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 | 关系 | 关键事件 |
---|---|---|
老金(黄渤 饰) | 金丽娜的父亲 | 老金为追查女儿死亡真相跨国寻凶,最终在暴雨夜与李苗苗对峙,亲手打破复仇执念后消失于海浪中。 |
景岚(周迅 饰) | 李苗苗的母亲 | 用商业手段掩盖儿子罪行,在游艇爆炸事件后精神崩溃,最终接受法律制裁。 |
李烈(祖峰 饰) | 李苗苗的父亲 | 表面配合调查,实则暗中转移证据,因包庇罪被捕时与景岚当庭互揭伤疤。 |
李苗苗(张宥浩 饰) | 命案嫌疑人 | 用cosplay伪装行踪制造假象,被老金识破后坠入渔网,在涨潮时溺亡。 |
金丽娜(周依然 饰) | 被害留学生 | 日记本揭露与李苗苗畸形恋爱关系,尸体被发现时手指紧攥日式捕梦网挂件。 |
戴震(颜北 饰) | 刑警队长 | 通过渔船GPS定位突破关键证据,在追捕途中被李烈安排的杀手撞成重伤。 |
好评:暴雨追逐戏的窒息感直击灵魂,黄渤从暴怒到虚无的眼神转变堪称教科书级表演,人性深渊的挖掘令人脊背发凉。 | ||
差评:富豪母亲为保儿子买通整条渔船队的设定过于悬浮,监控遍地的日本竟找不到cos服采购记录,刑侦细节经不起推敲。 | ||
彩蛋:李苗苗房间的动漫海报《多重人格侦探》暗示角色病态心理,黄渤撕日历特写镜头实际是即兴表演。 |
两个家庭里凑不出半个正常人
震撼我的不是视听。而是老金从头至尾,复仇的动机都是“你怎么敢动我老金的女儿”“我老金这辈子被你毁了”。人命大过天,却大不过父亲的自我感动。没有爱的。爱对他们来说太超纲了。
一个爸爸妄图杀死自己的儿子,失败了。另一个爸爸什么没干,女儿就被他杀死啦
要拍好family issue电影,就要回答清楚这个issue是如何入侵并导致少年少女崩溃的过程,而不是经由过程对二次元亚文化景观式的异化,结果性地呈现issue导致的结果。特别很是傲慢的成年人视角,没有探讨和正视年轻人真实的痛苦和根源。
目下当今很多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我想拍一个缺爱的迷茫少女但不知道咋拍,就让这个女孩随便跟一个男的上床吧✤
我真不想再看男导演拍女性被虐杀的故事了。。。所谓的大尺度就是大量的女性裸露和性爱镜头。看看诺兰吧!连最保守的老白男拍床戏也知道男女一起裸。实话说,曹保平的镜头充满了对亚文化群体的偏见,我不是二次元都感觉被背刺了。原著可没有二次元设定,导演自以为挖掘小众群体暗地里的原生家庭悲剧,弦外之音是“喜欢动漫,打扮的不伦不类,一定是从小缺爱。”多么傲慢的视角。
国产商业片能把主题落在“缄默沉静的父爱不过是自我感动”上,就很值得加分了吧!咱要的也不过就是爹这个自罚三杯而已
就让这大鱼全都落下✤
爸爸,爱是你在看到我尸体时的皱眉、听到我死前有过多人性行为时的呕吐,爱是你证明我清白时心中闪过的质疑,是将影像抵在别人面前目今时让我受辱的身体再次受辱,爱是在你眼中只是如邪灵般乱舞的cos服、是你不曾留意的壁橱,是你从未注视过我心中的孤独,直到一切都来不及时才入手下手面向我的奔赴。爸爸,我梦到了你的尸体,而在你眼里我明丽如新。
他不爱她,他只是愤怒。
像我的论文一样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最后啥也没讲好
神经,涉过我的愤怒的海。自我感动式父亲,一群癫公癫婆,来台风赶你抹的航班
