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战争片都一样,就是有真实残忍的结局。片子中时不时的幽默和最后三名士兵的死亡构成了一部另类的好片。在这部片子里我又看到了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丑恶,和卢旺达饭店里同样的丑恶,政治是最为主要的,平民的生命毫无价值,这个无政府主义的世界,这个主权高于人权的世界,政治是必要作秀的谎言。无论什么时候想起都会觉得很操蛋,想一想这次联合国驻黎巴嫩的观察站被炸的事情吧,又有什么丑恶的内幕在里面。
虽然是用正剧的形式讲的故事,却有些喜剧,黑色的,味道,极具讽刺性。一大堆人忙活了大半天,三小我私家还是都得死,留在战壕中悄然默默等待黑夜等待死亡到来的战士是某种结束。2001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剧本奖。2002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200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为何?因为我有枪而你没有”“顺便说一句,是谁先发动战争的”“目下当今全球都在看着我,我真想大便”“你会说法语吗?……你会说英语吗?”“悲观的人认为事情没有比这更糟糕的,而乐观的人认为这确实很糟糕”“据说一名拆弹专家一生只能犯一次错。“”不,两次,第一次是选择这个职业”
最可贵的还不是讽刺的深刻,而是导演一个都不放过的态度。
真不错!一入手下手看两小我私家互相“枪杆子里出政权”的互斗,还在发笑,没想到真正讽刺得厉害的是联合国维和部队和战地媒体啊。。。(德国人的准时梗,喷了)虽然故事格局很简单,但以小见大地把战争对各种人(普通人、政府、联合国等等)真实的意义都说得透彻
2002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小格局中的大视野。本片和14年外语片提名《金橘》有许多互文的地方,讲述三不管地带中两个偶遇后被迫和平共处的敌对士兵及第三人之间的故事。纪实般冷峻镜头,配乐缺失,只在首尾出现悲凉的女声清唱,结尾极具讽刺性。战争的荒诞,媒体的无良,政客的冷漠,中立的无用。(8.8/10)
8,战争讽刺悲喜剧的佳作,几乎跟战争有关的所有人,包括联合国军还有新闻记者都受到影片创作者无情的奚落,结尾那个阿族士兵躺在地雷上等待死亡的画面绝对能震撼到看过电影的每个人,战争到底带来了什么?我们一生都不会懂的
这种大的战争背景下,囚于一方空间,靠寥寥几小我私家来撑起的剧情,想到了阿布哈兹下的《金橘》和二战下的《平安夜》。讽刺意味无需赘述,对南斯拉夫这片土壤的情愫从大使馆入手下手,到铁托,再到老库的一系列作品。于是又问自己一遍悖论:如果一入手下手在巴尔干半岛上就没有这个国家,是否是就没有那么多悲剧了
反战片 所谓的维和部队只是协调政治和媒体关系的润滑剂 自称顾全大局的上级总是漠视包括真的想在罪恶战争中干点有意义事情的下级在内所有的善恶美丑 爱护保重每一条生命也只是堂而皇之讨好外界的虚假谎言 利益以外的完整绝对否决 妈的。是谁挑起的战争?拿枪的威胁着赤手空拳的去承认 真他妈有意思。
胜者即正义,枪口对准的便是罪恶。黑色幽默的嘲笑,愚蠢战争的嘲笑。前半段是战争双方,后半段是国际组织的虚伪与国际媒体的呱躁。
战争状态时,和安然平静中立只是打酱油而已。
和《美好的一天》差不多故事,从细节小故事出发,讲述一个大的环境,也包含在让人啼笑皆非的黑色幽默与掩耳盗铃的谎言,结尾太震撼了,有什么比躺在地雷上等死更让人觉得可悲与凄凉的的呢。
弄虚作假,这实际上是部不错的电影。但让我无法容忍的是,它没有天经地义地做得更好。
南斯拉夫内战期间的种族悲剧。影片并无停留在简单的批判上,更多的是突出一种无力感,在抢救地雷受害者时,英国女记者、法国军士、拆弹专家都曾试图用自己的体式格局解决问题,但他们的努力都显得很苍白。凯特琳·卡特利吉可谓女记者专业户,在另一种反映种族冲突的影片《暴雨将至》也有她的出演。
1.电影不仅可以用来娱乐,也能拓展见识、学习知识。若不是《无主之地》,对历史兴趣度有限的我都不会晓得「波黑战争」的存在:波黑战争是发生在1992年4月~1995年12月,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三个主要民族围绕波黑前途和领土划分等问题而进行的战争。战争共分为三个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爆发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战争。2.波塞两士兵在战壕里为谁先发动战争而争论的段落和我预想的千篇一律,谁拿枪谁掌握了控制权,战争就由对方“发动”。3.面对屠杀你无法中立,中立永远帮不了战争中的任何一方,拒绝中立。4.-他们说炸弹专家只能犯一次错误。-是两次错误。-怎么说。-第一次是他选择这份工作的时候。5.老兵钱包里竟然掏出一张裸体肌肉男的照片,真是始料未及的“同性”元素?……
联合国维和部队不仅滥杀无辜还欺骗百姓,军人赤胆忠心、为国效力到头来只不过是一枚棋子,太令人心寒。
人物太脸谱化,剧作也过分戏剧化,结果有一个太过明确的政治图解在前。比较有趣的是媒体介入之后的事态变化。法国中士真是可爱(为数不多的正面形象,是因为法国给钱么呵呵)。
困在无主之地上的三小我私家,他们的名字叫波斯尼亚、塞尔维亚、南斯拉夫。而其他人的名字则分别是维和部队、各国首脑和新闻媒体。他们都只是简单的标志,其上的标签分别是热心无奈、老奸巨滑和不明真相,每一个标志都必须足够简单单方面,才可以或许衬托出三个主角之间的场合排场,如此立体、复杂而无解。
本片获200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等二十余项褒奖
抽离于现实之外的“舞台剧”气势派头,very well-done though.
