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 | 关系 | 关键事件 |
---|---|---|
Dr. Randall Mindy(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饰) | Kate Dibiasky的科研搭档 | 发现彗星撞地球后极力游说政府未果,最终在媒体狂欢中与家人相拥等待末日降临。 |
Kate Dibiasky(詹妮弗·劳伦斯 饰) | 天文系研究生 | 首个发现灭绝级彗星却被污名化为疯子,坚持真相揭露至生命最后一刻,陨石撞击时仍在直播呐喊。 |
President Janie Orlean(梅丽尔·斯特里普 饰) | 美国现任总统 | 为中期选举隐瞒危机真相,搭乘逃生飞船失败后与情夫在爆炸中湮灭。 |
Peter Isherwell(马克·里朗斯 饰) | 科技寡头 | 提出荒诞的彗星采矿计划导致拦截失败,末日时仍在地下掩体操控剩余资源。 |
Jason Orlean(乔纳·希尔 饰) | 总统之子兼幕僚长 | 编造"不要抬头"舆论转移焦点,逃亡时被暴民困在装甲车内窒息而亡。 |
Quentin(提莫西·查拉梅 饰) | Kate的超市偶遇男友 | 提供民间避难所支持Kate,陨石坠落前夜与Kate诀别回归家庭。 |
好评:尖锐讽刺媒体操弄与政治短视,末日直播节目里明星合唱救世圣歌堪称魔幻现实主义的封神镜头 | ||
差评:科技公司CEO的机器人宠物狗在核爆冲击波中毛发无损——这比彗星轨迹还违背物理定律 | ||
彩蛋:总统办公室背景电视循环播放的真实福克斯新闻片段,主持人发型与现实中完全一致 |
结局必须要多给一星 耗了将近两个半小时终于等到了群灭 Christmas is saved after all 谢谢亚当·麦凯 把SNL大电影拍得挺好的 下次别再拍了
Adam McKay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拍了一部比《副总统》更烂、真正糊穿地心的项目。是的,它只能称为项目(或者SNL三流段子合集),因为如果把它叫作“电影”那就是对这种媒介的侮辱。唯一的贡献大概就是告诉我们Mark Rylance多是最适合扮演拜登的人选
政客喷了,政客暗地里的资本也喷了,娱乐至死也喷了,该喷的都喷了,但就是不得劲,感觉费了很大的力气,拍了一个政治正确样板戏模板。
3.5 一些自以为是的讽刺幽默,搞了半天也没讲出什么新鲜玩意,权当看看这个豪华阵容。前夫真的完全就是胖头鱼本鱼。
这就是过去两年,人类对待这次危机的态度,众生相,政客贪恋权利,媒体贪恋流量,资本依旧逐利,学者无力,民众不知道信谁。反智,嘲讽,发泄,祈祷,人类渺小,面对自然和宇宙,我们什么都不是
奈飞投资的美国科幻喜剧贺岁大片,网络时代的奇特产物!以地球即将被彗星撞击所毁灭为题展开故事,完全是对当今世界金融家控制政治、信息舆论完全娱乐化的真实面貌进行讽刺与嘲讽。编导处置惩罚的体式格局还是出了些问题,观影中让你总是笑不起来,也紧张不起来;无法与片中人物共鸣,只是看到最后的结局时才有所感悟。网友中有人说:“普通喜剧是一幅画,一切都已呈目下当今画中。高级喜剧是哈哈镜,你看到什么取决于你和哈哈镜的互动。”看看一些网友的解读,可以看出这部聚集众多大明星的好莱坞大片,还是言之无物的,可惜我得到的不多。最后的片尾字幕超长,竟然有世界各种语言(包括中文)的配音职员表,看来奈飞妄图覆盖全球的野心是明摆着的啊!