中国爹自我感动的一生。女儿是Z世代的哪吒。二次元看了震怒。确认完毕曹保平就是偏执型人格以及真的很性压抑。
刮那么大台风,你们还往机场赶什么。航班肯定全部停飞了。
1.曹保平这次想要的太多了,想写冷漠家庭锻造的悲剧人格、想造命运交叉的城堡、想做个韩日社会派罪案故事的中国版、想呈现冰冷的热带鱼、想将内在的扭曲外化为视觉奇观、想将外部风暴锻造成内心飓风、想沿着自己既作者性又商业化的悬疑黑故事向深一步……最终确实都扫到了但也都浅尝辄止了。2.相对逻辑上的一些瑕疵,情绪线上有些东西更奇怪一些,比如苗苗爸爸在船上突然对老金的疯狂、比如每一个人都在诘问诘责老金不像个爸爸的样子,这些情节的设计过于工具化了,它几乎在跳出来告诉观众“注意,这是为了表明原生家庭的问题”,但电影需要经由过程可信的叙事和对话细节让人相信设定,而不是这样谆谆教诲。3.在曹的谱系里这算是最作者化的,鱼与蜻蜓的一幕呈现了一种浓稠的邪祟。值得一看,中国电影里罕见的对极端情绪的长篇书写。只是希望下次能做点减法。
无法接受结尾把小娜的死归因到父爱的压迫和缺失,而为一个反社会人格加PUA的真正凶手洗白,哪怕女儿是自杀,漠不关心的男主难道不是主责?也无法接受批判一个足够努力的底层父亲,而不去批判溺爱儿子的富人父母和在女儿成长中更加找不到人的母亲。可取的地方在于从头至尾都被老金的愤怒所感染。joyside的片尾曲加一✤
最后的结局 刚明天将来本的娜娜学着用日语爱造词 想了半天 说了句中文 爱。。。没有 真的是在看完两个多小时极度压抑的剧情后又狠狠补了一刀 宝瓶你这哪是灼心系列 扎心还差不多
他一直在找凶手,却忘了找自己的女儿。
你俩当亲家确实挺配的……
二次元:风评被害。路人:可以,这很二刺猿。/ 东亚孩子:没错,父爱就是虚伪的。东亚父母:真不懂事。
特别虐女,特别降智,特别意淫,特别自我感动,每一分钟都是折磨,男导演能不克不及停止自以为是描写女性心理了,我再相信男导演拍的任何电影我就给我自己两嘴巴。奥还有你们以为女人缺爱就会自我折磨?停止你们单方的怜悯吧,女人不会自伤,女人会杀掉让她受伤的任何。还有里面的有些情节设定和画面,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们的小心思,呕吐,烂电影。
这李苗苗是超雄综合症吧
女孩很像『被嫌弃的松子』,面对爱情变得盲目(只能看到一部分画面),敏感(总担心不爱自己,很容易异想天开),“作”,在闹掰后又会瞬间变得卑微,低自尊甚至自毁,是一种讨好型、缺爱型人格。很真实,因为我在生活中有这种朋友,而且他们真的是一直受着家庭影响,一直。黄渤有一句台词,『这孩子,皮实!』哪有那么多皮实的仔儿,他只是把困难藏到你看不见之处,长大了,你以为他忘了,实际却变成缠在脖子上的布,刻在柜子里的符,那是她们挥之不去的梦魇。最后……爱迅哥儿爱黄渤!两人奉献了几场印象深刻的表演,审讯,雨中车祸,悬崖坠车,电影前段基本就是靠他俩的演技吊着了。
金陨石:我会像马达一样找你。
谁会爱谁爱到嫉妒鞋子,谁又爱谁甘做他的酒瓶。生前不知女儿所踪,死后不知葬身何处,原来她一直困在安全屋里画太阳。是谁听了以后呕吐,看后给别人猎奇,觉得失女是在兄弟面前丢人,报仇是因为毁了自己一生。台风来临,天上下鱼,蜻蜓狂飞,捅了十七刀无一致命,致命是角色扮演的父母那无爱的刀刃。
铺垫太少很难共情,老金的父爱没有糟糕到能让女儿性情如此极端。
