片,四渡赤水,上甘岭,松骨峰,冰雪长津湖......
没有人性,没有反思,只有一场平淡却带着鲜血与尊严的“演出”。
先不管是否尊重历史,仅仅从电影角度出发,怕观众不理解一样的引用白马,赵子龙表达,跟其他大师的四两拨千斤和举重若轻相比,实在有差距。其他的还不错,很热血,欧豪,唐艺昕演的差点,很多角色(比如刘晓庆)没有意义的赘述和表达,也是疫情期间难得的大片。没有超过预想,合格而已。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所有的战争暗地里都是政治。救救孩子。
小湖北这个角色是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个懵懂的孩子,身处乱世,被哥哥保护、被战士保护,带着憧憬羡慕的眼神看着河对岸租界的歌舞泰平承平;直到看着自己的哥哥死在自己面前,跟团附说自愿留下来守护四行仓库,一起出来的家人只剩他一人,眼神的转变,证明他长大了,可他的年纪不应该经历这样的成长,太痛心了!
这根本就不是阉割不阉割的问题,整个就一建国大业。2个多小时的电影,一小我私家物的刻画都没完成。几个令人动容的点,铺垫迁移转变都没有,上来就高潮直接就射,还特么不如强奸。一半天堂一半地域,看看人家佛罗里达乐园咋拍的?几个兵,从怂到刚,没个过程,打着打着就特么想牺牲了,人性的刻画呢?首映上感动流泪的王中磊都比这个好看。之前还有采访说什么,张译求欧豪的戏,欧豪没被说动就不克不及放下枪,最后欧豪被感动落泪。我尼玛那几句话有啥好感动的???不再被情怀和预期牵着鼻子走了!
三星半我的情绪在跳楼、护旗这两场戏就烧干了,后面杜淳愈来愈不地道的广普和那匹意象的白马让我全程出戏害,不知道咋说。好的演员如辛柏青姜武王千源,看他们飙戏真是一种享受,差的如姚晨杜淳等,一句台词都带不起情绪来,看得真的急死人。
普通+IMAX二刷。服化道美术下功夫,战争场面血腥,演员表演、各地方言对白都是亮点。尤其谢团附广东腔国语既符合历史也让角色生动真切立得住。整体是各个方面二十多个角色的群戏。开场1小时以杂牌军视角为主,大篇幅叙述其怯怯乔乔懦弱与直男烟酒女三大快乐喜爱。结尾却反而留白不交代,比较诡异如对症下药。租界袖手旁观视角也是重点,而国军形象与作战直到阻击战方才正面描写,并极力渲染悲壮气氛,甚至不惜处处夸大虚构,仿佛伤亡百人般惨烈(历史死伤37人)。把过桥撤退硬拍成了奥马哈海滩登陆。至于杂牌军、枪杀俘虏练胆、送德律风线等均是惹是生非。过度夸张煽情的创作理念令人疑惑。公映版难得保留送旗升旗奏国歌和继承自台版电影的护旗桥段。但也无奈地低调弱化了旗帜色彩与景别,闭口不称国旗不谈国号保持最大限度克制。野心很大结果只能差强人意。三星半
不如集结号啊……
不纠结是不是符合史实,是不是美化或丑化国军,仅从电影角度,说一下没能太打动我的理由:1、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却没把故事讲好,剪辑太碎太乱,流畅度和节奏感都欠奉,尤其开场十分钟;2、人物太多,群像塑造弱,有的太脸谱化,有的缺乏前后转变的过渡,有的言行缺乏足够的合理性和逻辑性支撑,还有的明星镜头给得太刻意,唐艺昕和黄晓明尤其让人出戏,最成功的角色大概算是李晨和王千源吧;3、一些桥段感觉像是被重点标注了“泪点”,塞给你个洋葱强行煽情,反而皮影戏那段更有感染力;4、白马的戏份多到令人反感,深怕观众看不出它是隐喻的符号似的,反而掐灭了我做语文阅读理解的欲望。
Copyright © 2025 大米影院【www.dami77.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