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 | 关系 | 关键事件 |
---|---|---|
张九声(张译 饰) | 刘闺女的对立同盟者 | 为看女儿影像穿越荒漠,与刘闺女争夺胶片产生羁绊,最终被崔干事逮捕,未能见到女儿最后一面。 |
刘闺女(刘浩存 饰) | 刘弟弟的守护者 | 为给弟弟做灯罩偷胶片,与张九声从对抗到和解,结尾获得张九声珍藏的胶片片段,完成救赎。 |
范电影(范伟 饰) | 电影放映权力掌控者 | 利用胶片事故要挟提升待遇,暗中帮助张九声放映影像,因事故责任被贬到农场劳动改造。 |
崔干事(余皑磊 饰) | 体制执行者 | 全程追捕劳改逃犯张九声,在二分厂礼堂实施抓捕时撕毁关键胶片证据。 |
杨河(李延 饰) | 张九声的旧识 | 在食堂向张九声透露其女儿意外去世的消息,成为推动主角执念的关键知情人。 |
刘弟弟(张邵勃 饰) | 悲剧承受者 | 因误食清洗液导致失明,姐姐偷胶片制作的灯罩成为其唯一心灵慰藉。 |
好评:胶片划痕与荒漠风沙形成视觉互文,张译在幕布光影中颤抖的凝视令人心碎,完美诠释特殊年代被时代洪流碾碎的个人执念。 | ||
差评:余皑磊饰演的崔干事全程扑克脸,单维度反派设定让体制压迫的表现流于表面,追捕动机缺乏更深层的时代注解。 | ||
彩蛋:张译为塑造劳改犯形象减重20斤,片中吞咽面条镜头里碗沿的豁口是真实道具磨损痕迹。 |
(含细节剧透)映后有观众问导演,为何张译不直接去找女儿,而是从胶片里找?张译笑着看着导演,导演犹豫的看着张译,我做为主持接了句映后我告诉你,然后每一场我都当作彩蛋告诉观众,甚至在这条短评里。是的,女儿其实死了,据说是为了争着当进步前辈。但创作者没法告诉你,只能观众从细节里去揣摩。“被迫”弱化这个设定后,整部电影的情感削弱了太多,观众甚至很难代入张译做为父亲对女儿的那种极端思念之情。电影的每个人的行为动机结合时代背景来看,都是让人唏嘘的。这也正是这部电影的可贵的地方。而做为感触感染到导演这份表达的观众,最好的体式格局,就是给予更多掌声。希望这个剧透,可以帮助你更好的理解全片的情感表达。
女主的选角差到匪夷所思的地步,每次感觉要被带入戏里,小女孩一说话,立刻被酸得牙倒了。戏外比戏里精彩得多
抓人那段,突然黑屏了,一入手下手我以为是故意的,后来放映员进来道歉,说放映事故了不好意思,正在调整。旁边阿姨说:我还以为崔干事进来了。
这根本就不是什么给电影的情书,整个电影没有人是爱电影的。范伟放电影,但在编剧写法上实际上是丑角。他不爱电影,他只是迷恋放电影给他带来的“虚假权力”,所以他会举bao张译,他又是受害者,所以会给张译胶片。张译这个角色全程“追电影”,但也只是因为里面有他死去的女儿,他是被劳改的知识分子,他一定是和《英雄儿女》的氛围完全背离的,他也不认同简报里所谓的争进步前辈。ge命群众呢?他们是爱电影吗?不是的,他们只是贫瘠,他们负责倒映那个十年导致的精神贫瘠和集体狂热(合唱赞歌)。所以整个电影里没有人爱电影,都是受害者。这不是什么狗屁情书,这是恐怖片。整部电影也被删成了牛车后面的胶卷,都是窟窿。