刻板印象集大成之作,把coser塑造成疯批牛鬼蛇神,对年轻人的想象就是夜店泡吧疯狂性爱,整个片子仿佛是50岁老头写的剧本。
「年度最佳院线片」之一。一部如暴风般猛烈、如骇浪般汹涌的作品,《烈日灼心》外壳的《狗十三》,悬疑犯罪的类型下是极具心理冲击的现实问题,疯狂、暴戾、生猛、凌厉!不只是场面戏的血腥暴力,更有三观上的巨大挑战。外表看似是绝望父亲的追凶故事,但随着受害者、加害者逐步对调,你才会发现它更深层的,是锥心泣血的原生家庭之痛。特别感动于曹导在映后的一句话:“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影响是伴随一生的,只是太多人选择了遗忘或原谅。”
属于走出电影院越想越不合错误劲,但观影过程能被唬住的电影。小我私家觉得这就算好电影了。
以为憋了个狠的,结果拉了坨大的
2.5 观感特别很是疲惫,关键情节大片生编乱造,剧作刻意又肤浅。既然选择拍摄这样一个案件,就理应尽量地拍出内部外部的复杂性,而不是不断剥离复杂,把人物、问题简化到一个所谓“出发点”,忽视人在社会中所能获得的全部经历和教育。
我觉得怒海最好的一点是核心相当冒犯,以爹反爹,这在盛年直男导演里太难得了。可惜就是为了躲审查不够彻底,黄渤这样的爹就算到最后知道真相了绝对也会把错全都归咎到别人身上,一边怒捅张宥浩十七刀一边仰天长笑闺女别怕,爹欠你的都还上了!自说自话,豪气干云的骗过全球,却不知闺女早在十几年前被他随意赶走,忽视,逼迫的时候就已经死了。
一部匪夷所思,一惊一乍,靠喷洒大量血浆,伤口,sex,还有天上下的三千斤特效鱼,滥用急促,莫明其妙,各种無意義閃回——观众就会忘记故事起码之逻辑和人物情感动机的电影。描绘恶言恶行,单调乏味。结尾亮牌,又自大迂腐。主角几回再三闻到腥臭腐烂味那样,与“嫌疑犯”致命邂逅,搞出来隧道消失、万中碰一、高空行走、大仇得报、事后深邃深挚之类蹩脚桥段。诱导观众几回再三把所有梗塞不合理,归为结尾几行现世大字报——那肯定是导演心里苦,编剧说不出,一切都是“那更锋利的刀子”害的——绝对不止17处。不动声色的撞车、坠海、全员巨婴反社會,反复让所有人cue黄渤“你不是个好爹”,最后告诉你注意了,反转要来了:爹是灯塔心裡苦,划划陌陌愛最大。
寻凶千里 竟是自己
片尾字幕使我发出爆笑
大爹在电影里教大爹别做大爹。
觉得片子无聊不好看的,童年都是被爱大的吧。真羡慕你们啊
今年触动最深的一部院线电影,结尾的改编极大提升了这部影片,从套路到反套路,从爹味到反爹味,都是创作者的自省,也能够看作《狗十三》的延续,其核心仍是我们该如何学会为人父母。表面是黄渤的复仇,内在却是创作者对角色的复仇,最后几场戏都是在向那个只知道自我感动的父亲角色捅刀子。虽然后半部分仍会有一些不可抗力带来的遗憾,但仍是华语电影难得的佳作。
疯狂有余,但特别很是怪异。摄影李然很加分,把曹保平想要的气势派头给足了,怼脸特写、手持以及一些奇妙角度,但花狸狐哨之外给我的是硬上价值的空洞,前后割裂仿佛不是一部电影,或者可以说是三部电影,女儿、黄渤和带警察的戏份,根本就是三种气势派头的电影搅和在一起,曹保平有时为了追求极致的人性而忽略了一些故事常识和逻辑,而这次让我看不下去的是剪辑的生硬,只有尖叫转尸体那个好,不知道曹导为了过审做出多大妥协,反正能看到的这个绝对让我事与愿违,因为全员疯批,没办法拿任何一条正常人的逻辑去套这些角色,想表达的现实力度根本够不到狗十三,而人物对峙戏也差烈日灼心好几层,更别提一堆逻辑问题。还有这个画幅变来变去的啥划定规矩?
