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河南大灾,三千万人颠沛流离,不能不踏上逃荒路,加上日军的围堵,血流成河,生灵涂炭,**把河南灾荒当作包袱,日本人却利用灾荒赢得河南战役。剧本扎实,镜头感值得称赞,演员表演到位,朴素真实,片尾人卖人的戏是整篇的高潮段落,把两个小时的挤压集中释放,冯小刚最佳影片!
刘震云:继续逃荒的人就告诉他说,大爷,别往回走啊,往回走就是个死。老东家说,没想活着,就是想死的离家近一点。当他又往前走的时候,发现这个山坡上有一个小女孩,五六岁的样子,趴在一个她妈的尸体上在哭。物伤其类,幸灾乐祸,这老头说我得劝劝这孩子,过去就跟她说,妮儿啊,别哭了,身子都
原来当时我并无看懂其中的真实和残酷
从灾民逃荒拓展至政界/商界的评论辩论,点线面俱到,进而批判了国民**的冷漠与腐败,倒不是不人道而是太务实。剧本改编扎实,群戏相形见绌,**/逃荒两条线均衡适中,既顾及到小细节的感人又拥有大场面的震撼,稍许冯式幽默渗入渗出其中。如果编导能只专注于戏剧,而不是过于展现悲惨,整体性会更上乘。
“河南到死了多少人?”“**统计一千零六十二人。”“实际呢?”“大约三百万人。”
饿死人的年代过去了就不要再回来。
可以不用对这部电影有敬意,但要对历史有敬畏之心。年轻的时候应该多读书,老了才知道该怎么发力。
敢于拍人祸的导演比只拍天灾的要更值得尊重。天灾只是人祸的体现,借古讽今,道尽中国人当今处境。贫富,上下,大家与小家,历史的维度上,中国人并无本质改变,大众会懂这一声叹息。这种玄妙无需庙堂僧润色,只需江湖匠简单呈现。平民黄金八点档的简单通俗,注定会让高端影迷的逆反最终化为一碟醋。
很明显《1942》这部残酷到让人失语的作品不太符合多数观众观影需求,难以理解为毛有很多多少人没有看片子就在那里叨叨说是烂片,咱们能理智一点吗?!无论票房与评分怎样,都不克不及掩饰笼罩这是一部绝对有诚意的伟大作品!从大众立场转换到精英立场的冯小刚这次遭受的考验不小...
这部电影我几乎全程哭着看完 什么TMD叫草民! 哎 太纪实了 人啊 活着不就为一口吃的吗!为何!要这样滥杀无辜!果然人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是从不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三百万人啊!哎
我觉得这种片得让情绪递进,但是视角太多感触感染就散开了,很遗憾它没有预告片那么好,但也庆幸它没像大地震那样故意煽。
他们缄默沉静的走在中原大地上,置之不理
张国立演的真是贼好,不用说话,一看他的脸我就想哭,那表情太特么可怜了。
从头演到尾其实就一个字,苦。丰衣足食的逃荒路还夹杂着日军轰炸,每隔几分钟一段伤感的配乐加死人,无节制的煽情的目的就是你必须得哭。说是天灾,归根到底还是人祸,这层意思其实还是拍出来了。只是委员长那条线太弱,原书有很多东西在里面,目下当今却成了鸡肋。幸亏刘震云小说里有很多妙处
哀民生之多艰。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苦大仇深,平淡无奇,漫长的两个半小时毫无波澜,就像在看一部极重繁重的纪实片、太累。
印象最深的三次流泪:1)逃荒路上一直养着的黑猫,飞机投弹也没炸死,为了让嫂子有口吃的来下奶,剥皮煮了,自己也要喝猫汤;2)“为何嫁给你?来日诰日你就有老婆可以卖了,咱俩都能活命。”3)片尾字幕放出:1949年,蒋介石战败,退踞台湾。
人类好像其实不会反思历史
冯灾难和冯段子,我觉得还是第二个稍好点儿。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幸好在2013年之前拍下来、上映了。目下当今怕是没法拍了。 足以载入史册的时代经典。连接宏观到微观的绝佳范本,甚至还评论辩论了宗教。
只知道用这种题材赚人眼泪!结果植入大量商业气息!
哈哈,回头再看看十年前的影评唏嘘不已,尤其是那些恶评说刻意渲染苦难的,电影是好电影,只不过我们每一个人都站在自己的视角进行解读,近年的见闻和经历让看懂片子的人愈来愈多了。电影并无渲染,相反,在我眼里反倒有种收着的谨慎,且看且爱护保重,这种电影目下当今和以后也不会再有国产导演做了^_^
苦死了
害我今天没办法去看第二遍少年派╭(╯^╰)╮
整个电影跟个散文一样散,冯导演对这部片太多的妥协。一星只给陈道明,演技无人能及。
善始善终,节奏拖沓,莫明其妙的宗教情节(国片里安插神父已经成标配了?)。比较失望,好题材都被x啃了的感觉。没有改变我不待见冯小刚的态度。
潼关,位于陕西渭南,是1942河南大逃荒一大目的地,也是这段苦难之旅的“终点”,很容易联想到“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千万流离失所,三百万饿殍漂野,天灾+人祸,主是力所不及的,只能靠自己,走下去,活下去。
看这个是因为爷爷是经历者,当年他只有九岁,一路向西,他的姐姐和他失散了,五十多年后爷爷找到了他的姐姐,两小我私家都跑到了宝鸡,只不过不在一个地方。爷爷很爱惜粮食,我记事起,就记得爷爷吃饭后总是会把碗舔干净,那时觉得太那啥,目下当今想一想爷爷是在逃荒路上饿怕了,一生都爱惜粮食。
一点戏剧张力都没有,满篇的流水帐,整个就是从惨到很惨到特别很是惨的过程,说是18年的愿望,但呈现出来的却是冗长乏味的两个半小时,冯小刚还是回去拍喜剧吧。
这是一部从人物动机到叙事结构均出现严重神经质人格分裂的电影。一边上演苦情剧一边是温吞水一样的借喻,胡乱炖在一起,夹生刻板。
所有悲剧都经不起推敲。悲剧之中,一地喜剧。刘震云如是说。这部片子就秉承了这一宗旨,悲剧氛围之下,处处都有引人发笑的对白。其实用喜剧手法施展阐发悲剧,悲剧的核,喜剧的壳,是很高明的玩法。可惜冯小刚有的只是小聪明,难成大气候。又想直面人性之复杂,又不敢深入点到即止。冯氏小机灵,可以休矣。
我后悔了我肤浅了,1942应该打满分。
“在他们是中国人之前,首先他们是人”。虽然日本人使了计,但道理确是这个道理。回顾1942,再看今日,同样的事情仍在发生,令百姓哀,令百姓苦,令百姓进退维谷。再试问,以当下的国情来看,我们还有望再看到如《1942》这般的年代片吗?惜哉,惜哉。
求再别拿这种悲惨的事情骗钱了。
★★★★★ 党课看的,身为河南人有点惭愧,但是对1942的大饥荒,不克不及说完全不了解。听奶奶讲过,但不多。南京大屠杀30万人 ,河南1942饿死300万人,为何没有人铭记。是天灾的因素多一些,还是人祸的因素多一些
优错误谬误都很明显,视角铺太广险些导致故事重心不稳,好在逃荒线有足够的情感抓力,但更奇妙的是,这样的事情在时下依然上演着。
静下来想一想……得到的更多
为何评分这么低呢
“跟着恁老马叔好好干 一场灾下来 咱们就都是官儿啦”
Copyright © 2025 大米影院【www.dami77.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