对于维护部队、新闻媒介及其身后的欧美大国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
有时真觉得两个国家开战就像两个小孩打架,又好气又好笑。片子没玩煽情也没玩常规反战套路,却一门心思讽刺了很多多少人。最无奈的,都那么多年过去了,前南斯拉夫那些国家也没变的更好,世界也依旧摧残浪费蹂躏的不成样子。
真实的「悲剧美学」是审丑的,「维和」或者「独立新闻查询拜访」都不过是一种自我标榜和意淫的产物,在真实的战争与死亡悲剧面前尽善尽美,最后置之不理濒死的受难者才是普罗大众。
9 有点才华。故事不错,可惜几处伏笔略生硬,波族士兵的爆脾气也莫明其妙,人物小传有缺陷,许是导演是波族的缘故,觉得波族人有诉求是天经地义;拍成讽刺喜剧的设想也好,但导演掌控力不够。
war=we are right,最后一个镜头和片尾曲+1星。希望随落日西沉,上帝视角下满满的荒谬。
又名: 三不管地带 / 无人地带 / 无主之地 / 无人之地 / 无主地导演: Danis Tanovic主演: 布兰科-德加力奇(Branko Djuric) / 雷尼-彼得拉亚奇(Rene Bitorajac) / 菲利普-索瓦戈维奇(Filip Sovagovic)上映年度: 2001语言: 英语 / 法语 / 克罗地亚语 / 德语官方网站: unitedartists/nomanslandimdb链接: tt0283509制片国家/地区: 比利时
没想到一部战争片让我一直笑,结果最后还是悲剧收场,迁移转变的好突然。波族一队士兵在雾中闯入两军前线之间的空地,赛军开炮,只有基掉入战壕躲过一劫。波族两个士兵查看情况,老兵把跳雷放在尸体下设置陷阱,基趁机开枪,打死老兵重伤新兵诺。基逼迫诺挥舞白衣求助,没想到赛军又开炮了。跳雷上的尸体拉居然还活着,三人之间从一触即发逐渐可以和平相处,两人一起挥舞白衣求助。两军都不敢上前,只能联系维和部队。维和部队的领导不想介入军事,但是热心的特来到现场并答应带走基和诺,但是对拉力所不及,基想留下陪拉,并打伤诺逼迫他也留下。记者简监听了维和部队的德律风,利用国际舆论向维和部队施压。所有人都来了,记者问题尖锐,基和诺拔枪相向玉石俱焚,领导用尸体欺骗记者已经拆弹成功,记者也生吞活剥,热心的特也力所不及,只剩下拉继续等死。
官僚主义,人性丑恶,媒体力量,原罪…在生命面前都是那么苍白无力,即使怒形于色也只有任由生命如夕阳逝去……我们只能对着那些撕碎生命的利欲魔爪唏嘘
幸亏只是一个寓言不想再看第二遍
9分,这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但是知名度似乎不高,大家都知道《美丽心灵》《黑鹰坠落》《指环王》《怪兽电力公司》,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部。士兵在战争中就是炮灰,是可以随时被放弃的棋子,所以不要歌颂牺牲。
无论从何种角度描写战争,都很无奈。即使是笑着,其暗地里也隐藏深深的悲哀。战争画面可以很艺术,但是战争,永远不受欢迎。看完后,笑过,沉思过,悲伤过,然后庆幸自己拥有的和安然平静宁静。
看的版本后半部分压根就没中文字幕只剩下英文字幕,擦啊。。不过还是能看懂的。剧本还不错,拍的就挺一样平常。要说意味,除了讽刺联合国办事效率和记者本性之外好像也没有其他的了。这样看问题是否是有些太单方面了?导演身为一个波黑人有反咬一口的嫌疑。。。
- 他们说拆弹专家只能犯一次错误。 - 是两次错误。- 怎么讲? - 第一次是他选择这份工作的时候。
不愧是2002年奥斯卡+金球奖最佳外语片。人总是善恶莫辨的,特别是当人性埋在屁股下的时候。五颗星也太少了
看这部电影需要足够的耐心,我承认前半部让我困意频频,但随着下半部的入手下手,各种矛盾接连发展,终于到了高潮部分,让人为之一振。无主之地,无人生还。
If we don't end war, war will end us. ---H. G. Wells
【B-】低于期望,觉得施展阐发的有点太简单了。
UN的办事态度怎么会如此啊,留一小我私家在那里等死,或者生不如死。两边谁对谁错,who‘knows?
正剧,舞台剧,荒诞剧,黑色喜剧,政治局。绝妙的政治嘲讽与结尾的拔高。好剧本,几乎是对所有参与方——包括联合国维和部队、波黑、塞尔维亚、战地记者、以及战争本身,全方位无一遗漏的嘲讽。No Man's Land,And Then,There Were None.
9分。21年二刷,真是一则太精彩的政治寓言。揭露了战争的本质,联合国的无用和记者的虚伪。如果有上帝,他一定在偷笑。
Copyright © 2025 大米影院【www.dami77.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