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完全是一部对福柯《归训与惩罚》的致敬,主人公由权利极端分化的军营到社会的普通人,再到施行凌驾于肢体权利之上的残暴警察,再到空空如也穷汉。社会啊就是一个巨大,有严格纪律的机器,人在怎么折腾都得归训于这种制度,不管主人公在怎么惨,都不可能归结为命运,他只是一只迷失在权利阶级里的盲兽
第一次这样看完《薄荷糖》你只能知道所有一切的缘故原由,李沧东真正伟大的地方是当你在脑里重新回想一遍的时候,才发现人生竟然是这样慢慢变成你完全想象不到的样子容貌。
痛苦像刀一样残暴冰冷,一刀刀狠狠捅在你的心上,捅在你的肉上,捅得你一次又一次趔趄蜷伏下去无法起身。有的人因所经受的痛苦逐渐慈悲,有的人则被痛苦教训成一条恶狗或变异为一撮病毒。有的人在凌虐之下与上帝决裂,有的人最终妥协与生活和解.李沧东借金永浩之口一遍遍质问:你,真的觉得,人生美好吗?
结尾时男主人公那张对着春景春色流下幸福的泪水的脸,有一种在记忆中未曾微弱下来的光泽感。因为之前有太多罪恶与创伤已经被剥离过了。像一株老笋,把坚韧枯皮一层一层地剥,直到剩下最里面的那颗新芽。它明亮脆弱得近乎像一束光芒。它是电影终结时的那张脸。
不是电影不好,也不是李沧东不好,但看这种比现实生活还要苦的电影对我来说太难熬难过了,看完化解不开。怎么会有李沧东这么残忍的人,转身就要卖掉那台相机。下不完的大雨,总是无法融入唱歌的人群,纯真且懦弱,被毁灭和自我毁灭。唯独雨中邂逅的一场戏,看同一场雨,听到有情人从未说出的告白,才感觉到一点点温柔。大概很久都不会再看李沧东的电影。
极好的文本,极好的表演。李沧东对于男权社会有着极为精准透彻的拆解。“薄荷糖”既是指代又是比喻,也许每一个男性在踏入社会之前都是一颗清新的薄荷糖,但是进入社会后,也就是影片中薄荷糖从饭盒里掉落、被踩碎入手下手,男性最终在男权机器的塑造下终于成了男权社会所定义的“男人”——成了手上的一把屎。李沧东把男权机器的塑形分为了三个阶段:军中的权力霸凌、**的特权享受、资本的私有物化,三阶段过后,男性彻底与男权社会结为一体。亚洲金融风暴的来袭,既是对男权社会的打击,亦是对连为一体的男性个体的摧毁。回过头来才终于意想到自己从一颗薄荷糖变成了一坨屎的男人,身在男权秩序之中但毫无反抗之力,最终祈求于时间的怜悯,于是有了《薄荷糖》,不如说影片本身就是一种忏悔式的想象。
1.他是多么温柔的一小我私家啊,温柔到不愿自己沾上血腥和污秽的手染指于她,温柔到会因为美好的心情而落泪;2.什么人生啊、爱情啊,通通在铁轨上被碾得破碎摧毁;3.后半程看得好压抑,男主演技太厉害;4.洒落的薄荷糖,被士兵踩碎,那或许也是我心碎的声音。
倒叙真是一种悲伤的结构。
用一小我私家的一生反映韩国近代社会二十年的变迁。薛景求真是个好演员,看得人撕心裂肺的,一段段倒叙不觉得老套反而非分特别难熬难过。人的命运到底会不会因为一个瞬间而彻底改变呢,就像火车轨道的岔路?终于看到对胃口的韩片了,整体的文学气质真是必须赞
