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影 » 大地儿女
01:54:00

大地儿女

(1965)
  • 状态:HD
  • 主演:乐蒂 陈厚 胡金铨 高宝树 
  • 地区:香港 历史
  • 导演:胡金铨
  • 别名:英勇游击队
  • 更新时间:
免费观看

剧情梳理

胡金銓導演曾於康城影展獲獎,1978年被英國《國際電影指南》選為世界五大導演。此部抗日戰爭片,為胡氏1964年自編自導自演的首部作品,於1966年金馬獎獲最佳編劇,最佳剪輯(姜興隆)及最佳發揚民族精神特別獎,被評為「寫中華兒女的愛國熱誠,演導活潑,內容很有深度」。故事描寫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國人奮起抗日的事蹟;除胡氏粉墨登場外,主要演員還包括樂蒂,陳厚,夏儀秋及陳燕燕。

相关热播

  • 热门评论
评论加载中...
      峰峰峰峰

    未开言不由人牙根咬恨,骂一声毛延寿你卖国的奸臣。你从前时君禄就该把忠尽,为何投番邦你丧尽了良心,我活是汉家的臣死,是汉家的鬼,落一个青史名标,万古美名存,想这样丧尽天良岂无有报应,那时节,暗昧亏心,神目如电,千刀万剐,狗奸贼一死,一旦就化灰存亡,骂奸贼骂得我牙根咬恨。

      丁一

    想像老舍一样,还原故都的人情与世故,像张爱玲一样,追求充满细节的酣畅

      十一伏特

    有些不一样的抗日片,改编自老舍1943年写的《火葬》,又糅合老舍其他小说的影子,正面描写国军的忠义救国军在沦陷区打游击战。胡金铨自己出演的警察局长前期打击黄赌毒、后期带队打鬼子,最终英勇牺牲,这种形象要地本地片罕见,其他一些角色也是一样,从人性和历史上合理但从形态上没法拍。如果把游击队换个名义,多喊几句主义,其实又和同时期大陆抗日片基本一样。和邵氏其他的古装、武侠、风月定位差异很大。无论往哪边靠,都显得定位有那么些许不同。剪辑的节奏特别快,有些画面晃眼即过,不确定是因为从3小时删减的锅,还是原本如此。(#1500观影标识表记标帜)

      辽东胖尊者

    胡·卖萌·金铨多年戏曲潜移默化和为万氏兄弟帮衬道具砌末积累下的深厚功底在前半部当中得到了爆发式的展现,但在后半部中成为破坏整体观感的累赘,京剧中帅旗一出便是千军万马、大步一跨即为天涯海角的近乎抽象的表达习惯使得枪战段落充斥着一股放不开场合排场的草台味。简而言之:一流的唱念做,三流的打

      琧婯

    比较主旋律 入手下手还不错有中华民国 味,后面打日寇后相持不下 荷花的遭遇刻画没有了 胡导能文能武侠但搞现代枪战不在行啊

      汪金卫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胡金铨自编自导自演首部电影。乐蒂很美,陈厚很正(有点像侯勇),金铨很萌。前半还不错,后半瞬间变抗日神剧,乱来一气。结尾强行最后一分钟营救+大团圆也是醉了。听说原长3小时,被邵氏删了不少戏。可惜。两星半

      余小岛

    早年间的抗日神剧。前半段的百姓群戏特别很是好,一句回见感人肺腑;可惜后半段玩脱了,跳不出抗日神剧的套路。。。

      得一

    当那个个子不高,微胖,说话简洁明快的警察局长一出现,喜感迎面扑来。不管是武侠片还是这部《大地儿女》,胡金铨的电影中总有一种跳动的因子,不至于沉闷,并带点温暖,就像本片中他点燃老二新婚门口的那串鞭炮。PS:刘家良在里面饰演一个想借火柴,被刺死的角色。

      .

    很邵氏,但一点也不胡金铨,四合院的设置,家恨比国仇鲜明得多。流离失所-报仇反抗-反抗失败,最后因为日本降服佩服一切得到了反转。这种叙述方法太微妙了,就像传统故事中平民的无力回天总是被一个突然出现的更高阶层的拯救者所挽回一样(有趣的是电影前半段就复制了一个类似逻辑的故事)。

      影毒肥佬

    胡金铨 邵氏 乐蒂 陈厚 劉家良 韓英傑 7.4/10 終看到大銀幕!!荷里活大結局!!

      boks

    胡金老的一种程式化的浪漫抗日想象,即“好假啊,舞台剧似得”;看到午马谷峰佳良梅生都生嫩生嫩没张开一样。有心人没关系翻拍,用点心就超越了

      l.m.

    劇本寫得真好,MacGuffin一直都在,戲劇衝突源源不絕。P.S. 胡金銓刮骨療傷取子彈真的好好笑。再P.S. 真的看不出他們經歷了抗戰八年啊。3.5星。

      xīn

    资料馆2015.10.18.3:30pm 到胡金铨局长亲手点鞭炮的段落都堪称完美。整个布局和线索设置也颇用心,结尾略潦草,但打下文县的过程倒是生动地展现了纵横交错中拔出据点的过程。