其实挺有趣的,不过一旦发现它其实就是把过去两年发生的事总结了一下也没那么笑得出来。用梅丽尔·斯特里普来演特朗普一定是故意的。不太喜欢之处是:这部电影和它所讽刺的那帮人,以及和目下当今写下这评论的我一样充满了傲慢。
电影差评比较多的缘故原由有两个,一是它讽刺了太多人太多东西,二是它打着喜剧的幌子,演员也在卖力地夸张的表演,但是出来的效果却其实不好笑。好笑的部分都在预告片里了。一部喜剧但是不好笑,必然会惹怒观众。但是,这部电影最难得之处是主创真的很悲观很愤怒,只是无解,能发现问题,但是没有办法,特别很是无奈
经过了 2021 年后,电影中描写的世界末日都是可以忍受的了……
还挺喜欢的。讽刺得火力全开,每一记都是直给球。低级黑没问题啊,关键有黑的自由,何乐而不黑?地球另一侧的素材,扫一扫够黑10小时的,试问谁敢呢?评论区说什么“后疫情时代”,这才哪跟哪,还远着呢,明年也不一定能“后”。经历了两年新冠肆虐,我唯一不怀疑的是:再来一场全球危机,人类照样还是这副无药可救的德性。彗星洗劫后的太空,犹如一场欢乐嘉年华,人类文明的团灭,只是洪荒宇宙放的一个屁。最感动的时刻,居然是“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户仰头看”那一幕。另:全台班卡司能不克不及搽点润手霜啊?一个个的,瞧那手干巴的。马克.里朗斯的假牙一说话都快掉出来了。
众星云集,小李子、大表姐、梅姨担任主演。三星半,可以找来看看。但是我实在是没兴趣写观后感,这部从头吐槽到尾的影片的主题是“这一届地球人不行”,嘲讽了全球。但是又很巧妙或者鸡贼地把握了一个度,就是让所有人看完都觉得是讽刺了除了自己之外的所有人。因此也有网友评价说,这部电影讽刺了讽刺。我对这部影片评价不高,倒不是好不好的问题,比如说开头字幕的颜色和字体我就认为很好,重点是我不喜欢这种气势派头。我认为真实的讽刺不是这样撒胡椒面,而是应该给观众带来一种狂喜。《黑镜》同样是讽刺,但我就特别很是喜欢,因为当我看到开头他们牵着一头猪出来时,我感到了狂喜降临,以及在这种狂喜之上的浓烈讽刺意味。
主要给卡司和特效…另外别觉得这电影讽刺得多高明,看出来了就多厉害多牛逼似的,真不必✤
群星不敌彗星,梅姨还用裸替。
失望。为小李子的奥斯卡级表演感到不值。电影浪费了一打的明星卡斯,浪费了很有现实意义的故事立意。剧本太粗糙,远不如川普和新冠的新闻精彩。虽然说是喜剧,人物呈现过于脸谱化,而描述严肃的社会现象时也浮于表面,显得小打小闹,扁平无力。全片基调变换玩得飞起,跳崖式剪辑多到让人火大,结尾地球要完蛋时,前一秒的喜剧感瞬间依然如故,让人兴致全无,嘴角抽搐。
一小我私家对这部片子的喜爱程度和她对生活的绝望程度是成正比的。
如此星光闪耀的全明星阵容,就预感着不好看,确实不是我的菜,就是个加长版的SNL,美国人自黑起来绝对第一,这种片子Netflix上看看就好了。想要隐射的讽刺的东西,只要你近几年在美国生活都能看出来。结束以后出字幕不要急着走,彩蛋是全片最精华,我笑吐了!
不是隐喻,已是声嘶力竭的明喻了。用力过猛,没有举重若轻的感觉,好的黑色喜剧不是这样。真的从头至尾,一丁点都笑不出来。
3...3.725……你说它差劲吧,它娱乐性还是不错的,何况还有这么变态的卡司,你想一想啊,钱都花这上边儿了,这成片道路上要deal with的利益网络不知道得有多庞杂,最后能做出这两个多小时还能看的东西,没功劳也有苦劳不是?但你说它有多好吧,这个剧本就像一本厚厚的计划类手帐,每一页都画上了特别精美诱人的标题,但是内容部分啥也没写……idk 多是因为考后余生的幸福滤镜,我就跟个昏君一样,大手一挥,决定无视我过去定下的种种原则(“某些狗屎不配被称为电影!!” 义愤填膺状)而饶过一个impotent kissass…… / 阿甘虾、萨满与演唱会 / why we suppose to listen to u. why people suppose to listen to people.