无论是从体量上还是内容上讲,大概都是韩国的霸王别姬吧。结构实在是太有意思了,如果完全正叙倒也能够,但就是缺了这种“揭示”的味道。谁能想到层层性非分特别壳被剥离之后,里面竟然是那么鲜活、那么纯洁、那么善良的一颗跳动的心脏!如果警察**把人变成魔,经济又把人变成鬼,那么什么能让人成为人呢
4.5。相比看《芳华》的我们,我觉得还是看《薄荷糖》的他们会更幸福一点。伤口谁都有,但有人在释放中留下伤痕,有人扭捏着整出了疤。(21.1.12追加:有关“人生就是一场巨大的后知后觉”。)
李沧东代表作。影片展现了一个纯真善良的文艺青年由于社会的戕害和性格弱点堕落至暴虐冷漠并走向毁灭的过程。横跨20年的纯倒叙片段,留白与呼应恰如其分,当时间和记忆如倒着行驶的火车从绝望回溯至希望,心酸也变成了痛彻心扉的泪水。薛景求的演技惊为天人,哀婉配乐和长镜头都做到了极致。(9.5/10)【2021.6.13.SIFF大光明 4K修复三刷】依然有不少新发现,动人性亦不曾减少。每句歌词亦都有所指涉,与人物经历及对命运的诘问相契合。各种细节上的呼应,实在精妙,包括手的意象。许多地方既有现实性,也都可以读解为象征或隐喻,贯穿始终每段形式各异的火车与薄荷糖无需赘言,骑自行车绕圈和受伤的腿脚都语重心长。除火车倒行的过渡段落外均无画外配乐。最后的定格+渐强的火车声,你甚至可以将全片读解为一种濒死体验或死前的脑内小剧场。
感觉如《诗》,李沧东的特质也很明显。 七个片段,男人的一生。我们是如何一点点丢掉善良和本真,如何一点点学着面对残忍和残忍。 那一刻,是长大。已经成人何其悲哀的现实。
幻肢:失去四肢的人所孕育发生的幻觉,就像失去的四肢依然附着在躯干上。——这便是李沧东的无情的地方,那些永久的残缺,是哪怕倒带放送都无法追回的。残忍的是时间,也是自我。
所有东雅人看完要哭泣的水平,国家的暴力碾压过小我私家,暴力创伤里夹缝糊口生涯的暴民,只拥有暴力的语言,毁了他人生的混蛋究竟是谁
一部属于社会雄性的电影:光州事件展示了政治驱策对天性与梦想的绞杀,误杀女孩意味着体系体例中不经意或不能不犯下的罪孽。我们在腹黑无际的名利场中口蜜腹剑割腥啖膻,为达目标不断扩张手段与代价的疆域。如果无力或无心于拷问与反思,美好的事物将被我们亲手戕害殆尽!此时此心,得见此片,此生幸甚!
当生命以一种倒退的体式格局向我们徐徐展示的时候,这种变迁的残忍,时间的残忍就显得更加凛冽,它清楚的暴露一个单纯善良对未来充满美好期待的少年是如何在时间的变迁下变成一个残忍的社会人,一个冷漠的男人,到最后终于成为一个绝望的要自杀的失败者。
退缩的每一步是一次新的自我厌恶,永远退缩,永远自我厌恶。|2021年最后一天资料馆重看,男主的怯懦,导致他终究是社会中被影响最深的那个。
初恋来访时夸起主人公“温柔的手”,让刚刚揍完犯人的手羞愧得无处安放,最终滑向了服务生的屁股。手——具现的良心——以最自强不息的体式格局痛陈:我已经变成了配不上你的人!不单单是一小我私家的毁灭,而且是一个曾经善良的人的毁灭,残酷的故事却讲得像诗。
李沧东,你是位真实的诗人
这个倒叙结构太赞了(尤其再加上这个倒开的火车)!一层一层深挖宛如彷佛心理分析,挖到最后竟然是光州事件!马上片子变五星啊。