      武侠小王子

    特别京片子的一部电影,代表了抗战时期北方人的民族情怀;无奈片中人物过多,失去了表达重点。

      新月

    处女作已经不错,和大陆抗战片的区别是更生动更生活化,没有过分丑化日本人。后半部节奏确实比较散乱。

      改个什么名字呢

    还是邵氏的老片有意思。

      回春堂朱二

    前半段的国仇家恨大群戏相当好 后面进入胡抡节奏了

      左胸上的吸盘

    胡金铨处女作,拍的是台湾人脍炙人口的抗日题材(光天化日旗高调出镜),在金马奖上也确有斩获,可能对未来畴昔后去台湾发展也起到了铺垫作用。30年代华北小县城里的抗日传奇,有耿直的正面角色、有72家房客式的大杂院体验、有国仇家恨的民众觉醒跟闻风而动的抗日组织,胡金铨演了个当众挖弹头的豪迈军官,不过我觉得最有趣的角色还是反派高宝树的“老佛爷”,真是恶也恶的意气风发,做她的男人可真够受的。前半小时是陈厚和乐蒂类似《一夜风流》的爱情戏(连帘子都挂出来了),陈厚长得跟金士杰似的,年轻的午马、樊梅生在跑龙套,刘家良一出场就死了。后半部分打鬼子拍的实在粗疏,枪战场面乌烟瘴气,把我看睡着了。整体叙事尚流畅,胡金铨对叙事节奏的经营比李翰祥精致,而且也拍出了明显强于邵氏流水线电影的北方气韵

      Stardust

    两星半,前半段都是地道的街市商人生活展现,文戏基本上吊打当时邵氏99%的电影。后半段又入手下手各种鬼扯以及赶进度,像什么丁局长被包围后拼死决战,倒地的日本军官拔刀杀老三,都是意料之中的一种套路,当时世界各大二战电影都会用。不能不说,胡金铨这电影血浆虽然假但用的也不少。尤其是老二替三弟报仇时,用军刀甚至把日本军官的手砍了下来,紧接着就是血浆喷射。后半段最崩坏的,还有对于荷花的描写,突然失踪后的经历一点都没有提及,前半段讲了半天的沉溺堕落风尘,到后半段对剧情没有任何用处。

      阿德

    前半段太棒了,胡构造狭小空间讲故事的功力,让一部主旋律都这么好看。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还没入手下手用构成剪辑的大牛是个好演员,片子本身不难看,只是导演想要的宏大叙事似乎没达到,有些情节,例如夺城一段似乎幼稚了些。乐蒂啊,大花瓶。

      欢乐分裂

    枪战场面不太行,大团圆强行靠超过人力因素的“天降”而达成(也是自始自终的毛病);大宅院的生活气息很好。以群众之力对抗侵略,城墙上扬起的光天化日旗。

      皮革业

    胡金铨想拍《四世同堂》,和李翰祥考虑过改编,可条件不允许,只好借用了老舍另一部抗战小说《火葬》的些许架构和人物。大杂院部分充满了胡对旧北京的怀念,同时暗含一些私人因素,比如女主角和胡母一样来自吉林。《大地儿女》的成本挺高,但在新马地区遇到了删剪,票房也不好。胡的第二部电影本来还是抗日片,叫《丁一山》,即他在本片里演的那个游击队长,开机两个星期,被邵老板叫停废掉。这样胡才转头去拍了《烂醉陶醉侠》,走上了武侠电影之路。

      frankie

    为数不多的港台地区回响反映抗日题材的电影,电影前半段经由过程日军侵华所展现出的普通百姓的家国仇恨还是蛮不错的,但电影后半段游击队直接攻打县城就有点想当然了,在电影的最后经由过程日军二战降服佩服这一历史背景来改变游击队员们的命运,这种设定就显得有点生硬牵强了

      黄七

    小孩子们在陋室里唱出抗日救亡的歌时,我眼泪止不住了。这片子很有老舍的感觉,有老舍小说里北京的温情,北京底层劳动人民的爱与恨,很美好,有劳动人民的智慧。警察让男主好好待女主,其实不点破,是中国人的温柔委婉,中国人的处世哲学。这要是在老胡成名后给足资金随便拍,一定能成为史诗级战争片。

      邵禹升

    这是真好看!乐蒂是真美!胡金铨一副萌的样子!谷峰、午马、樊梅生、刘家良,这片子太精彩了!

      本来老六

    里面演队副的是光头凌峰吗?

      春城

    没想到邵氏也能拍这么不霹雳的片子,很有点四世同堂的味道。

      方枪枪

    第一幕有趣,第二幕还行,第三幕就又差不多到了紧赶着马上结束的节奏了,情节都跳着来。

      路可可

    戏曲功底深厚以至于剪辑较粗糙、场面调度较混乱。

      

    革命樣板戲。胡師傅今兒沒找對剪輯,槍戰剪得亂糟糟……

      柏拉不图

    除了语言台词上有点胡导的特色,其他方面似乎也未能免俗。如果把国军换成共军,是否是和大陆拍的同题材也差不多?

      茉琉

    老胡在拍武侠之前还拍过这乌七八糟的枪战呢,本人演得很可爱,气势派头很生活

      爱德华大夫

    内容有些多,用一部电影承载有些吃力,但胡导的早期作品就显出不凡实力。里面的战争场面有些假。

      八部半

    很多多少龙套谷峰、午马、刘家英。前半4星

      hitlike

    早期,未展才华

      hwf254

    電影裡出現了007的配樂如果能有機會看到最初的三小時版本就行了 就街道槍戰那一場戲就能够看出 胡導的功力了

      马雅可夫斯基

    胡导的抗日神剧,拍成这样估计和邵氏公司的娱乐性要求有关。开篇极好,直接拿去做《四世同堂》开篇也没有问题,只是后半段相持不下,枪战场景粗糙无比,毫无逻辑,全片剪接也是奇快,转场更是飞速,奇特的是,剪接姜兴隆还凭借本片拿下了金马奖最佳剪接。

      烈焰红唇龙

    香港真的拍不好大格局的历史戏,家仇国恨,在后半部还是沦为儿戏。大导演尚且如此,又何况后来的那班人。

      诛言

    "这个局长呵,软硬不吃。"胡局长你还真厉害呢。

加载中...
收起资料

Copyright © 2025 大米影院【www.dami77.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