如果在这部片儿里找不到共情点,恭喜你,曹保平认证,你是个幸福的人✤
老天爷你下鱼不如下吊草死这帮人吧!演得很好也很有自己的艺术表达,但二次元是你们play的一环的话怎么不接原神广告,是因为不想吗?
刚出电影院,走在街上看谁都像疯子了……逻辑稀碎,反社会人格不是智障,知道有人追还穿同一套cos?下暴雨还去赶飞机?之前悠哉哉去漫展的时候怎么不见他着急。女儿那句“我都不知道有人会爱我爱到嫉妒我的鞋子”把我雷得外焦里嫩。落脚到原生家庭的创伤,前面为啥拍的全是各色人等发疯,只有零零星星提到一点女儿的成长经历,最后才把主题扭回来,有种不协调的感觉,像是硬塞给观众的。所有的人物都像浮在空中,充满刻板印象。
《狗十三》的视觉加强版,在“原生家庭伤害”的母题上施行奇观大法,如果说开场半小时抓住类型片的精髓够抓人,那么一小时开外则流于追杀的反复堆砌,更遑论现实题材失之现实性——1、最终真相的揭示,虽然说是为了保证主旨的完整性,但因缺乏足够量的一样平常戏份铺垫,而造成女儿选择的缺乏合理性,对年轻女孩的观察和描摹停留于刻板印象;2、张扬的形式、暗黑的内核与最终落脚点其实不匹配;3、狂暴其实不等于高能,发癫其实不能施展阐发极端情绪,突发的、失控的各角色,在成功营造压抑失序氛围的大前提下,都扔掉了通情达理的逻辑,朝着既定的主题和概念狂奔,巧合胜不胜数,社会环境忽略不提——难道几幕超现实就真的能跻身寓言?不过还挺喜欢两个恶土家庭滋生出的恶之花相遇(这部分能拍些就行了),大鱼如期而至,死亡提前颁布发表,柜子里写满我的太阳。
周迅的坠海还是《苏州河》,疯批的状态还是《李米》;黄渤稳定的高水准发挥;闫妮是和父亲一样该被同情的角色定位,却因同为原生家庭缺爱的一部分但反思回补有限而难生悲悯;娜娜和李苗苗,一个边缘型一个反社会人格,只能说我对这类角色有太深的刻板印象了,所以不用怎么看故事,人物形象基本也能懂。剧情不聊了,追凶复仇转入反思原生家庭很丝滑,结尾几处设计每一个都是高能,今年看过的水准极高的国产院线。
“往扭曲的东亚家庭和变态的次元文化狠狠突突两枪”
奇怪,说不出的奇怪,剧情太多吐槽点。影片最入手下手黄渤和一部分说英语的军人的打斗场面是为了施展阐发啥?而且也没有下文了。黄渤扮演的父亲即使不会表达爱,在女儿已经失踪的情况下去日本找她竟然还有心情想渔网?整部影片仿佛是各种气势派头的拼接怪,根本不像一个导演拍的。两个年轻人谈恋爱仿佛是青春伤痛文学电影版,黄渤追击凶手前半段仿佛是悬疑加动作,台风天追车戏有种末日感。里面的警察形同虚设。总体就是形式大于内容,一个可以拍得好的故事被各种分散注意力的形式搞得八怪七喇。影片整体的表达是陈旧的,两相情愿地以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就是因为儿时的经历,以为人一生都难以忘记童年的伤痛,谁能想到看了两个多小时竟然就是个家庭教育片。另外黄渤是这部电影绝对的主角。
暴雨天赶航班是哪一个机灵鬼想出来的
海报碰瓷限制级电影的那一句“18岁以下观众慎看”确实吸引了我,但我看完之后觉得这句话还是欠妥,应该改成“60岁以下观众慎看”,因为导演曹保平今年61岁。