#重看#我的人生是怎样一步一步毁灭的。倒叙式结构并不是全然刻意炫技,而是一种深挖的悬疑,一定会有深层的病因导致从根子里朽烂,于是在叙事闭合回环处看到政治气候与体系体例钳固是如何将一个曾充满理想和纯真的鲜活个体碾磨到腐烂破灭,「薄荷糖」见证了整小我私家生走向最黑深处;更是韩国二十年间的编年史,隐约可见某种暴戾自毁式的国民情绪,小我私家在时代车轮被碾成齑粉,光/州事件的延宕回声穿越了历史的迷障。哭惨的两幕:来到她的家乡,经历同一场雨,以她之名呼唤着身旁的陌生人,用破碎的悔意和怀念埋葬自己;青春作伴的野餐,他们满怀憧憬着仰望天空,“我不相信你能猜对我们的结局”——“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5.0 我覺得李滄東的幾部電影裡面這一部是最好的一開始我認為綠洲更棒 但實際上卻是這部最感動我 向後跑的人 向前進的火車 後退的時間 所有細節,將結局推向一個點。
《薄荷糖》在结构上的精巧与刻意同在,这种纯倒叙的手法入手下手很不太适应,但小单元的的叙事又井井有条。开场一声厮心裂肺的“我要回到过去”的迷茫,随着倒拍回到过去,那种厮心裂肺已经变成泪眼朦胧。
小我私家记忆与社会记忆很好的结合,时间难倒回啊。
曾看过《倒带人生》,惊艳于倒带回溯的结构,没想到李沧东才是前辈。追寻事故发生的根源,就像一个回环,讲了男主一生的故事。悲剧出发点是做了国家机器,丧失了人性,也丧失了爱的能力。悲剧本质还是男主的懦弱和善良,若是缺少一样,也不会被狗日的时代碾压得肝脑涂地。心间再无薄荷糖,空留一声呐喊。
真正令人战栗的是,我们鲜少直面创伤本身,可是时刻有一种巨大的在场,提醒我们身处在一个残局,宛如一片核污染的烟云之中:悲伤从那里渗出来,阴影像截瘫后的幻肢痛笼罩在生活上。它是什么?它好像不止是军队**,或者冷血的资本社会。这些兆因虽然必要,但作用在小我私家身上却未必充分。我认为那个残局来源于更私密也更普遍的源头:纯贞的不断失去,它一定会在个体史中发生,区别只是时间和体式格局。比起倒叙,我更愿意将这个结构看作俄罗斯套环,开头的男人已经失去了除了身体之外的一切。而故事的任务,就是带领我们回到那个最初的死亡。
“我特别很是喜欢的一个东西,是一小我私家十三四岁的夏天,在路上捡到一支真枪。因为无知,天不怕地不怕,他扣下扳机,没有人死,也没有人受伤。他认为自己开了空枪。后来他三十岁或者更老,走在路上听到暗地里有模模糊糊的风声。他停下来转过身去,子弹正中眉心。”
纳闷如是多人在那击节叫好,什么伟大的李沧东啊,什么揭露了社会现实啊~我只能说,影片入手下手1999年,金永浩是个asshole, 癫狂、神经质、令人厌恶,时光倒叙到三天前,1994,1987,1984,1980年……,他始终是个asshole! 粗鲁、野蛮、疯狂、残暴、凶悍、狰狞…… 影片塑造的金永浩赫然展现了韩国男人自大、自我、自私、自恋的令人恶心的一面!说什么光州事件,谈什么社会予他的打击和毁灭,毁灭他心中爽甜薄荷糖的,摧毁他人生的,更多的是他自己吧,因为他本就是个彻彻底底的asshole!