这部电影让我特别很是焦虑,因为世界远比电影里面还要愚蠢,还要疯狂和荒诞乖张,看完电影打开抖音,一条条刷,新闻:,特兰普表明自己已接种疫苗引来台下一片嘘声,与此同时美国新冠死亡人数以达83万,去年此刻特朗普曾传播鼓吹喝消毒水可治疗新冠,台湾两议员为是不是邀请罗志祥复出演出晚会扬声恶骂争吵,某男子为女主播刷礼物刷爆银行卡跳桥自杀,网友为豆瓣高分电影雄狮少年眯眯眼是不是我辱华我自己辱华而吵的不亦乐乎,与此同时新闻印度疫情死亡人数可能被严重瞒报死亡人数可能高达600万,刷下一条:揭秘零下70度的北极因纽特人如何排泄。人类的悲欢其实不相通,是早就如此还是互联网时代入手下手世界变得斑驳陆离
奇爱博士之后最好看的政治讽刺喜剧。肾上腺激素飚增。一步之遥都没这来劲。原来是个爽片。好莱坞二十年一遇的卡司还是电影的小亮点。如果熟悉政治的话,里面的梗是一个连一个,兔主席发来"贺电"桥段差点笑喷。大些政治喜剧实景秀感觉。民主党把持的好莱坞也入手下手刀刃向内,开足马力狂嘲女总统和口齿不清的老人家。比起电影"不可抗拒"更加"普适"。票房应该不差,而且目测是2022年奥斯卡热门。马克里朗斯可以提最佳男配。麦凯讽刺嘲笑能力从大空头到副总统再到这部,宛如彷佛一路开挂,马力全开。而且群像戏的调度一直是他强项。穿插的泰伦斯马力克式自然景观过场属于高级遮羞。没有别的把节奏慢下来的办法了。但凡这种脑力激荡,狂喷的电影都容易烂尾,麦凯算把电影安全着落在灾难片的心理舒适区。论收尾就是麦凯和库布里克最大的差距。
喜感一半来自现实新闻影射,一半来自反套路的拍摄手法,每一个情节都加速讲完,比如大表姐的酒吧演讲,上一秒情绪刚烘托起来,下一秒打砸抢,再下一秒就又戴头套被抓了——点到了观众就全脑补好了,直奔大结局而去。“毁灭吧,累了。”这些场景在过去新冠的两年都太熟悉了。脑补了一下子中国版,比如A妹唱主题曲的场景,跟各卫视跨年晚会主旋律实在太像了。
亚当·麦凯的测验考试存在一些前置的局限,在垃圾影像高度泛滥的今天,将这些放置于银幕以于嘲讽变得像富人们身上的赘肉一样平常,因此作为一部喜剧它几乎完全不奏效,但他也未能进一步地走向情节剧(正如杜蒙所做的那样),或者彻底献身于一种超验式的浪漫(当然,这一点费拉拉在十年前就做得更加完美),这些终究都来得太迟,也是美国主流电影自身的一种症候。
零食是免费的,但是你吃就得花钱,因为你无从得知零食免费。消息是靠得住的,但是你信就得怀疑,因为你无法辨别消息靠得住。先知把预言坦然相告,蠢货对真相漠然置之,数据让生死置之不理,疯子对科技疑神疑鬼。彗星来的那一夜,往日的傲慢一去不返,仅存的虔诚一目了然,若真有万劫不复,谁能保留最后的体面。年度十佳。亚当麦凯真会玩,用夸张的群像描摹精准打击后疫情时代的种种症结,眼睁睁看着生死存亡的严肃议题是如何消解在粉丝经济和新媒体之中,科技赞助权力,权力操纵媒体,媒体生产标题,标题指向绯闻,绯闻碾压一切。不要抬头这个名字起的太好,光顾着玩手机,哪有时间抬头。一键三连的废料早已经把生活砸了个千疮百孔,都不用彗星来,刷两下就emo了。这是灾难片与喜剧片的超验融合,用喜剧刺痛喜剧,用批判来反对批判,我们需要这种笑容的急刹
冷言冷语,辛辣十足!北美反响不佳应该是很多人看了不开心吧,因为它指鸡骂犬的范围太广了。对生态灾难置若罔闻的人们,将权钱当做信条的当权者,靠转移视听愚民洗脑的**,自诩谋事在人的科技教主,被扣上污名的吹哨人,都能在现实中对号入座。但即便如此,“他们也没有聪明到你想象的那么邪恶。”
太好了,这次地球终于毁灭了。
太长了扣分,压缩到一个半小时会很牛逼的(以及这是我本人最害怕的题材,堪称小我私家向恐怖片,因为我有宇宙恐惧症(如果有这个病的话
Netflix有钱我知道,但是已经到这个地步了吗?
