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荒村里,两个做坏事的人遇到另一个做坏事的人,他们团结起来一起做坏事,由于太软弱,让他们做不成坏事,竟总像在做傻事。黑色幽默,是荒凉,是荒诞,是荒唐,也是荒废。一切都让人发慌,也许发笑。
任劳任怨不克不及成为好逸恶劳的借口,艺术也不应成为哗众取宠的借口。既然想拍现实主义,就要处置惩罚好荒诞的度;或者想有荒诞的想像力,那就离现实远点。
骂人没词,打人没胆,装X没本,耍帅没钱。打劫的打劫打劫的,打劫的和被打的搭伙一块儿打劫。耿军拍的很讲究。
其实你是在评论辩论信仰。
@电博;模仿意味挺浓,冷面笑匠装得其实不成功,倒是冬日惨淡阳光下泥泞雪地上的几段邂逅颇有趣,指涉社会背景不难解读,不要过度解读就好;莫扎特贝多芬的配乐和两段纪录片真出戏啊。
半死不活的感觉加上时不时一点冷冷的笑点还挺喜欢的,荒原+古典乐有点《冬眠》的意思,但曲目选太多也比较烂大街,加上创作思路比较西化以及后半截两个纪录片断加入,出戏感很严重。结尾有两首选曲的字幕中间少空了一行,看着太难过了,这种校对问题完全不应该,细节不上心也很自降身价哟。
一个让人歪想到某旗帜、忍不住去解构的片名,其实片中锤子是乡村二流子抢劫的武器,镰刀也许是农具也许是凶器。相对于很多独立导演镜头运动随意,形式感极差,耿军对这方面很讲究。雪窖冰天的东北人式幽默语感,傻愣愣的基督教徒圣歌,加上古典音乐凝重或轻快的配乐,片子流露出的荒诞与悲凉自然而真实。
听别人说我是文青,我不开心,但是转念一想,居然会为了看这部电影,特地跑到岛外一咖啡馆参加小型观影会,而且还真觉得棒棒哒,多少也是有点文青吧。。
立意高明,有了作者电影的味道,整个短片的场景演员调度来看,电影成本其实不高,值得学习。
春节时的鹤岗城乡结合部,凋敝的路上都没一只野狗去凝听傻子歌颂耶稣。大地像一张无味的面皮,不来点东北冷幽默作馅,这年咋过呢?关于凋敝的黑土地、凋敝的镰刀农业、凋敝的锤子工业、凋敝的大哥大婶,就该用影像给他们同样凋敝的生活。”我觉得咱们的打劫体式格局有问题,目下当今人儿都那么胖。“
822@电博 7分。东北雪原荒凉凋敝,铿锵三人骗外挂中二虔诚教徒。镜头虽慢,大反差剪辑与配乐有趣。结尾两段纪录片素材植入:去想象化扁平减分。放映结束,问耿军:用莫扎特是谁的主意?答:来自导演自己的音乐修养。可爱,任性加星。锤子与镰刀究竟将成为公器、武器,抑或凶器?赞美诗含混不明一如明日
哥哥是个快乐喜爱文艺的人。放下锤子,裹上毛巾,你做坏事,我唱颂歌。
【齐放-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十佳短片展映】黑色幽默喜剧。三个蠢笨蠢笨的东北二流子的故事。浓浓的东北味儿和东北农村唠闲嗑独有的台词与逻辑特别很是的喜感和出彩。让人喜不自胜。虽然是独立短片而且看上去很粗糙,但形式上其实很讲究。那个一边吸烟一边唱歌的小孩简直神来之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惹谁都不要惹东北女人。
镜头语言很成熟,特别很是惊喜。有东北小品气质,黑色幽默,疏离感,生动而辛酸。
太尼玛好看了,不解释
很独特的作者电影,并且中国大陆这样的导演屈指可数。气势派头特别很是像北欧的阿基,冷峻而又荒诞,也不乏冷幽默,古典乐也其实不违和,这类片子注定是要挑观众的。喜欢里面的一句台词:曾经我去一家裁缝店,遇到一个女子,她没有化妆,碰巧她头上的发卡掉了,俯身弯腰去捡的时候,我看到了她裤子上的内裤印,那感觉真美妙啊!哈哈哈。结尾的《再别康桥》诗朗诵简直是神来之笔。时长虽短,但把东北铁锈带荒原上那种悲凉的氛围营造得很到位,锤子镰刀都休息了,也是城镇化导致人才流失的一种隐喻。