很多纯烂片我都会给两星,但这部电影必须给一星。 如果是一部教育片,不该排得这么血腥露骨,应该让全家都能一起看。 如果是悬疑片,那还不够悬疑,电影时长让人发困。 最后一位私生活混乱、被轮奸、被男朋友家暴、自己自杀的女生,错误全归到原生家庭上。 说是给父母看的电影,父母看完能得到什么教育? 暗示不克不及送孩子出国? 暗示工作太忙没时间陪孩子孩子会有自杀风险? 暗示不克不及对孩子太严格? 暗示不克不及离婚? 暗示不克不及让孩子喜欢上动漫? 小题大做的垃圾电影
人物都在全程发疯,不推进凶杀案的查询拜访,张宥浩那个反社会人格的疯批儿子有着疯子才会有的逻辑,跨海大桥上三辆车撞车是巧合,全市也只有一个天眼摄影头,当大鱼在台风天登陆的时候,就是在告诉观众,这是一个只想歇斯底里地发疯,不要叙事逻辑的电影,你全程欣赏他们发疯就行。而凶杀案的真相留给第三幕反转用,一个逻辑推理,一个警察口述,一个爹味回忆,真相就大白了,它用一群缺爱的疯批人物讲爱不存在,努力做一部恐婚恐育正能量宣传片。
男主: 京都大学吉田寮公社出身的中二病晚期二次元,身体如超人,经历了高空坠落+车祸+营养不良都能划船女主:精神不稳定的亚比。精神力顽强到剖腹十七次还不需要介错人,甚至死前坚持画七小时太阳,三岛由纪夫看到了都得磕一个。 两个中国人,在异乡上演了一出真实的昭和爱情。
属于我看没啥用,爸妈不可能看系列
拒绝成为一部旨在投喂信息的犯罪/复仇电影,以破碎的原生家庭为切口,切近亲近人性的极限,暴戾在人群之间传导扩散,直至以势如破竹之势搅动天象,城市陷入彻底的无序(司机被恶魔引诱踩下油门时邪魅一笑)。反观京都,在华丽却阴森的景致中被塑作影片的另一个主角,一座爱无能的城市,人们因缘分兴趣吸引,又在疏离冷漠中互害。寓言式的剧作,展现暴力的双重形态——求生的渴望、赴死的决心;以及人类共通的精神危机——唯有成为恶魔才能面对恶魔。简练的情节、断裂的剪辑、开麦拉对情境的侵略、演员表演细节的变化多端,以及梦魇式循环的追逃戏剧结构,均证清楚明了这不仅是一部呈现暴力的电影,更是关于如何暴力地呈现,强大的导演意志之外,是对观众身体本能的充分信任。猛烈的能量,谦逊的姿态,最好的曹保平电影。
拍了大半部两个年轻人在二次元“毒水”里浸泡的奇观(采用的还是最刻板的漫改电影夸张化拍法,照着岩井俊二/园子温最坏的那面嗯抄),结尾来个颇具戏剧性的自我批判式反转,美其名曰反思忏悔。看完只觉得我们东亚女实在太几把惨了,压抑十几年就算了一生缺爱就算了死了还要给老逼登拍成奇观大片裁切鉴赏反复消费,结尾把童年创伤跟 SNS独白剪到一块强制精神分析简直可以列为年度蠢戏top1,真以为自己拍类型片就可以充当社会问题手术刀了是么,很好奇得傲慢无耻到何种地步才能拍出这样的电影,连基本的作者道德都没有的商业垃圾。
在一个东亚犯罪悬疑片里嵌入了一个日式青春残酷物语,你要说这部分拍得好吧,它各种用力过度,女儿人设失智,对年轻人和亚文化充满刻板印象;但要说这部分拍得不好吧,我又觉得那味儿正,正到冲鼻,勾起我羞耻的记忆,对中二病文艺的景观式的呈现却比当今许多拙劣的日本中二片更具影像施展阐发力,痛苦悲伤,迷幻,折翼天使,我脑内都快自动播放日本老辈子青春文艺片歌单了(第一首:Salyu - 飛べない翼)。那是嗑了多少亚文化恶意见意义,让一个中国老头拍出这种东西来,你还说他不懂cosplay?整个一出大型cosplay。