张九声打了一架,被判了八年(可能不止八年)。小张才14岁就争着抗粮袋,因为只有争着干活才能消除张九声对他的影响。讽刺的是,她没有获得应有的回报,反而香消玉殒。张九声不是不去看女儿,而是已经看不到女儿了,新闻简报是他看一眼女儿的唯一体式格局。这也是为何刘闺女说小张“怎么没被压死”时,张九声会有那么大的回响反映。更讽刺的是,小张死亡的剧情被删了。少了一段小张死亡的剧情,多了一段刘闺女梳妆打扮、穿新衣服的剧情,因为……电影之内,电影因为技术问题放不了了。电影之外,电影没有技术问题,但还是放不了了。虽然最后还是放了,但也不是原来的样子了。戏里戏外的巧合,让影片的讽刺力度成倍增加。
是好看的,但不知为什么我找不到合理的情感附着点。当深刻被不达时宜的幽默给消解,当控诉被一腔热血的情怀所遮蔽,当时代退到银幕暗地里只留下一道道清晰的划痕,当记忆被风沙掩埋只剩下模糊不清的轮廓。到最后,看到的只有三个处境相似但又各有不同的个体,在一个满目疮痍的年代,拧巴地彼此伤害又互相取暖和,而头顶上方悬着的那颗红日,晒得人睁不开眼,也没有人敢抬头看。一秒钟能记录什么?电影又能承载什么?虽有遗憾却也无意苛责,结果现实内外,这部片子都做出了最好的注解。
大家想不想看电影!狗日的我能看一夜!悲歌不准须欢唱,垂泪。
把电影还给电影
拍得哪儿是电影啊,是那个年代被埋没的人。
这个故事具备成为好电影的可能性,这种小格局的故事也特别很是符合当下艺术电影的主流,编剧技巧在一些重头戏上还是有过重的痕迹,像张译放着两步路不自己送胶片盒,偏要把盒子交给小女孩那种设计,编剧在技巧、人设和剧作节奏上的考量是没有问题的,但片中类似于这种技巧的设计感太强,还是会片子稍微匠气了点,故事感多了点。这种脱胎于《陆犯焉识》的故事,应该是张艺谋自己发自内心想要拍的东西,可惜在审查面前,男主角的人物背景被彻底架空,剩下的也只有时代符号和电影情怀了,初心在哪里,力度却全没了,这是属于我们当下这个时代的悲剧。这不是导演的问题,这都是小我私家无所控制的了,太可惜了。
《一秒钟》面子上讲的是对胶片电影往事的缅怀,但骨子里却是更直击观众内心的时代悲剧与情感表达——张译饰演的张九声与刘闺女两个陌生人因一盘胶片引发各种误会再到最后和解。故事里有太多让人五味杂陈的情节:张九声对见女儿的渴求,虽电影里没表明,但可猜测:他女儿早已去世,所以为了女儿《新闻简报》里出现的那一秒钟镜头他泪如泉涌,重复观看乐此不疲,甚至为那截被人丢弃的胶片歇斯底里;范伟饰演的范电影这一角色更复杂多面,一方面为保住自己工作举报张九声,同时也冒很大风险将张九声女儿那段胶片偷偷剪下给张九声.....电影在演员精湛演技下更触动人心,这就是大导演的功底,返璞归真,化繁为简。时代的浪潮下,你我无非只是一根野草,一粒沙子,被时代裹挟,被风沙掩埋!