挺有意思,主情节简单,细节丰富,镜头赶趟,人物很立体而且都是经由过程剧情(而不止是台词)一点点捏吧起来的,三个主要人物都好玩,有着这个社会让人无法承担的执念和忠诚,然而又有点普适,让人可以明白又无法共情,所以立体而好玩。回忆段落用上了两个明显是其他介质记录拍摄的东西,把这样生动而无法很好复制的素材融到故事里了,挺生活挺有生命力。唯一没拍好的是女人的部分(抢劫和回忆),耿军是否是真的不会拍女人啊(kidding
扎我心扎得很深,佳作。之前看过一席的演讲,想看耿军全集。
白日焰火 智取威虎山 锤子镰刀 黑龙江三部曲达成
导演自己说是要荒诞呈现荒芜的农村,荒诞有余,荒芜不足(CIFF10观影记)。
给了我意外的惊喜。前30分钟搭建的人设太东北了,据说是鹤岗的电影。美国有那么多西部片公路片比如冰血暴拍出来,是因为地方小孩儿少,鹤岗符合人少的特点,人设容易立起来,笑了很多次,后来插入的回忆家人片段,感觉剧情写不下去了,在抖音直播不那么发达的年代,像是在网上看到好玩的东西,弄个补丁凑时长似的。准备把耿军的电影都看看
来,说说家里,放松一下。
有种藏不住的贩卖感,觉不出什么好来。当年金马短片评委钟孟宏把票投给这部,自己转头憋宝大佛也是挺鸡逼的。
人物幽默,节奏过于缓慢拖沓。喜欢谢饭祷告的白痴 / 唱街头卡啦OK的屌小孩 / 朗诵再别康桥的表哥。应该有一部更好的电影群像来展现这些撸瑟儿的苦涩人生。
以为会有惊喜,发现实属一般。元素特别很是多:东北话、长镜头、交响乐、基督教;意图很可疑:题材擦边球、幽默黑又白、意义无批判。总之,总觉得有些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唯一我觉得动容的,是片尾那段《再别康桥》的朗诵,一言以蔽之:东北话自有风流。
221030 @ 声色东北往事展映
我看到的只有三分钟啊???
值在线的五块钱儿
好冷
真的,这个电影需要有个东北人带着看,刚子说上句他就能对出来下句的那种,观影体验提升一个档次。演员节奏特别好,也很放松,东北人和喜剧无法割裂,即使在崎岖潦倒的窘境里,荒凉的风景中透露着荒废的精神疲态。三星半。
国之大,民之众,情之烈,欲之杂。纵横万里,大有可为!华谊兄弟,兄弟华裔!振兴东北,东北整型啊!
1.24 百老汇 一股脑的真实扑面而来,弥漫着寒冷、孤独、荒废的空气中,锤子、镰刀都歇了,快乐、幸福都转瞬而逝。
——“哎,都荒废了,我这腿不方便,你还这体型,怎么整呢?”——“哥,别说了,太极重繁重,对心脑血管不好,心态好最重要,你看哪一个人他也不是一会儿富起来的。”
三个笨贼一箩筐么,究竟是环境还是不甘愿宁可造成有手有脚的人像滩烂泥,走出去,如果土地是绝望的,跑了人,日后有心还是会收回庙的,环境能废,人心不克不及。
前两天我在马路边上喝酒,来了个年轻人,我问他做什么的,他说他是诗人,我就知道没工作的嘛!我问他,你是那种,一毕业就当诗人的吗?他说是。我说当诗人至少稳定嘛,后来他跟我聊,他说他是东北的,我说——那也算是个边塞诗人了——呼兰
金马瞎了吗
适合两倍速
在MOMA五周年纪念看的,真的不错,有点黑龙江阿基考里斯马基的feel,倍儿棒
故事很荒诞,暗地里又很凄凉,鹤岗,这北方一片苍茫。
《轻松+愉快》前传~
Copyright © 2025 大米影院【www.dami77.com】 All Rights Reserved