把政治讽刺喜剧容易犯的错误全犯了一遍的教科书式烂片
Just mind-blowing!每一秒都讽刺的恰如其分,feels fucking ridiculous, 但就像一面现实的镜子,每一幕都在过去的两年看到过。
啊哈哈哈哈哈我笑不活了,虽然全都是低级黑但是,我真太喜欢这个了,剪辑也很有意思,马克里朗斯这个演法我很服,这也应该是近年来卡司最豪华的片,真·全熟脸,我以为制片成本一半都拿来请演员了,但后面的视觉效果着实让我惊艳一把,还有配乐和A妹的歌完爆今天我刚看完的魔法满屋啊
生活本身的荒诞已远远大过艺术加工时,电影便再也不具备魔力。
其实只是把末世灾难类型进行了荒诞处置惩罚,夸张呈现疫情时代以来的所有荒谬,政治漫画和SNL段子的融合但又不乏动人的戏剧化处置惩罚,内核有点像《火星人玩转地球》,在表层的荒诞暗地里全是焦虑、恐惧和绝望,这得益于导演在形式上尤其是剪辑对语调的把控(提前切断的情绪和叙事,以及最后晚餐的蒙太奇和突然定格,这是脱离段子小品和讽刺喜剧的关键),不同的地方在于火星人最终回归到喜剧,而这片则由始至终都是悲剧,所以观影过程几乎没怎么笑,反而有泪目时刻,最后甚至有点《忧郁症》式的绝望感。全明星卡司里面Mark Rylance太亮眼了。另外比较好奇的是这片为什么在美国和法国会有完全不同的媒体反响(法媒以称赞好评为主
1. 如果将来有个“Post-Covid Film”类型的话,这大概可被列为第一部。2. 欣赏这片的主题:我们处在这样一个时代,大部分人类因为脑容量太小而无法肉身理解自身的处境,像玩拼图游戏,原图是一千块小图组成的撒旦,但有人捡了三块拼出个圣诞老人于是大家就觉得完成了任务击掌相庆互祝快乐。3.入手下手手法有点温吞,似乎远不如麦凯上部《大空头》夸张讽刺给劲,甚至觉得应该换《灵通人士》的伊安努齐来拍才过瘾,但看到结尾才意想到用意:这不是喜剧,因为认真的人和愚蠢的人都完蛋了,但买得起诺亚方舟船票的人还活着。4.结尾最后晚餐挺震撼,加分。5. 梅里尔斯特里普是个被极度过誉的“坏”演员,这片笑点没爆有一半缘故原由在她尽是浮夸却没有任何惊喜和想象力 的套路,比起德瑞福斯在《副总统》里几乎同样的角色差得太远。
这片在豆瓣居然只有7.几分,实属不理解。一把子讽刺了川普、马斯克、苹果、决议计划链、公众平台、媒体、娱乐界、现代文明,等等等等,埋了太多梗了。最后这个火箭能在宇宙里撑足2万年,我不信✤。
3.5;当今世界几近魔幻的各种症状一一集结,黑出天际,虽以漫画式的夸张呈现,然而完全是现实的镜像——万花筒般秀过场,让你只能由衷再说一遍“毁灭吧,赶紧的,累了!”
这部电影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peer review是多么多么多么重要!
比较蠢,看似全球视角,全片只有一个美国……
如果所有的蠢和恶都像丑角一样浮于表面,这个世界哪至于如此糟糕?
好久没看到人类成功灭亡的电影了,所以要给满分,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年度最佳候选,这不就是把老美在疫情中毫无作为甚至各种奇幻操作直接以科幻片的体式格局重现一遍吗,难怪老美影评人不喜欢,骂美国总统没问题,把老美“普世”价值观掀了个底儿掉,不给你差评给谁差评?豆瓣er肯定也不会喜欢这部片子,一是不够“高级”的喜剧不符合他们的逼格,二是讽刺老美的作品他们一向不感冒,要是讽刺中国,这片分数9.3都不是问题
Copyright © 2025 大米影院【www.dami77.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