大象点映提前场,和想象中的追凶复仇故事不太一样,实际上是一个力度更猛的《狗13》,只不过视角变成了双向的,追凶途中充满愤怒的父亲在一步步审视和认知,女儿也在日记的独白里面一步步走向毁灭,正因为缺爱所以极度渴望,原生家庭的痛同样也在所谓的凶手李苗苗身上,只不过作用的体式格局不同,恶在他的身上更直白的显示了出来。从视听层面曹保平也是保持一贯的水准,现实是极端恶劣的暴风骤雨,女儿的日记里是粉红泡泡式破灭的美好,夹杂其中的各种暴力、疯狂、愤怒的极端情绪,黄渤周迅等人榨干自己达到这些极端让这种冲击力一直持续到最后,尤其是黄渤,算是从身体到情感上都被透支了个遍,周迅和黄渤几场对戏也是看点十足,但周迅这个角色有点有头没尾了,张宥浩和周依然的表演也让我另眼相看,能看到这么过瘾又后劲十足的电影属实是满足了。(9/10)
技术上特别很是厉害,摄影张弛有度,比程伟豪那一套要好看。最喜欢台风天降鱼的画面,配合周迅可一不可再的呐喊嘶吼的表演,简直是奇观,但这场戏被撞车这样的三线合一的剧作技术上的蹩脚戏给毁了。本片人物特别很是单薄,全员神经病(贬义),尤其作为嫌疑身份推动情节的重要角色李苗苗,几乎是靠着发疯失控的行为,而最后他其实不在主线叙事上有真实的推导作用。黄渤和周迅的角色都有点过火,他俩刚一出场我觉得谁杀了小娜都有可能,令故事游走在写实和悬浮之间,再加上好几栋豪宅和国外场景,这个故事特别的缺乏真实感。女儿是最大的败笔,如此重要的人物被塑造成简单粗暴“妖女”符号,试图以原生家庭之罪蒙混过关,父亲千里追凶,意味着女性只要被“父”认可即为圣女,这是许多影视剧作陈词滥调的问题。精神疾病不单单是发疯,原生家庭也不单单是控制。
影片中愤怒是有层次递进的。先是看到女儿失踪的责任上的愤怒;然后是作为父亲,看到女儿被害后的父亲身份加持的愤怒;其次是作为渔民的父亲,面对凶手父母这样的体面人的几回再三欺骗时的自我的愤怒。一直到涉过那座跨海大桥,台风天气,黄渤、周迅、张宥浩三小我私家饰演的角色在三辆车上,都要跨过那座桥。全片的点睛之笔,老金终于抓到了他心心念念要抓的那小我私家,那一刻起老金的愤怒彻底变了。再也不是基于任何社会身份、社会差异而孕育发生的愤怒,而是一种本能的、动物性的愤怒。于是老金反而安静冷静僻静了下来。所以到最后,老金才是真实的从本能出发,孕育发生了对女儿的爱,而不是认为自己作为社会属性上的父亲应该如何如何。当你在不停告诉自己你应该做什么的时候,请一定不要忘记了本能。失去了本能,那你永远无法掌控你自己,那你只能永远狂怒,永远无能。
很难想象,一群人在刮着龙卷风,下着鱼的情况下,要去赶飞机✤️
哪里有比没有爱的世界更值得十八禁的呢。
Copyright © 2025 大米影院【www.dami77.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