少年时因为不畏惧阳光的耀眼,会勇敢的直视太阳,纵使流下热泪。1979邂逅爱情,谈及理想,吃清凉的薄荷糖。1980服兵役,拿起枪不知去何方,分不清血和水,误杀和女友一样的学生,落下腿疾。1984 成为警察,政治审查,不愿但最终随波逐流,拥有洗不掉的味道,呐喊无信仰的彷徨。1987 警察中的野狼,镇压改宪异见的学生,国家机器中的自转齿轮,还有醉酒后的善良和浪漫。1994下海做生意,遇见未来欺骗自己的合作伙伴,一边痛打偷情的妻子,一边和秘书车震,除了钱容不下别人的信仰。1999金融风暴破产自杀,买不起一杯咖啡,想带人和自己一起走,遇见初恋记起薄荷糖。面向火车,终结一生,这是时代潮水中的遇难者。
人生困境讲出来当然还不够,要追根溯源,于是倒叙的力量就凸显出来了。
一部完全男性视角的电影:一切都是时代的错,社会的错,命运推着你一步步成为一小我私家渣全是别人的错,你是受害者,所以你要成为施暴者,别人伤害你,你就要去伤害女人把女人当泄愤工具,你出轨、家暴、揍人、踢狗……你还觉得自己特无辜巨委屈,曾经也是纯洁的文艺青年啊,变这么坏都是社会的错啊……呵呵,可拉倒吧,明明是你自己的问题,别扯什么光州事件,渣男就是渣男,烂人就是烂人,完全无法共情这个自私自大又残忍暴戾的巨婴男主!本片改名《渣男养成记》更合适。
多年以前看过,当时不了解很多事情,没太理解,觉得不过尔尔。如今再看,豁然开朗,叙事手段太高清楚明了,若无其事地把那段重要历史刻在人身上的印记描绘得如此之深。。把如此隐秘的信息,埋藏在气势派头多变,题材杂糅的叙事中,既有纯情的初恋故事,也有冷漠的夫妻生活,还有残酷的恶警故事,以及暴力的军队生活生计等等,一段段倒回去的记忆,一轮倒回去的列车,直到最后命中红心。bingo,原来这才是一切的真相。而红心和真相暗地里还加了一段,藏着一个本来无比纯情的少年,李沧东还真是残酷的。
叙事中规中矩,比较笨拙和做作,胜在历史创痛可以斗胆勇敢言说,糟糕的是剧中女性几乎都作为符号和塑造男主的工具出现,毫无性格,遑论完整的人物。有一点必须要指出,男性导演的这类叙事似乎存在某种公式一样的施展阐发手法,即男性个体被时代戕害,命运被政治风暴碾压之后,一切美好坚固的东西被彻底击碎,由此孕育发生的信仰崩塌和精神创伤则为后续一切堕落沉沦都披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正当性外衣,观众不经意间被此种强烈表达所捕获,对负伤的男性给予无限理解之同情,男性的个体责任从而得到豁免,连同走向毁灭之路也被赋予一种悲壮的宿命之美感。
1980年误杀女学生不具备说服力,这不是一部解构男人如何毁了自己一生的故事,而是关于人在某一刻突然发现自己的真实,在反反复复的否定真实和肯定真实中走向毁灭的故事。人是驯服的魔鬼,不是自以为是的天使,这是李沧东要表达的历史观。
1.男主像北野武电影主角,初恋像岩井俊二电影主角,这俩年轻人不要学;2.所有人演技都太差了;3.我建议发明个词叫“迪克主义”(Dickism),有些事想一想生殖器就懂了;4.“你有一双善良的双手”“今晚把我当您找的那位女子”这种迪克玩笑别开了吧;5.火车和铁轨自带诗意还被拍得这么尬我是头一次看到。
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是怎样倒下的?这种按果索因的欲望是"薄荷糖"逆时序叙事的根蒂根基。它无法解决描述人一生类型作品老大难的连贯性问题,同时整个drama结构又过于后倾而失衡,并且没能处置惩罚大好人物线与背景线的对位关系。但它提供了一种新颖的“看见未来”的deja vu,令人唏嘘。
意象过于刻意了…世纪之交之时倒车的人生轨道还不够么,非要整一个薄荷糖初恋,这一点题就让东亚男味浓度过高,齁住了。反正女性角色都是tokenism,是点缀,是(甚至不值得被书写的)牺牲品、还要被赋予纯洁的救赎意味
这种倒叙是“情绪场域”被慢慢释放的过程,符合记忆机制。但随着“情绪场”的稀释,事件的重量-力量感(时间压力)却愈来愈重(蝴蝶效应性),这种“潜在空间—记忆”维度的逐个结晶,无疑如串联的水晶,也是李沧东坚持至今的制胜法则
观影时没怎么带入主角,带入的是其中反复被侮辱和伤害的配角,很理解他们遭受的把玩簸弄。主角讲了一个完整的创伤故事,现实生活里,这种创伤是没那么戏剧性的,创伤总是有意识的、无处不在、零敲碎打地把人改变了。第一次标想看是2010年,如果当时看不会像目下当今这样难熬难过。
Copyright © 2025 大米影院【www.dami77.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