很遗憾地说,张艺谋已经丢掉了重现一段历史的能力,以往对时代标志性气质的提炼,被道具与布景的勉力贴合所取代。当镜头扫过表情松散的群众,如同在紧绷的小品式桥段中插入了无关紧要的缓释剂,而这本应成为影片最刻骨的内核。演员表演的精准反倒让他们失了魂,对时代的回眸仅仅在他们于荒漠上奔跑的那一刻透出端倪,而这恰是他们对身体失去控制的一瞬。当然,这也是张艺谋早已熟稔于心的技能。
理解在当下拍一部这样的电影有多难,也见证了莫明其妙的压力和变故,但即便怀着某种电影外的尊重和期待去看,即便自己脑补没有删除女儿的死,即便真的结束在黑屏的那一瞬,这电影也没有那种真正击中人心的力量。导演想用“小”切口回响反映大灾难的做法没有成功,张九声奔逃出来看一眼女儿生前影像的执着,留下的是演技而没有共情,刘闺女想要夺胶片的动机和张九声看电影的动机,没有彼此作用着让情绪上升,而是一直彼此消解的。那个孩子的眼神和动作都难以令人信服,她不属于那个时代,她眼神里没有内化的恐惧和混沌。张艺谋把小我私家对电影、胶片和特殊年代灾难史的记忆混在一起,该拷问的和该抒情的彼此拽了对方的后腿。
张译我太可了,范伟有点浪费,刘闺女有点演,刘弟弟像一个有哮喘的富贵小公子……
“一秒钟太短,不够。”但历史啊,连一秒钟都不会留给普通人。
导演对“胶片时代”一去不返的致敬,也是对“看电影”这件事细致入微的回忆与热爱。范电影,名字就是最直接的情怀。那个年代,多少人想当放映员,看电影就跟过年一样。电影放映员001号搪瓷杯,至高身份的象征。这是一部“电影放映员技术普及片”:范伟清洗胶卷的仪式感蔚为大观。“这上面都是各行各业的先锦人物,他们脸上不克不及出现你肮脏的手印”;这也是一部“聚集看电影回忆篇”,台下台上窗台都是观众、放映时跟着合唱、映后搬凳子散场…勾起无数情怀;更是一部“当代文明观影指南”:开场后万籁俱寂,自觉不受任何旁物分心。回想当今,我们经历着的指尖放映、独自观影、干扰观影…无限唏嘘。
就看这个创作态度、创作能量和在创作上的生命力,再看这个对艺术、对历史、对个体生命审慎尊重的态度,我们谋就比那个做作的陈凯歌强了不止一星半点。
“你是个坏分子,我要让保卫科的人来抓你!”很重的历史中很轻的一瞥,却无法真的轻松。每一个人揭开后都是一身伤疤,然而还要笑着去回想面对,能不拧巴吗?就像结尾多余的那场戏。国师走心的一部,能在目前拍出并上映就算奇迹一种。另,浩存妹妹天籁之音,眼睛里有星星。
一秒钟,即永恒,亦是擦洗不去的痕。从柏林退赛到最终上映,两年间的千审万查,导致人物动机被埋,宣传口径改成了对胶片的情怀与爱——然而所有人物都不爱电影,也不可能爱电影。当新闻简报的胶片,被当做木乃伊圣体般运送,又被清洗擦拭晾干,如同今日的电影修复,死去的人,又在电影院活了过来。当张九声和刘闺女被五花大绑成Kappa状,保卫科的壮丁们还对着银幕滚热泪,如果你无法从这一幕解读出痛彻心扉的时代惨痛,那么,《一秒钟》就会被误解为装腔作势还表错情。
挺酷的(但要命两年后我怎么看出cp感了
女儿在粮店外意外身亡,那是他这辈子唯一的最后的机会去看亡女的一秒钟录像。伤痕文学阻碍不了大国崛起,但是院线电影式微阻碍文化意识形态输出有可能。折腾了一年差不多了,该复苏的让它复苏吧。反正它的一秒钟也是你给的。
给公映版7分,给未遭审查删改的原版8分,给没有自我审查的不存在版9分。有公映版漂亮的骨架搭在那里,可以想象如果创作完全是自由的,那副骨架能丰满成多么有血有肉有骨有皮的样子!虽然张艺谋一入手下手就说了“政治和苦难是既远又淡的背景”,但“非不为也是不克不及也”与“非不克不及也是不为也”是两回事,这样一个小格局的故事,如果失去了大时代的背景,它就什么都不是,因为它的矛盾冲突和人物弧度只会发生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即便导演真的只专注于这个小故事,大背景也应该如实地躺在那里,而不是被疏远和淡化。然而,即便经过了疏远和淡化处置惩罚,大背景已然如出厂自来水般无毒无害,却还要被进一步删改,伤筋动骨,丧尽天良。贾樟柯说得好:“电影事业,不克不及这么搞。”大环境如此恶劣,每个还怀揣梦想坚持为文化事业做贡献的中国人都是可敬的。【广百】
《归来》只取最后结尾处拍,因为原著《陆犯焉识》之前涉及到的史实不好拍,《一秒钟》也是,张译逃出去的那个监狱只敢提一嘴,也不敢深究。发生在不久之前的历史,全是禁忌,只能绕着弯儿作为背景。知道这个背景之后,再代入电影中去,就知道张译为想看那一秒,可以顷刻间变得如此凶狠,也因为不克不及珍藏那一截女儿的胶片,如此心痛。电影一切看起来朴质简单,沙漠之中两个小小的心愿,女孩的历史不克不及深究,张译角色的历史也不克不及深究。一深究,就是历史真相的残酷,就是技术缘故原由必须修改。可说与不可说,电影内与外,都还在继续发生。
在网上欢喜首映APP上看了这部电影的高像素版播映。不论主观和客观因素造成片子多少“硬伤与瑕疵”,主创对那段历史题材的开掘与付出,都是值得尊敬与赞扬的!
即使是审查下的残片+补拍,仿照照旧在能言的地方做出有效表达,在不克不及言的地方做出“无言之言”。在颂歌中流泪,在风沙里被掩埋,简单、纯良而又承载厚重。具有喜剧色彩的段落也因此有了一股“苦中作乐”的劲。张译几次情感爆发的表演仿佛能将人吸入他的体内;他和刘浩存多场沙漠奔跑的戏,里头也仿佛有种穿透情感、穿越历史的身体感。
米袋是女儿的清洗液,只有争才能洗掉污点。胶片是时代的记忆符,只有看才能留下印记。清洗液抹掉一代人的智力,我只能捏住一截胶片管它叫女儿。他们用床单抬起影像的棺柩,用扇子拂去时代的尘土,欢呼着电影可以放了,坐在台下参与我女儿一秒钟的葬礼。历史里每一个渺小的人,都在电影里获得放大的时刻。
关于放映电影的电影,吹布掸子土想起曾经的电影院回忆。小戏大拍,所有的故事都是围绕着电影胶片而起,人物感情淳朴且真挚,所以很可以或许触动人心。戏眼是《英雄儿女》,截取的几段都是极具代表的片段,父女情的主题也和故事互文,尤其片中观众随着电影合唱歌曲,片外的我也能默默在心里合唱。戏核是22号新闻短片,也影响着结尾的至少三种可能性。如果刘闺女拿到胶片就很圆满,没拿到胶片却假装包起来挥手尚可抚慰伤痛;而多出两年后再寻却是空空,就不那么自然了,总之是增加了复杂度。
在那个年代,电影不是消费品,而是奢侈品。人人“各怀鬼胎”:为见死去女儿一面的张九声,为给弟弟做彩灯的刘闺女,手握放映特权的范电影,苦等电影的劳苦大众……在一盘胶片的失与得之间展开命运的角逐。对胶片电影的热爱看起来更像一个幌子,为了呈现特定时代背景下不同人物的遭遇和困境。老谋子返璞归真,放弃了炫目的形式,华而不实地讲了一个好故事,或许是近来最让我沉浸于故事中的一部电影了。
上次这个水准,可能还要追溯到《归来》之前(甚至更久远),所以真可以说是小我私家在院线看过的最好的张艺谋,如果当年真的在柏林展映,会和《地久天长》和《少年的你》一道,形成一个特别很是有趣的政治序列。删减是个问题,也不太是个问题,结果已经看过太多闪烁其词,而影片对人物的叙说本身也很克制。新加的“新闻简报”结尾和“正片”明显区隔开来,未尝不让《一秒钟》成为一部并不是刻意为之的、充满讽刺意味的元电影,而当然这回值得被反复观看的依旧是正片,是电影,而不是那段宣传工具。
片子没思想、故事说不通、人物演不出、哎,视听语言很平庸。国师的准确定位是一位极优秀的摄影师,胶片风中沙的美具有时空的艺术穿透力,但是电影没有,最拉垮的仍然是故事与表演层面,故事无深度少意见意义依靠牺牲故事逻辑的煽情走戏,人物演不出应有的时代感与贴合现实的人性纹理(导演占多半责任),只有范伟出现的段落才让人看得过瘾。说特烂又真犯不上,七十年代的物理空间与时代氛围的回复复兴特别很是棒,画面称得上心旷神怡。单从艺术的角度来讲片子是极度缺乏生命力的,只有在那两个羊角辫花棉袄的美丽刘闺女出现时,才能真正让大家感触感染到张艺谋的内心,那是带着绝绝对对地,真情实意的。
电影就像那盒被拖了几里地的胶片一样,模糊了背景,特别是模糊了女儿的下落这个因素,让男主的行为变得动机不足,情感冲击也就没那么强。以及,女主的声音不适合这部电影。
1.尽管注定是一部空白甚多的电影,但其中蕴含的情感却绝不苍白。这也是张艺谋新千年来最质朴纯澈的作品,配乐精简,情感在静默时刻涌动,色彩与故事也都极简,但却藏不住历史深处的酷烈创痛与千丝万缕、悲喜交集的个体遭际。2.保卫队长被放映机灯光照亮的那一刻,多种权力在此交叠:强力执行的权力,掌管放映的权力(一如范电影的发号施令),以及电影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权力。吊诡的是,电影的某种“真身”似乎始终缺席,本片中的电影,化为了手影游戏、剧场与集体狂欢,抑或音乐(“《英雄儿女》的歌真好听”)、恋物对象(胶片),甚或仅是两帧照片,不过,电影作为综合艺术的特质也由此彰显出来。3.张译和范伟人戏合一,无可挑剔。4.国师对残损的父子/父女关系母题和奔跑动作的钟情自始自终。5.我相信,曾有的伤痕终究会浮出黄沙。(8.8/10)
一秒钟,只需做一个“改动”,就是这是女儿自杀前最后的影像。所有的情节动力和人物关系张力就饱满多得多。不过目前的故事已经能指向一生不过刹那,进退只在须臾,一秒钟的代价有多昂贵。聚焦在胶片上,是个很形式很讨巧也很珍贵的角度。一秒很短,人生很长。
7分,一片荒漠与被埋了的胶片。
早场电影的第一张电影票是我买的。全场也只有我一小我私家看。我挑了个好时间,因为可以在电影院噙着一汪眼泪到最后毫无所惧的哭。这部电影太苦涩,也太真太美。“一秒钟太短”,人生也不过须臾。两手空空,捏起来什么都抓不住,放开手就是世界。
大时代中的小情景,叙事结构精巧但信息量较少。放在电影资料馆做世界首映,实在是太合适不过了。观影过程当中几次流下眼泪,感触感染到了作为电影工作者肩负的神圣使命。我们今天的所作所为,时间都会给予公正的审判,一定要努力呀。11.26艺术影院
与布满划痕的胶片一样,这电影本身也是残缺影像。总是需要去指认那些“不属于电影”的部分,之前是片尾字幕、“XX年后”、补拍的彩蛋,目下当今是黑屏之后,那过于明亮的天和衣服。但这并非一部关于电影、影迷的电影,也不是情书遗书,而是“时代的一粒沙,落在小我私家身上,就是一座山”。
被胶片定格的父女情,那1秒钟的执念可以无限循环下去。结尾怎么看都像是补拍的,那么多不该发生的离合悲欢,几亿人的命运被粗暴改写了,有反思过吗?
是《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中迷影情结的延续,老谋子用返璞归真的故事道出对胶片和电影的纯真挚爱。本无意再去控诉时代的疤痕,无奈戏里戏外都在遭受委屈和遗憾。历史可能会被黄沙掩埋,一秒钟很短,伤痛却可以很长。
荒芜、暴力、恐吓、告密……当然还有那仅剩的温情。残酷的沙漠覆盖了那两格承载所有记忆与情感的胶片。这不是写给电影的情书,是遗书。张艺谋二十年来最好的作品。
Copyright © 2025 大米影院【www.dami77.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